文化景观视角下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再认识

作者: 高文丽

文化景观,也常被称作人文景观,主要描述的是那些由人类社会活动形成的风景画面。北京中轴线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经常被学者们从文化遗产、建筑特色及历史背景等多个角度探讨其价值。许多文化遗产,包括北京中轴线在内,都具备时间、空间与文化的三重属性。若从文化景观的角度重新审视北京中轴线,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讨论其在修复、保护及传承过程中的整体性。同时,阐明在北京中轴线保护、修复并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文化景观与人的互动关系,以及这种互动所孕育的文化传统和独特景观特色,对于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以及提升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文化景观视角下北京中轴线的整体性特征

文化景观是人类为满足特定需求,利用自然材料,在自然景致之上添加人类活动痕迹而形成的特色景观。这种景观凸显了自然与人类活动的紧密互动。北京,是一座兼具深厚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的城市。位于北京心脏地带的中轴线遗产,正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北京中轴线组成要素的系统性

北京中轴线是一条由15处重要遗产要素构成的轴线,它从北端的钟鼓楼开始,一路向南,依次经过万宁桥、景山,穿过故宫、端门、天安门及其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其周边建筑群、正阳门,再延续到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最终抵达南端的永定门。此外,中轴线的东西两侧还分别坐落着太庙与社稷坛、天坛与先农坛。值得注意的是,北京中轴线的范畴不仅限于轴线上的建筑,还包括中轴线南段的道路遗存。作为中国古代建筑与历史文化的杰出代表,北京中轴线不仅蕴含上述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还囊括人们在长期生活中积淀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祭祀活动、信仰习俗、民间表演艺术等。

综上所述,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融合了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多方面要素,这些要素彼此关联、相互促进,共同塑造了北京中轴线独特的文化景观,彰显出其整体的文化价值与历史深远的意义。

(二)北京中轴线时间、空间、文化属性三位一体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景观的时间属性显著,不仅跨越了元、明、清及近现代多个历史时期,还展现了皇权专属空间向公共开放空间的转型过程,同时反映了从传统都城营建到现代都市理念的演进。这条中轴线始建于元至元四年,当时初步确立了其位置与基本形态。元大都依托积水潭而建,在积水潭东岸设立全城建设基点,立中心台、建中心阁,并以此为起点向南延伸,形成了全城设计的中轴线。从明永乐四年(1406年)至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北京中轴线的基本格局逐渐完善并最终成型。

在空间属性方面,北京中轴线汇集了自13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国家纪念性建筑、礼仪建筑和标志性建筑,共包含15处遗产构成要素,总面积约5.9平方千米,形成了一条壮美恢宏的城市轴线。

此外,北京中轴线的文化属性也尤为突出,它体现在与相关历史事件及时空的紧密结合上,这种结合反映了遗产要素的文化内涵及其在历史上的有机联系,是文化遗产地景观整体价值形成的基础。

综上所述,当我们将北京中轴线的时间、空间、文化属性整体联系在一起时,便能充分发挥其遗产规模效应,展现出其独特的价值与魅力。

二、北京中轴线的修复策略

北京中轴线文化景观的修复策略始于2003年,当时政府决定实施“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自此,北京中轴线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如今,我们频繁提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原则,这意味着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不仅要强调其内在价值,还要同等重视其背景和环境。

(一)腾退时坚持“以人为本”理念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明确规定,要组织居民参与遗产的保护、利用及价值发掘、展示和传播,旨在提升居民的认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强调中轴线文化景观的保护和管理应以居民幸福感为基础。

单霁翔指出,北京四合院集中体现了北京城市建筑特色,涵盖从皇族到平民的居住建筑形式,其政治、文化理念和习俗通过建筑个体得以充分展现。北京城正是由无数大小四合院汇聚而成。然而,以往的四合院存在生活不便、卫生安全隐患等问题。

姚江胡同在重新规划和开发过程中,通过自愿腾退方式,共腾退702户,面积两千多平方米,使“书局一条街”焕然一新。改造过程中,传统院落融入了现代生活方式,公共交往空间与私密空间得到了明确划分。对于因违建拆除而失去居所的居民,政府未采取强制拆除,而是进行了人性化改造,体现了对居民的关怀。

文化遗产地景观具有时间、空间及文化属性的统一性,不能人为割裂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同样,北京四合院胡同的改造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了建筑、自然环境与人的和谐共存,强化了时间、空间、文化属性的融合,与现代生活相融合,成为集生活与旅游于一体的共生文化景观街区。

(二)修复时遵循“修旧如旧”原则

2022年5月25日,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该条例第一章第四条规定,北京中轴线保护应当坚持统一规划、统筹管理、整体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坚持以保护北京中轴线突出普遍价值为核心,维护北京中轴线的完整性、真实性。

在文物修缮过程中,北京中轴线的保护工作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这一方式体现了对历史文物的尊重,保障了文化遗产景观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永定门城楼的复建工程为例,该工程历经两三年时间进行方案设计,并参考了1937年的实测图、1957年的建筑结构图、瑞典建筑学家书中的测绘图,严格按照原样进行复建。王世仁先生亲自监督工程质量,要求使用铁梨木打造支撑城楼的12根金柱。此外,复建所用的部分砖块来源于市民捐赠和工地挖掘,其中包括从1956年苏联援建的危险品仓库“回归”的永定门城墙砖。

在申遗工作的推动下,太庙陆续腾退了非文物建筑,逐步恢复其历史风貌。自2023年起,太庙启动了以“最小干预”为原则的文物修缮工作,拆除了周边约18 000平方米的非文物建筑,铺设了1 500多平方米的草坪,并修建了步行栈道,使得这座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太庙逐渐重现其原有风貌。

(三)“活态遗产”的传承

从文化景观的视角来看,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是一个综合的整体,它不仅涵盖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还包含这些物质文化遗产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连续性,并或多或少地保留了先前时代的特点,因此需要“活态传承”。在传承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时,我们必须注重物质文化遗产如建筑景观的整体保护,同时也要重视由这些物质文化遗产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纵向传承。

为了保护和传承天桥文化,北京对天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并发现了许多传统技艺,如中幡、摔跤、顶坛子、硬气功等,它们被誉为北京老天桥的绝活,其中中幡还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史上,天桥是江湖艺人“撂地”演出的地方,这里聚集了说书、大鼓、相声等多种表演艺术,许多名家如侯宝林、新凤霞等都是从这里起步的。如今,这些艺术形式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保留和传承,成为北京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天桥艺术中心为了吸引新一代消费者,并充分利用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于2023年打造了“新空间剧场”,并规划了一系列精品演出。此举旨在为天桥创造新的盈利点,同时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天桥文化。

三、长期互动下形成的文化传统

文化景观强调的是在人类与自然环境持续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演变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传统。北京中轴线,在这一长期互动过程中,孕育了众多文化传统,如祭祀文化、商贸文化、民间表演艺术,以及红色革命文化等。

(一)祭祀文化

北京中轴线上分布着四处重要的坛庙:太庙、社稷坛、天坛与先农坛。这些坛庙不仅是古代皇家祭祀礼仪的见证,还具体体现了中国古代宇宙观中的天、地、人三个基本要素。

雍和宫的历史与北京中轴线的祭祀文化紧密相连。中轴线上的祭祀文化注重敬仰天地、祖先及神灵,而雍和宫的祭祀活动正是这一传统的延续。每年春节期间,大量民众会到雍和宫烧香祈福,迎接新年。

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就业和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和挑战,许多年轻人选择前往雍和宫烧香祈福,寻求内心的平静与安慰。这不仅是对传统祭祀文化的传承,也表达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

雍和宫手串已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化符号和祈福饰品,常常供不应求。其爆火的背后反映了现代社会人们对文化认同和生活方式的追求。这些手串在传承和创新中不断发展,成为连接历史与现代的重要桥梁。

(二)商贸和民间表演艺术

清末学者震钧在《天咫偶闻》中记载:“天桥南北,地最宏敞。贾人趁墟之货,每日云集。” 此前在“活态遗产”的传承部分已提及,天桥是商贸和民间表演艺术的重要发源地。

如今,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努力成为北京文化消费的新地标。它不仅仅是一个演艺场所,更是一个集文化体验与消费于一体的空间。通过举办多样化的演出和艺术活动,艺术中心吸引着观众的参与,促进了文化消费,并与周边的商业环境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带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活力。

天桥地区历来是北京民间艺术的摇篮,而天桥艺术中心则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它通过举办“南中轴·夜天桥”等一系列艺术活动,进一步推广了这一地区的文化艺术。

(三)红色革命文化

北京中轴线及其周边地区分布着许多与中国近现代革命历史紧密相关的遗迹。其中,天安门广场作为见证中国近代史上重大历史事件的场所,象征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

沿着北京中轴线,还可以探访到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如鲁迅博物馆、宋庆龄故居等,这些地方是进行爱国教育和追溯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夜骑天安门广场成为一项备受欢迎的打卡活动。骑行者通常选择从王府井附近出发,沿着长安街向西骑行至西单,全程约3 000米,大约需要25至30分钟。这条路线不仅距离适中,而且安全性高,适合各个年龄段的骑行爱好者。在夜晚,骑行者们穿梭于长安街上,沿途可以欣赏到天安门、人民大会堂、国家大剧院等历史建筑的璀璨夜景。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作者简介:高文丽(2002—),女,山东泰安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艺术学-文化遗产与文物保护。

责任编辑 王小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