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热”影响下徐州琴书的活态发展研究

作者: 冯亦丁 钱旸

21世纪初,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显著提升,“国风热”的浪潮悄然兴起。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表现了大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更昭示了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活态发展。在众多传统艺术形式中,徐州琴书作为具有独特艺术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蕴的非遗项目之一,成为国风文化热潮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对象。

徐州琴书,这一传统曲艺形式承载着苏北地区特有的历史记忆和地域文化特色,有着独特的表演风格和音乐特色。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徐州琴书正面临着受众群体缩小和传承断裂的双重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风热”的兴起为包括徐州琴书在内的诸多传统艺术形式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综述与案例分析的方法,论述徐州琴书在“国风热”中的生存现状,了解“国风热”对徐州琴书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徐州琴书活态发展的相关策略。

研究发现,“国风热”不仅是一种自发的文化潮流,更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文化实践。其通过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为传统艺术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路径。徐州琴书在这一过程中所进行的探索与实践,既对自身的活态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其他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参考案例。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传统艺术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仍是值得持续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徐州琴书的历史演变与发展现状

(一)历史演变

徐州琴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多年前,起源于明代小曲,历经不断演变,最终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曲艺形式。最初的形式是在节日或农闲时,人们自发地聚集在一起,演唱民歌、民谣及劳动号子等,以此自娱自乐。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徐州地区的小曲已十分盛行,且广为传唱。《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五《时尚小令》中记载,“宣德至正德年间,时调小曲主要流行于中原地区,嘉靖以后,流传渐广”,人们称之为“瞎腔”或“三弦”。至20世纪,徐州琴书的演唱形式开始普遍使用扬琴站唱,这种演出形式被人们称为“唱扬琴”或“打扬琴”。1956年,徐州琴书正式以地名冠之。

(二)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变迁,徐州琴书面临着发展与传承的双重挑战。一方面,多元文化的冲击和现代娱乐形式的多样化使得徐州琴书的受众逐渐减少。另一方面,老艺人年事已高,中年演员迫于生计转行,导致徐州琴书的传承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

徐州琴书的发展现状凸显了几个主要问题。首先,曲目和表演形式缺乏创新,虽然演出场所从以往的街头巷尾、乡场集市转向更正式的剧场舞台,但观众数量却在逐年减少,且传统的徐州琴书曲目大多选自民间传说、历史典故与神话故事,经过二次加工改编而成,很难吸引现代观众的兴趣。其次,演出人才青黄不接。目前徐州地区专业曲艺团队已经为数不多,老一辈艺人逐渐老去,而年轻一代对学习这门艺术的兴趣不高,徐州琴书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以徐州成立的曲艺团为例,20世纪

50年代初有七十多人,名角辈出,每天可以拉出十几个场子唱戏,而如今专业团队数量大幅减少,演出机会也日益稀缺。最后,保护工作及资金和制度支持的不足,也导致徐州琴书的生存处境越发艰难。

在传承方面,以魏云彩与张巧玲为代表的艺术家们作出了贡献。魏云彩,作为徐州琴书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一直致力于培养新一代琴书表演者,至今已培养了多名琴书演员。张巧玲则通过“徐州琴书进校园”活动传承和发展徐州琴书,多年来,她在江苏师范大学等高校担任特聘教授,为学生讲授徐州琴书的知识,并培养多位登上中央电视台的少儿演员。

尽管目前存在诸多困境,徐州琴书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仍在进行中。通过政府的支持、艺术家的努力以及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将会焕发新的生机。

二、“国风热”概述及其对徐州琴书的影响

“国风热”体现了国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国风热”的兴起与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的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以及人们对文化消费模式的新需求息息相关。“国风热”的特点在于其跨越多个领域,并逐渐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一种新的文化审美。如今,汉服、马面裙、中国风音乐等富有国风色彩的事物被人们所喜爱,这些文化现象从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当代大众的审美趋势。

对于徐州琴书而言,“国风热”的兴起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带来了发展机遇,也带来了各种挑战。一方面,“国风热”使优秀传统文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作为地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州琴书可以借助这一热潮,吸引更多新的观众,提升其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挑战同样显而易见,在当前追求快消费的文化环境中,如何在保持徐州琴书的精髓的前提下创新发展,避免在商业化浪潮中失去其独特的文化韵味,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案例分析与创新发展策略

(一)徐州琴书创新发展案例

1.徐州琴书歌《我是运河一滴水》

2023年6月10日,在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演启动仪式上,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产业教授徐妮娜携音乐舞蹈学院琴书班学生展示了徐州琴书歌《我是运河一滴水》。整首作品以大运河的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通过抒情性旋律与文学性歌词的交织,讲述了大运河的壮丽景色和千年文化底蕴,又以“我是运河一滴水”的隐喻,表达出对运河文明的礼赞及对故土文化的依恋。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徐州琴书代表性传承人,徐妮娜在此次创作中进行了多维度的艺术创新。表演形式上,《我是运河一滴水》打破了传统琴书单档坐唱的程式化模式,改为一人独唱、众人伴奏与合唱的形式,且将传统扬琴、坠胡伴奏升级为更加复合的器乐编配。视觉呈现方面,团队摒弃传统长衫服饰,主唱身着充满现代感的蓝色改良西装亮相,伴唱则身着水绿渐变长裙与白色衬衫,将传统韵味与现代审美完美交融。

琴书歌《我是运河一滴水》代表着徐州琴书从传统的单一曲艺形态向现代综合舞台艺术转变的一大突破。这种“曲艺+歌曲”的形式令人耳目一新,且在不失传统韵味的同时融入现代音乐元素,更加贴合当代受众的审美。这样的创新改编既保留了徐州琴书原有的艺术特色,又运用现代舞台技术和视觉效果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好看、更好懂,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提供了值得学习的实践范本。

2.徐州琴书《时代楷模张桂梅》

2023年4月起,徐州琴书传承人徐妮娜开始构思《时代楷模张桂梅》,她多次邀请省内外专家提出修正意见,反复打磨,最终于同年11月底完成了9 000多字的曲本。

《时代楷模张桂梅》以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的事迹为蓝本,由《病痛无情人有情》《十万公里家访路》《红土高原一枝梅》三回书目组成,讲述张桂梅到华坪县民族中学任教后,历经磨难创办女高,歌颂其在平凡岗位中做出不平凡事迹。这一题材的选择,赋予徐州琴书时代精神和内涵,使徐州琴书通过艺术的形式展现时代楷模的高尚品质和伟大精神,让观众在欣赏传统艺术的同时,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启发。这种贴近时代、弘扬主旋律的题材创新,使徐州琴书在现代社会中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够更好地满足观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创新发展策略

在“国风热”大背景下,徐州琴书不仅承载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也响应着现代审美的需求,将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的新路径,是让徐州琴书活态发展的关键所在。

保存传统元素是创新的重中之重。在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对徐州琴书的传统元素进行深入的挖掘和运用,在保留其原有“根”与“魂”的基础上,重新编排经典曲目、改良传统乐器,以现代化的方式演绎徐州琴书。现代科技的融入是推动徐州琴书发展的关键所在。可以与当代美学趋势相结合,利用数字音频、舞台灯光、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视听效果,从而吸引更多年轻观众。

1.内容与形式创新

在“国风热”的浪潮下,徐州琴书应当把握住这一历史契机,通过探索与“国风”紧密相连的主题,比如古老的历史故事、流传已久的神话故事以及富有特色的地方习俗等来创作一系列既保留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又符合当代审美趋势的艺术作品,以求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观众的口味,激发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文化共鸣。

为了扩大受众群体,徐州琴书可以尝试与流行音乐家合作,探索新的表达形式,如将徐州琴书的传统旋律与现代流行歌曲的编曲巧妙融合,创作出一系列既能够保留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又容易被大众接受的“新国风”作品。具体来说,可以邀请一些知名的歌手,让他们以徐州琴书为灵感编写歌曲并演唱,同时通过各大音乐平台和多媒体渠道传播这些歌曲,以此提升徐州琴书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促进双方共同受益。

2.线上线下并重

在数字化迅猛发展的当今时代,徐州琴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徐州琴书发展过程中,采用线上线下并重的方式,既能够满足现代人对便捷、高效信息的获取需求,又可以保留传统文化现场的沉浸感与真实感,为徐州琴书在数字化时代的活态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线上方面,借助短视频的快速分享特性、网络直播的实时互动优势,以及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多元传播力,徐州琴书能够跨越空间与时间的限制,触达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在线上平台直播表演、交流互动或发布相关的表演片段、教学视频及幕后花絮,能够展现徐州琴书独特的艺术魅力,增强互动性与参与感,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提升徐州琴书的知名度与影响力。线下方面,可以通过举办各类文化展览、艺术演出及琴书文化体验活动,让观众近距离感受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艺术价值。

四、结语

在“国风热”潮流的推动下,徐州琴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与复兴。通过对“国风热”影响下徐州琴书的活态发展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国风热”的兴起,不仅为徐州琴书的传播开辟了新的平台和渠道,也为其受众的拓展和文化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扬州大学)

基金项目:扬州大学 2024 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风热’影响下徐州琴书的活态发展研究”(XCX20241127)。

作者简介:冯亦丁( 2004—),女,江苏常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音乐学。

责任编辑   李知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