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胡同(组诗)
作者: 杨清茨东门仓胡同
一些枯黄的落叶,在老妪破败的笤帚下
被动接受这些凌乱的痛意
在墙外枝头尚遗的绿意里翻寻
可见鲜红的野果
于层层荫蔽下,交错玲珑的身影
陷入一个女子于手机寻名的沉思
而光线微颤仿若有一种奢靡的沉醉
就好比光辉是涉尽黑暗磨难后的伟大显像
此时的红果妩媚的容颜恰似玫瑰布满荆棘
南门仓胡同
东城环卫的门口,几辆绿色的小车停着
它们罗列着可回收或不可回收的标准
他在我前面慢慢走着,一把长长的竹扫帚
斜挂在他的右肩上,扫帚张开尾翼
在他黑灰的印着某某物业的棉服上
如开屏的灰孔雀
落叶时不时飘下,仿佛一些陈旧的诗句
遗忘在他的肩上。此刻都是秋风的话题
他的眼神斜斜地飘过去
定位于对街的百年西四包子铺
北京的秋风已刮了许多天
路边排队的人,并没有消瘦下去
大甜水井胡同
四月可以闲情偶寄,可以翻阅山水
比如我,正沿着汉白玉砌就的倾斜石阶
走上去,停驻。叩响红灯笼下的铜门
在这置身于东华门街道的四合院
寻觅一口古井遗失的档案
看见掀帘而进的我,小狗小丘儿
高兴地眯着眼,短尾巴翘着左右摇摆
如同螺旋桨,像极了想讨大人欢心的孩子
黑嘴蓝毛的金刚鹦鹉,左翅捂着黄色的肚兜
桎梏在铁架上的方寸间
翻来覆去地学说那句“你好!你好!”
异国他乡求生存的孩子
她早已忘记了自己的巴西母语
紫玉兰青春的身体上挂满了紫红的小灯笼
甜水井还稳稳地坐在那里,枕着日光打盹
耄耋的容颜已被新的主人精心打理
八棱的圆柱汉白玉浮雕做了外衣
白玉栏杆环围,上饰龙腾祥云
蓝色丝绒的大圆桌蹲在它的身边
甘做一个默默陪伴的晚辈
杨氏兄长名健,收纳拆迁物兼纳甜水井
金丝楠木的茶桌每天冲泡数百杯的茗茶
精致的杯盏里盛满的都不是甜水井的水
甜水井,它将辉煌热闹的过去与
蝈蝈饮苦水化甜水的传奇
锁进枯萎而深沉的心脏里
华丽的现代,抽走了它梦回明朝的梯子及
一口水井最初平易近人的样子
东四十条
巷口的玉兰已露出了芽色,两条小狗
一前一后颠颠地跑着,肥圆的身子
笨拙肥胖的屁股左右摆动,跑在前面的
偶尔会回头看一眼,后面的小伙伴
得意地如追逐嬉闹的萌稚小童
它们是巷里真正的野孩子
老槐皱纹横生的躯体
缠着层层黄色的塑衣
电动车、电驴子在狭窄的巷子游弋
有鱼似的滑溜
阿婆坐在门口枯老的石墩上
眯眼晒着太阳,也晒着她古稀的岁月
从狭窄逼仄的通道,走进76号的杂院
光的眼线投射在某个角落
久远的气息在大杂院弥漫
数十户人家共居的大家庭
可以窥视一个时代的气质
偶有轿车在巷内驶进驶出,蜗牛般爬
却让我们贴墙而行。微风轻扬
枯黄的冬草顶着乱蓬蓬的发丛
费力地从红色屋顶上灰色的瓦缝钻出
仿佛要与浅春做一番较量
大白菜根懒懒地躺在青灰的墙角
三五人力脚动车斜跨
日光在长巷里移动
雕刻着兰花的方长影壁与对面的菊花影壁
在夕阳中交换着彼此的身影
冬天藏进袖口,鸽子在屋顶抚平衣服的皱褶
屋檐下的小铃铛在风的撞击中叮叮当当
小心翼翼地展开春天,它们与我一样
都着迷于这个春天的温柔
【作者简介】杨清茨,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文艺报》《诗刊》《北京文学》《中国作家》《星星》《扬子江》《红豆》等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