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江南古镇文化与学生研学旅行课程双向建构的研究
作者: 张秋月 高晓娟
【摘要】因为兼具体验性和教育性,研学旅行课程在近年来受到愈来愈多教育工作者重视。在研学旅行中,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去探索、发现、体验、感悟,可以顺其自然地学到知识、发展能力。文章结合实践研究成果,分析基于江南古镇文化打造小学研学旅行课程的思路和具体策略,期望给广大教师设计研学旅行课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江南古镇文化;小学研学旅行;文化传承;教育创新
【基金项目】本文系苏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江南古镇文化与小学研学旅行课程的双向建构研究”(课题批准号:2021/LX/02/118/0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秋月(1975—),女,江苏省昆山市周庄中心小学校。
高晓娟(1978—),女,江苏省昆山市周庄中心小学校。
江南古镇风景优美,文化底蕴深厚,而且具有秀美的水乡风貌、精巧的民间建筑和独特的民俗文化。作为一种体验型综合教育模式,研学旅行在近几年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关注。对小学生而言,研学旅行不仅可以拓宽视野,还能推动其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江南古镇的民间建筑、手工艺品、民俗活动等,都可以成为研学旅行课程的内容。但要将江南古镇文化有效渗透到研学旅行课程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体验和感悟,学校和教师需要精心构建课程体系,设计研学旅行课程内容。下文以江苏省昆山市周庄中心小学校(以下简称“周庄中心小学校”)组织的基于江南古镇文化的学生研学旅行课程实践活动为例,分析将江南古镇文化渗透到研学旅行课程的有效策略。
一、教学现状分析
常言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根据《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学校及教师应当利用研学旅行“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着力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学校及教师应当通过研学旅行课程,引领学生走向综合性更强的学习,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实现知识和能力发展。
从早期的研究来看,研学旅行实际上是教育旅游的一种形式,而且是一种有着较长历史的传统教育方式。现代意义上的研学旅行,更接近多元文化体验式教育活动[1]。研学旅行作为一种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式,具有教育性、研究性、体验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特点。研学旅行课程是研学旅行的核心形
态[2]。在融入江南古镇文化的研学旅行课程中,学生通过实地参观、合作学习与课题研究等方式,亲身体验江南古镇的魅力,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这有助于学生形成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也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部分学校及教师在建设研学旅行课程时,出现重旅行轻研学、课程开发不成体系、课程评价机制不完备等问题,导致研学旅行课程无法真正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难以有效推动学生全面发展[3]。为避免这些问题,周庄中心小学校将构建基于江南古镇文化的小学研学旅行课程作为重点教学工作,并基于课题项目“江南古镇文化与小学研学旅行课程的双向建构研究”采取一系列措施。
二、基于江南古镇文化与学生研学旅行课程的实践活动分析
(一)关注校园环境建设,提供环境支持
在组织研学旅行之前,周庄中心小学校从校园环境建设着手,给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
周庄中心小学校将体现江南古镇特点的元素融入校园环境建设,使得校园展现出浓厚的江南水乡气息。校园内有小桥、流水、池塘、假山等景观,呈现出山水相依的和谐氛围。学生可以在课间观赏、游玩,逐步形成对大自然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周庄中心小学校的图书馆、行政楼上贴着对联,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借此了解周庄的传统习俗,形成对家乡的文化认同感。这样优美的环境不但可以让学生静下心来学习,还可以让学生受到熏陶,逐步产生对江南古镇文化的好奇心和探究欲[4]。
(二)设置“经典诵读时间”,营造良好氛围
周庄中心小学校通过富有特色的“经典诵读时间”为研学旅行铺好基石。
周庄中心小学校将学生每天午自习之前的五分钟以及每周三午自习时间固定为“经典诵读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学生跟随教师阅读校本教材,了解古诗词文化,积累语言知识。校本教材《经典诗文》以名家诗文为主,包含一些介绍周庄古镇八景的篇目。通过这样的“经典诵读时间”,学生不仅可以学习经典诗文,而且能够开阔眼界,更加熟悉周庄当地的文化和景观。与此同时,这样的教学活动还可以为学生后续参与研学旅行课程奠定基础。
(三)开展“小导游”活动,教授基本技能
在参与研学旅行课程时,学生需要面对综合的文化环境,在其中思考、识记和推理,这会给学生打开一扇看世界的窗口,使学生了解自然、社会、他人和自我[5]。但要确保研学旅行课程的效果,学校及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探究学习技能,形成良好的探究意识。
周庄中心小学校的校园环境优美、景色迷人。教师利用校园环境组织“小导游”活动,指导学生练习口语表达能力,学习在综合的文化环境中思考、识记和推理。校内的导游室、日晓亭、操场,都是“小导游”可以自由练习的场所。在学生刚参与活动时,教师指导学生围绕周庄的沈厅、张厅、迷楼等有名的景点进行介绍,并尝试分享自己从校本教材《经典诗文》上读到的有关周庄“八景”的美文片段。在学生具备一定的口语表达基础后,教师则鼓励学生围绕校园内的景观介绍江南古镇文化。教师还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录下来,然后将“小导游”的照片贴在学校走廊两侧的墙壁上、楼梯转角处、学校的橱窗里,展现“小导游”的活力与风采,激励学生继续进行探究学习。
(四)实际研学体验,推动全面发展
为确保研学旅行课程充分发挥作用,学校及教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确定教学目标、教学主题、教学需求。此后,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研学旅游课程中的实践活动,并尽量在整个研学旅行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教学主题、教学需求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感悟,推动学生全面发展[6]。
周庄中心小学校的教师根据教育部门的要求,以及课题“江南古镇文化与小学研学旅行课程的双向建构研究”的研究成果,利用周庄的地区优势,打造研学旅游课程,组织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周庄中心小学校打造的研学旅游课程以“研学旅行之探—我探周庄”为主题,每个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研究方向:三年级学生围绕“古镇周庄的桥”探寻周庄当地的历史文化;四年级学生围绕“古镇周庄的服饰”探寻周庄当地的民俗传统;五年级学生围绕“古镇周庄的美食”探寻周庄当地的饮食传统;六年级学生则围绕“当下垃圾分类的新风尚”探寻古镇周庄是如何在保护传统建筑的情况下开展环保工作的。
这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家乡文化,感受家乡文化的独特魅力,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对社会、对生活的探究兴趣。除此之外,学生会在参与研学旅行课程期间逐渐养成愿意合作、乐于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品质,为后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7]。
(五)利用地域优势,巩固研学效果
学生在研学旅行课程中,有机会去探索、发现、体验、感悟,获得丰富的感性体验,将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建立联系,最终完成意义的建构,扎实掌握知识、发展能力[8]。
在以水乡周庄为代表的江南古镇,有很多老百姓口耳相传的动听的童谣、田歌、船歌。这些民间艺术作品多是老百姓在劳动时即兴创作的,以老百姓的生活为创作内容,体现了江南地区的风土人情以及民俗文化,语言通俗易懂,读起来、唱起来朗朗上口。有的长辈会在日常生活中把这些民间艺术作品念给后辈听,有的农民会在劳作时大声唱出这些民间艺术作品。
在打造研学旅行课程后,周庄中心小学校的教师结合水乡周庄的特点组织了“追寻江南水乡童谣、田歌、船歌”综合实践活动。在这一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完成以下几项实践任务。
1.找: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询问有关江南地区历史和文化的问题,收集江南地区的童谣、田歌和船歌。
2.唱:尝试用方言吟诵或者演唱江南地区的童谣、田歌和船歌,并以视频的形式记录自己的吟诵或者演唱。
3.写:高年级学生可以根据收集到的作品,模仿创作一到两首描绘江南地区生活的童谣、田歌或者船歌。
在教师的动员和鼓励下,学生到许多地方去感受、体验、思考(如图1所示)。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和积累,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收集、创作了诸多作品,还自说自唱自演,收获满满。
由此可见,将江南古镇文化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家乡的认识,而且能让他们逐渐形成热爱家乡的情感。而将江南古镇文化与小学研学旅行课程融合,更是一种创新的教育实践。这样的教学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深入了解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引导学生将江南古镇文化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切实了解江南古镇文化的独特性和重要价值,使学生逐渐形成文化自信,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除此之外,这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也增强了周庄中心小学校的教育特色,促进周庄中心小学校的教育质量提升,为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结语
将江南古镇文化融入小学研学旅行课程,不仅可以丰富课程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取得教学成果之后,教师仍需要继续研究和探索提高研学旅行课程成效的策略,利用高质量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使其逐步成为具有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文化素养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宇,杨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角下研学旅行的特征和原则[J].地理教学,2019(3):60-64.
[2]桑琳洁,张萌,张倩.研学旅行发展历程与演进动向[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5(6):4-10.
[3]曲小毅.研学旅行课程化的路径探讨[J].教学与管理,2020(6):44-46.
[4]孔晓楠.中小学研学旅行设计与实施研究[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23,39(3):63-65.
[5]杨晓.研学旅行的内涵、类型与实施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4):131-135.
[6]黄敏,王露.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课程开发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10(3):1-4.
[7]许金芳.小学研学旅行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小学生(下旬刊),2019(10):39.
[8]邱悦.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