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乡协同视角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创新
作者: 王毅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教师亟须提升专业素养,但现有的乡村教师培训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如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培训形式单一、培训缺乏可持续性等。对此,基于城乡协同视角提出“三三式”乡村教师培训模式,通过“三类调研”精准定位需求、“三类送教”实现城乡互动、“三类跟踪”提供持续支持,从而有效提升乡村教师专业能力,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关键词】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三三式”乡村教师培训模式
【项目基金】本文系南宁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B类课题“‘三诊四送三跟’模式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研究”(立项编号:2023B19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毅(1978—),女,南宁师范大学。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紧紧抓住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促进城乡一体、加强区域协同,定向发力、精准施策,破瓶颈、强弱项,大力推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高效率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1]。在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教育振兴已成为推动教育公平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而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教育的核心力量,其专业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乡村教育的质量与未来。
当前,乡村教师培训仍存在一些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三三式”乡村教师培训模式通过“三类调研”“三类送教”和“三类跟踪”,精准定位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为教师提供持续的支持和指导,从而有效提升乡村教师的专业能力,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2]。
一、通过“三类调研”精准定位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需求
传统乡村教师培训模式往往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未能充分结合乡村教育的实际需求,导致教师在培训后难以将所学知识有效应用到日常教学中。例如,相比城市学校的学生,部分乡村学校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学习能力比较欠缺。然而,一些乡村教师培训课程未能充分考虑这一实际情况,仍然按照城市学校教育的标准设计教学内容。这使得乡村教师在培训后发现,培训所学的内容难以在实际教学中落地,学生对这种教学变化的接受程度也不高。此外,乡村学校的教学资源相对有限,缺乏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丰富的教学材料。部分乡村教师培训课程内容按照城市学校教育的条件介绍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技术,这导致培训结果与实际教学之间的脱节。
为了有效解决培训结果与实际教学不匹配的问题,“三三式”乡村教师培训模式通过开展“三类调研”,全面了解乡村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校本研修现状,从而精准定位培训需求。“三类调研”的内容如表1所示。
实施这三类调研,可以全面了解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和需求,从而确保培训内容与乡村教育的实际需求高度契合,并为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坚实的基础。在实际操作中,名师团队面诊与实地问诊环节是实现城乡教育资源有效整合、精准对接乡村教师需求的关键步骤。在帮扶学校自诊环节中,部分乡村学校期望能够在一次培训中解决全部存在的诸多问题。然而,鉴于资源与时间的限制,这种期望是难以实现的。对此,实施名师团队面诊和实地问诊就很有必要。名师团队与乡村学校负责人开展面对面的深入交流,精准识别并确定当前最为突出的矛盾与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深入乡村学校课堂进行实地调研,进一步验证培训主题与内容是否紧密贴合乡村教师的实际需求,确保培训方案与乡村教育的实际环境高度契合,由此为乡村教师提供更具针对性、实效性的专业发展支持。
二、通过“三类送教”实现城乡教师的多维互动
传统乡村教师培训以集中讲座、短期培训为主,以期在短时间内给教师传授大量的理论知识,但形式较为单一,缺乏互动性和参与性,在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真正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具体而言,在集中讲座中,讲座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听课教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听课教师缺乏与讲座教师的互动和交流,难以针对自身遇到的实际问题与讲座教师深入探讨;短期培训因时间限制,培训教师难以系统地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导致听课教师难以将所学知识有效转化为教学技能。
为了克服以上问题,“三三式”乡村教师培训模式通过开展“三类送教”活动,实现城乡教师的多维互动,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具体而言,“三类送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示范教学:以“同课异构”促进教学理念与实践的融合
示范教学即由城市优秀教师深入乡村学校,与乡村教师围绕培训主题开展“同课异构”活动,以此实现教学理念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具体而言,城市优秀教师与乡村教师分别针对同一课程进行备课,并在同一学校、针对同一学生群体开展教学。城乡教师面对相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展示各自不同的教学处理方式。通过直接的对比,展示城乡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方面的差异,为乡村教师提供直观的参考和启示。同时,城市教师还在示范教学中结合乡村学校的实际情况,展示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实现教学目标,从而为乡村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教学思路和方法。这种示范教学方式能帮助乡村教师清晰地认识到自身在教学实践中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促进他们教学理念的更新与教学实践的优化。
(二)合作教研:以示范、共研构建城乡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
合作教研旨在通过城乡教师的联合教研活动,促进城乡教师的深度互动与专业成长。在合作教研中,城市教师分享其所在教研组开展有效教研的先进经验,并带领乡村教师针对其希望提升的领域共同开展教研,双方围绕教研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分享各自的经验和资源,从而实现教研能力的共同成长。
例如,城市教师以自身的课题申请经验为例,详细介绍课题设计、研究方法以及申请书撰写要点等,帮助乡村教师掌握课题研究的基本流程和规范。在此基础上,城市教师结合乡村教师的研究兴趣和实际需求,带领他们开展课题研讨,从选题的可行性到研究方案的具体实施进行全程指导,促使乡村教师提升课题研究能力,增强乡村教师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
此外,在共研过程中,城市教师通过了解和思考乡村教师提出的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案,也能够促进自身教研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可见,这种合作教研模式能够有效打破城乡教师之间的信息壁垒,构建能让城乡教师持续学习和成长的平台。
(三)成长规划:以长期规划推动教师的自主、持续发展
成长规划旨在通过系统的培训活动帮助乡村教师制订并实施个人专业成长规划,从而实现乡村教师的自主、持续发展。如果说“同课异构”能为乡村教师提供具体的教学示范,合作教研能为乡村教师构建研修范式,那么成长规划则能为乡村教师的个性化成长提供明确方向。
在成长规划培训中,城市优秀教师通过自身的成长案例,总结并提炼出优秀教师成长的路径,为乡村教师的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同时,城市优秀教师还结合乡村教师的实际需求,为乡村教师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帮助他们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制订具体的成长方案及其实施策略。这种培训方式不仅能帮助乡村教师完成从“被动输血”到“自主造血”的转变,还能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使其能够在职业生涯中实现持续进步。
以上“三类送教”活动不仅丰富了乡村教师的培训形式,提高了乡村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还实现了城乡教师的多维互动,传递城乡教师的智慧火花,促进城乡教师的共同成长。
三、通过“三类跟踪”持续支持乡村教师专业成长
传统乡村教师培训多为短期项目,缺乏长期的跟踪指导和支持。这就导致在培训结束后,乡村教师遇到新的问题时无法得到及时解决。为解决这一问题,“三三式”乡村教师培训模式通过开展“三类跟踪”,建立长期有效的支持与反馈机制,以确保乡村教师的培训成果得以长期巩固。
(一)个性化发展跟踪
培训结束后,名师团队与乡村教师签订帮扶协议,通过定期回访和线上交流,持续关注乡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并通过定期的线上交流和线下指导为其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这种个性化的发展跟踪机制不仅能帮助乡村教师解决实际困难,还能激发乡村教师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提升动力。
(二)学校精准化提升跟踪
名师团队定期回到乡村学校,对乡村学校的校本研修机制和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进行评估和指导。通过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名师团队帮助乡村学校优化教研活动,帮助学校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本研修机制,以提升乡村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这种精准化的跟踪机制确保了乡村教师培训成果能够在学校层面得到推广和应用。
(三)帮扶成果孵化跟踪
帮扶成果孵化跟踪是通过组织乡村教师到城市学校跟岗学习、参与名师工作室活动等方式,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培训成果;同时,通过成果展示、汇报等方式,检验培训效果,推动乡村教师可持续发展。这种成果孵化跟踪机制不仅能够持续提升乡村教师的专业素养,还能为乡村学校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推动乡村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三类跟踪”机制为乡村教师提供了持续的专业成长支持,不仅能够促进乡村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还能为乡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语
“三三式”乡村教师培训模式的实践证明,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结合城乡协同视角,通过精准帮扶、动态生成和生态赋能,可以有效激活乡村教育系统的内生动力,为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可复制的实践模式。未来,这一模式还需在更新迭代中完善,以更好地适应乡村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推动乡村教师成为乡村教育的坚守者和创造者,为乡村教育振兴贡献更多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央组织部 中央编办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EB/OL].(2020-07-31)[2025-02-20].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9/04/content_5540386.htm.
[2]彭品嫣.“三三式”精准帮扶: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实践[J].广西教育,2024(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