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生物教学策略探析
作者: 郑柏森【摘要】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旨在引导学生了解自身、生活环境以及世界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生命的价值,激发对生命的保护意识,发自内心地热爱生命和自然。文章从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入手,分析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意义,探讨如何借助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教学法、项目化学习法、实验探究法和课外调查等多种策略,构建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生物教学模式,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全方位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生物;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郑柏森(1982—),男,福建省漳浦道周中学。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生物学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核心素养不同于生物学原理、概念,主要指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践行新课标要求,教师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局限,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构建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生物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投入探索生物学知识的学习活动中,为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一、初中生物学核心素养内涵
(一)生命观念
生命观念指对生物学相关现象进行解释、说明的抽象概念或观念体系,其能够在指导学生认识生命世界的同时,促使学生建立尊重生命、珍惜生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观。
(二)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指基于证据和逻辑,运用比较、分类、分析、归纳、综合等方法,多角度、辩证地研究生物学问题、理解生物学原理的科学思维方式。
(三)探究实践
探究实践是科学研究中调查生物学现象的重要途径,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任务、制订计划、设计实验、实施方案、分析结果等环节共同组成。
(四)态度责任
态度责任是指在科学态度、健康意识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自我要求和责任担当,要求学生深入理解生物学对科学发展、个人成长、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二、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核心素养涵盖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多个方面的能力。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按照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认知水平、情感理解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具有一定促进作用[1]。
(二)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
核心素养源于学生的学习、思考、实验、实践等活动,学生的深度参与是核心素养形成的关键。为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确保学生深度参与,让学生经历从无到有的知识探索过程,从而提高生物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三、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生物教学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树立生命观念
生物学核心素养着重于培育学生的生命观念,旨在提升他们从生物学认识审视生命物质结构基础、生命活动过程与规律,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能力。为践行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培育学生的生命观念,教师可以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直观展示生物体的生长、发育、遗传、变异、进化等过程,为学生创造近距离接触独特、多彩生命的机会,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敬畏意识[2]。
以“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了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特征,以及上述植物在生物圈中的地位和对人类的作用。为此,教师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将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功能及其在生物圈中的循环状态等知识融入教学:海边,小鱼和螃蟹以紫菜与海带为食,渔船的网中满载渔获,为人类提供丰富的食物来源;雪原之上,驯鹿悠闲地咀嚼着苔藓;而在清晨的山林中,赶山人为了采集龙头菜、黄瓜香和水蕨菜而忙碌奔波。教师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想象人类采集和食用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画面,思考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初步理解孢子植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为深化学生对孢子植物特点的认识,教师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假设世界上所有的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完全消失,那么世界会发生哪些变化呢?”学生就问题展开讨论,分析孢子植物对其他动植物以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部分学生提出,藻类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一旦藻类植物消亡,则现存的氧气总量无法继续供应其他生物生存;部分学生认为,一旦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消亡,海洋与陆地的食物链将面临崩溃的危机,鱼虾会因失去主要的食物来源而大量死亡,陆地上的植食性动物也会因缺少足够的食物而逐渐消亡。学生在讨论中深层次思考孢子植物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体会生命的意义,初步形成了生命观念。
(二)问题驱动教学,塑造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是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教师可以将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入初中生物课堂,以问题为核心规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演绎、分析等多种思维方法解决问题,进而发展科学思维[3]。
以“拟定保护环境的计划”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掌握调查研究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方法,并培养他们从全局视角出发,制订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保护方案的能力。为此,教师展示了一些反映生态环境污染现状的图片、视频等,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刻不容缓,同时提问:“面对污水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群策群力、发散思维,提出往水体中投放微生物、建设污水处理厂、打造天然湿地等多种建议。
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表示肯定,并继续提问:“虽然污水经过处理后水质得到了改善,但好景不长,水污染问题又再度加剧,大家认为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分析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认识到要彻底治理水资源污染,不仅要净化水体,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更要从源头入手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污水排入河道,确保环境治理成果长效化。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科学思维得以不断发展。
(三)开展项目学习,进行探究实践
探究实践是生物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发展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入手,将项目化学习理念融入初中生物课堂,从生物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入手,汲取灵感,设计项目主题,围绕主题设计项目任务,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完成项目任务,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4]。
以“真菌”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了解真菌的细胞结构、常见种类以及繁殖方式,以及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首先,教师以生活中常见的馒头、蘑菇、腐竹、木耳等食物为例,介绍真菌在生活中的作用及其细胞结构特点,并重点讲解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环境下的活动方式差异。
其次,教师进一步讲解酵母菌在酿酒、食品加工及肠道健康调节等方面的应用价值,由此引出“发酵米酒制作”这一项目化学习主题。教师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设置驱动性问题:酿酒需要准备哪些器具和材料?酿酒的原理是什么?怎样确定酿酒流程?接着,围绕问题设计项目任务,任务一:合作讨论,了解酵母菌酿酒的原理;任务二:查找古法酿酒工艺,确定米酒酿制流程;任务三:动手酿制米酒。
最后,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教师通过观察各小组的讨论过程,发现学生普遍未能理解酵母菌有氧呼吸在酿酒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为此,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古法酿酒工艺中提到需要将煮熟的米放在罐子中密封一段时间后,再揭开盖子放置一段时间,为什么要这样做?”各小组就问题展开讨论,得出结论:开盖的目的是让酵母菌获取氧气,加速繁殖,而密封盖子的目的是尽快消耗氧气,创造无氧环境,使糖类物质转化为酒精。学生根据讨论结果优化设计方案,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进一步发展了探究实践能力。
(四)推动自主探究,培养态度责任
1.鼓励质疑求实,培养科学态度
态度责任是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等共同组成。其中,科学态度主要指严谨求实、勇于质疑、理性包容的学习态度。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教师可以运用实验探究教学法鼓励学生质疑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运用科学方法论证实验方案的可行性,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态度[5]。
以“消化和吸收”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节课聚焦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重点引导学生探究消化器官的形态特征及具体分工。教师首先提问:“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消化不好’‘促进消化’这类词语,你认为人体中哪些器官属于消化器官?”学生依次列举胃、小肠、大肠等器官,并就不同观点展开论辩,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运用实验探究法进行验证。
教师依据人体能量转化原理和淀粉遇碘变蓝原理设计了一个实验:将馒头碎屑加入唾液中,经过一段时间后滴入碘液,观察唾液颜色是否发生变化,如未变色,说明唾液存在消化作用。为培养学生主动质疑的意识,教师提问:“大家认为实验设计是否合理?实验结果是否可信?”学生对实验设计展开分析,指出实验缺少对照组、实验未能模拟口腔环境等问题。
最后,教师要求学生在教师提供的实验框架的基础上优化实验设计,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模拟咀嚼食物的过程,在已有的实验框架中加入37℃温水浸泡和清水这一实验对照组,重新进行实验,滴加碘液后发现唾液组试管和清水组试管均变蓝,认定唾液不具备消化作用。教师进一步优化实验设计,让学生动手充分搅拌唾液组试管后静置一段时间,再次滴加碘液进行测试,发现试管未变蓝。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变化的原因,认识到实验设计存在的不足。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增强了质疑问难的意识,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开展家庭调查,培养社会责任
生物学核心素养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此,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家庭调查活动,引导学生在家庭中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问题,在实践中体会生物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以“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节课重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营养均衡与食品卫生对维护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和判断力。课堂上,教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要求学生以周为单位,调查和记录家庭成员的饮食结构及饮食习惯。接着,教师指导学生查阅资料,系统分析各类食材的营养成分,基于家人的口味偏好及健康状况,设计一份营养均衡的食谱。随后,教师根据学生设计的食谱提问:“原有食谱和改善后的食谱最大的区别在哪里?这些调整会对家人的身体健康产生怎样的影响?”学生联系生物学知识,阐释优化膳食结构对改善家人身体健康的影响。在本节课上,教师指导学生运用生物学原理与方法改善家庭食谱,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实施初中生物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为了确保生物学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真正落到实处,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选择多样化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情境中、在实践中体会生物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柯宇.学科核心素养下初中生物项目式学习实践与思考[J].亚太教育,2023(2):53-55.
[2]蔡艺红.初中生物教学核心素养渗透策略及意义研究[J].亚太教育,2022(4):62-64.
[3]陆正莲.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改革优化[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5):277-278.
[4]王洪春.核心素养下初中生物高效课堂的构建[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4):201-202.
[5]贾锁琴.在初中生物情境式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科技资讯,2020,18(10):19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