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小古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作者: 杨风霞

【摘要】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小古文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改革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还能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完成各种学习任务,能够提高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审美能力,培养语文核心素养。文章旨在探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小古文教学的有效策略,如开展图文联想、朗读交流、情境感悟、分层学习等活动,提升小古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小古文教学

作者简介:杨风霞(1979—),女,江苏省淮安市丁集中心小学。

小古文作为文言文的一种特定形式,具有语言精练、美感独特、内涵深刻的特点,对学生审美、感悟和语言等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背景下,为高效落实核心素养教育要求,教师应科学地制订教学策略。一方面,基于学生思维水平与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教师开展图文分析、互动交流、情境感悟等多样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深入理解小古文内涵。另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从多维度对小古文进行思考,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培养文化传播意识和文化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一、语文小古文概念及其作用

文言文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由古代汉语的书面语组成。小古文虽无严格学术定义,却常用来指代文字简洁、内容生动、理解难度较低的文言文,可视为简易文言文的通俗化呈现形式。小古文语言凝练、篇幅短小,却蕴含深厚情感、文学美感与深刻思想。创作者常以简洁的文字抒发内心情感,使小古文所蕴含的思想观念直击人心。同时,小古文通常运用简洁的语言勾勒生动画面、营造意境,提升作品艺术感染力。此外,小古文以清晰明了的语言阐述哲理,传递为人处世之道,承载显著传播与教育价值。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开展小古文教学不仅能够降低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难度,为其学习较为深奥的文言文筑牢根基,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二、新课标背景下语文小古文的教学原则

(一)深化教学内容

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在小古文教学实践中应深化教学内容。具体来说,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小古文的字面含义,还要引导他们领悟文字背后的深层内涵。同时,教师应巧妙融入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充分领略中华传统文化魅力,提升文学赏析与审美鉴赏能力,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此外,教师还应通过小古文阅读与表达训练,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语言能力。

(二)凸显学生主体

根据新课标要求,语文小古文教学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应洞悉学生的差异化发展特征,了解其个性化的语文学习需求,开展针对性教学。例如,基于学生不同学习能力设计分层小古文探究任务,或者布置分层小古文实践应用任务;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契合自身能力的学习任务,深化对小古文知识的理解,提升知识运用能力,增强自主学习信心。

(三)创新教学方法

在新课标指导下,教师应创新小古文教学方法。具体而言,教师应改变传统单一的知识讲授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思考与学习的机会,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同时,教师应设计互动性与实践性强的学习任务,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探索小古文知识,从而增强小古文教学的互动性、开放性与实效性。

三、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小古文教学策略

(一)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渗透素养教育

教师在新课标背景下开展语文小古文教学时,不仅要优化教学方法,还要注重核心素养培育。教师应利用多样的探究活动来培养学生联想、发散、迁移等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与审美鉴赏能力,加深他们对小古文内涵的理解,增强其文化认同感与文化自信。

1.开展图文联想活动,培养思维能力

小学阶段学生理解小古文存在一定难度。为提升教学效率、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教师可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与多媒体设备开展图文联想教学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能够利用直观图片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小古文语句,引导他们根据图片对小古文内涵进行深入分析,培养良好思维品质[1]。

以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守株待兔》的教学为例。为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此篇小古文的含义,明白其所蕴含的人生道理,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开展图文联想活动。首先,教师引导学生通读小古文,帮助他们准确掌握“宋、耕、释、冀”等关键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其次,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与《守株待兔》高度契合的图像资料,精心创设图文联想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根据图像信息自主探究文章含义。例如,所展示的图像中,一位农耕者悠闲地躺在树桩旁,且正处于兔子撞桩的梦境之中。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关联思维,对小古文语句进行深度剖析,如文中首句点明故事主人公—树桩旁的农耕者;第二句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田间树桩;第三句描述兔子的意外遭遇—图中人物梦境的内容。对于后续内容,教师可致力于启发学生的逻辑思维,引导他们仔细观察画面、分析语句。最后,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深入探究宋国人嘲笑农耕者的原因,帮助学生领悟其中蕴含的哲理:做事不应心存侥幸,唯有脚踏实地付出努力,才有可能实现目标。教师设计图文联想活动,既可以降低小古文学习的难度,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开展朗读交流活动,培育语言素养

在小学语文小古文教学中,为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教师可开展课文朗读与交流研讨活动。活动伊始,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单元小古文,根据提示掌握生字读音,初步理解词句意思。随后,教师鼓励学生基于对全文的理解进行朗读,让他们自行确定断句与停顿之处。在此过程中,教师及时帮助学生纠正朗读时出现的错误,促使其做到准确、流畅地朗读。最后,教师组织学生针对小古文内容开展交流研讨,学生结合注释探究文章深层含义,大胆阐述个人见解,以此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对文本的理解[2]。

以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8课《囊萤夜读》的教学为例。在朗读交流活动期间,教师首先安排学生自主朗读小古文,使学生掌握“胤、恭、勤、囊、焉”等生字的正确读音,同时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语句含义。其次,教师指导学生饱含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胤/恭”“贫/不”“则/练”“火/以”等句子中的停顿。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并结合断句深入理解语句含义,进而能够深切体会作者对车胤的敬佩之情。最后,教师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围绕《囊萤夜读》自由研讨,根据文中描绘的场景,探讨车胤勤奋苦读的价值,领悟小古文所蕴含的道理。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观点,用清晰、流畅的语言阐述感悟,进而有效提升理解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开展情境感悟活动,提高审美能力

为帮助学生深刻感知韵律美、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等,教师可借助教学课件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开展情境感悟活动,以此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与审美素养。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结合直观画面理解小古文语句,感知语言美与情感美;随后鼓励学生伴随轻音乐朗读,体会语句的韵律美;最后引导学生感悟小古文深层含义,领会小古文的内涵美,有效提升学生审美能力[3]。

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少年中国说(节选)》的教学为例。此篇课文节选自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文章强调少年强则国强的道理。为帮助学生感知文章的情感美和内涵美,教师可开展情境感悟活动。首先,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日出、黄河、龙虎、鹰、古兵器等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结合画面阅读“红日初升……来日方长”,感受语言美与意境美。例如,学生通过观看黄河奔腾视频,能体悟“河出伏流,一泻汪洋”的磅礴气势;通过观看百花齐放延时视频,可感受“奇花初胎,矞矞皇皇”的蓬勃生机。其次,教师引导学生配乐朗读,根据“光、洋、扬、煌、荒、长”等尾字发音感受韵律美。最后,教师结合航天、军事、文化等真实案例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少年智则国智……则国雄于地球”的内涵,领悟少年成长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深度感知小古文的内涵美。

4.开展文化渗透活动,树立文化自信

在小古文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不仅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表层语义与深层内涵,还要引导学生领悟课文蕴含的传统美德,借助拓展信息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在优秀思想的熏陶下,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意识。此外,教师还应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使其认识小古文的教育价值与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增强文化传播意识,厚植文化自信[4]。

以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2课《伯牙鼓琴》的教学为例。此篇小古文以简洁文字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赞美伯牙与钟子期的深厚情谊,凸显知音难觅的主题。为使学生体会友谊的珍贵,初步感受传统美德文化,教师可结合拓展资料开展文化渗透活动。首先,教师完成单元知识点的讲授,帮助学生理解《伯牙鼓琴》的语句含义,把握故事内容。其次,教师提供与友谊相关的古文、古诗词作为拓展资料,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这些内容,从不同场景感受友谊的珍贵,如李白以桃花潭水对比,凸显与汪伦的深厚情谊。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感悟小古文、古诗词、文言文等传统文化的魅力,领略古人智慧,增进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关注学生主体,设计层次化教学活动

在小古文教学中,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契合新课标教学要求,教师可构建层次化的学习活动。具体而言,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能力、知识储备等差异,设计梯度分明的知识探究或实践任务,促使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提升综合学习能力,进而提高学生整体小古文学习水平[5]。

以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4课《两小儿辩日》的教学为例。此篇小古文讲述了两个孩童就对太阳的认知展开辩论的故事,传达出实事求是、全面客观探究真理的道理。在小古文教学过程中,为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中道理,教师需要依据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差异开展分层辩论活动。具体来说,教师应引导不同层级学生结合生活经历与知识储备,围绕不同层次论点展开辩论,通过思辨交流深化对论点的理解,并运用至小古文学习,加深对课文内涵的感悟。例如,针对基础层级学生,教师可设置“学习知识是否应当提出质疑”的辩论主题;针对较高层级学生,则可设置“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有必要从多个视角提出疑问”的辩论主题。在辩论中,各层级学生巧妙运用事例论证观点,领悟实事求是、客观探究真理的精神,更深刻地理解《两小儿辩日》的内涵,提升小古文深度学习的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需从深度、多样性、合理性、有效性等维度,全面提升语文小古文教学质量。在小古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水平、知识储备与需求差异,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系统开展多元教学活动;同时,通过布置针对性、梯度性学习任务,助力学生提升综合能力与语文素养,实现对小古文的深度理解,提高课程学习效果。此外,教师还应时刻关注学生反馈,动态调整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张亦弛.读小古文学大智慧:探小学语文小古文阅读教学策略[J].小学生(中旬刊),2023(12):142-144.

[2]黄岩梅.依托小古文教学锤炼学生语文核心素养[J].当代家庭教育,2023(23):204-206.

[3]李丽.关于小学语文小古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试题与研究,2023(26):124-126.

[4]马骏先.小学语文小古文教学有效性研究[J].山西教育(教学),2023(9):55-56.

[5]朱晖.新课标背景下小古文教学的语用实践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23(19):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