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素养研究

作者: 谈慧

【摘要】教学评估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起到诊断、调节和反馈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发展自身的教学评价素养,并积极探究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策略。文章简述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素养的意义及特征,并结合具体教学案例,从重视创设评价环境、巧用激励评价语言、控制教学评价范围、分层开展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对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素养展开研究,旨在为教师教学评价工作开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素养

作者简介:谈慧(1998—),女,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沙头中心小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在这一要求下,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评价工作的开展,并结合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合理开展课堂评价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教师需要具备优秀的教学评价素养,利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来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育人功能。

一、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素养的意义

(一)评价范式转变的必然趋势

随着新一轮的课改,新课程目标发生转变,使教育评估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加拿大教育评估家厄尔把评估划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对学习的评价”“为了学习的评价”和“评价即学习”。结合当前教学现状展开分析,可以发现教学评价理念已经由过去的“对学习的评价”转变为“为了学习的评价”及“评价即学习”。这种变化也是教育理念发展的表现。在这一趋势下,教师作为教学组织者,应结合评价理念的变化,转换自身角色,扮演课堂评价活动的设计者[1]。

(二)教育改革政策的必然要求

新课标提出在教学评估中应采取多种评估主体、多种形式的评估方法,并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与效果进行自我监督。综上,充分说明教育评价在课程改革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教师在评价中需要采取丰富评价方式、多元评价维度、多样评价主体等策略。而这些都要以教师具备优秀的评价素养为前提,因此,研究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评价素养,是教育改革政策的必然要求[2]。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所谓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从一个初出茅庐的新手,在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向专业发展的过程。在《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对教师的教学职业素质进行了清晰的界定,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方面,其中,“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对教学评价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认为教师应该采用多种评估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同时要注重评价主体的丰富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自评中来。由此可见,教学评价素养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均有着重要作用,是教师专业发展中迫切需要的一种能力。而重视发展教师的教学评价素养,则能间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二、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素养的特征

(一)稳定性与动态性统一

稳定性是对教师评价观念特点的总结,即教师能根据学生课堂真实表现,灵活选择评价形式、制订评价标准,这已经根植于教师的内心,成为专业素养中的一部分。另外,大部分专业教师都是师范院校毕业的,接受过专业的教育,具备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这些都是教师专业素养稳定性的具体表现。但是,从教师专业素养成长角度来看,其素养水平还具有动态性特点,即教师随着教育经验的积累和后天努力学习,评价素养会处于持续发展的状态。综上,教师教学评价素养发展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的特点。

(二)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

理论性与实践性也是教师教学评价素养特点之一。所谓理论性,指的是教师教学评价内容应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多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的评价内容都要有理论知识依据,以保证科学开展教学评价。而实践性指的是教师教学评价素养在活动中体现、形成和发展。展开来说,当前教学主张“教—学—评”一致性,认为教学评价应渗透到教学、学习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反馈来展开,以帮助教师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促进教学评价素养的不断提升。综上,在评价活动中,教师应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充分发挥评价素养的作用,进而助力专业素养的提升[3]。

(三)普遍性与独特性统一

普遍性指的是所有教师都应具备开展评价活动的能力和素养,而独特性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评价中会拥有个性化经验、方式和感悟。从教师的职业道德方面来讲,教学评价素养既是每个教师都应具备的素养,又是个性化素养的形成,这与教师的性格、经历、成长环境、教育经验等因素息息相关。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素养中普遍性与特殊性相辅相成,又具有明显的差异性。通过教研、互动交流等活动,教师能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三、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素养发展策略

(一)重视创设评价环境,凸显过程平等民主

在制订评价策略时,教师要重视评价环境的创设,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使用针对性的评价方式,突出评价过程中的平等、民主,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中肯的评估[4]。基于此,教师可在轻松、愉快的评价氛围中,针对学生特点对其进行表扬和鼓励,同时倾听他们真实的想法,帮助学生找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学生在评价中认识自我、反思自我,从而变得更加优秀。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旧版)“分与合”的教学为例。本课是“数的组成”的基础,对学生理解加减法运算规律极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评价,并构建平等、民主的教学评价环境。首先,教师要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评价过程中除了要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还要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游戏、趣味动画来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数学知识。最后,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展开评价。比如,在教学5的分与合时,教师开展“数楼层”的游戏,鼓励学生讨论哪一层是5楼。绝大部分学生都可以结合生活经验准确找到5楼。由此,教师在游戏后对学生进行表扬,帮助其树立学习自信。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5的分与合,提问:“小明家住在2楼,小聪家住在5楼,小明去找小聪需要上几层楼?”部分学生可以轻松将5拆分为2和3,得出“小明需要上3层楼”的结论;而部分学生无法灵活拆分5,导致问题计算有误。教师鼓励出错的学生大胆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指导其改正后归纳解题规律。基于此,教师将教学评价渗透到教学环节中,并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给予针对性指导,让所有学生均能掌握知识点,体现教学评价的平等性、民主性。

(二)巧用激励评价语言,树立积极价值观念

语言是教学评价的基础条件,也是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素养发展的重点。如何巧妙利用语言艺术,准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是教师需要攻克的难点。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鼓励性的语言更能赢得他们的认同与信赖。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评估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激励性的评价方式,发掘学生的长处,多表扬学生,这样他们才会更乐意地接受这些评价。激励性的评价方式不仅能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成绩进行肯定,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同时也能对他们进行指导,使他们改正自己的缺点,从而使教学评估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的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发展统计意识,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比较,让学生明确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并利用激励性语言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知识的自信心。首先,教师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搜集“家庭一年的电费支出”数据,根据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并说一说从两个统计图中看出了什么。其次,教师认真分析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并以此作为主要依据,对学生统计意识的发展情况加以点评。如某学生在作业中写道“条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呈现每个月电费的支出金额,而折线统计图能直观看出哪个月电费支出最高,哪个月电费支出最低”,这说明该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折线统计图反映数量增减变化的特点。教师可应用激励性语言对其展开评价,如“你的观察真仔细!”“分析得有道理!”等,肯定学生的所思所想,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最后,除了指出学生的优点,教师还要指出学生的不足。如某学生正确绘制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但却并未总结出两种统计图的特点,教师可应用激励性语言给予其鼓励,如“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更多数学规律!”“结合题目对比观察,相信你可以总结、归纳出规律!”,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控制教学评价范围,清晰表达评价重点

为了让课堂教学评价主次分明,重点清晰,教师要重视对教学评价范围的确定。换言之,教师要结合教学重点来划定评价范围,避免因评价维度过于分散而影响教学评价的效果。另外,教师还要控制好课堂评价的频率,避免过度评价影响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进而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5]。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的教学为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重点,灵活对学生展开课堂教学评价。首先,教师在利用测量活动引导学生掌握“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概念时,教学评价重点应放在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和应用上。以测量书桌和橡皮的长度为例,评价中,教师要对学生测量过程、测量结果以及测量单位的选用进行点评,让学生结合评价提高对长度单位的掌握。其次,教师在讲解“厘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换算的理论知识后,应设计随堂练习,并将评价重点放在学生练习效果上。如某学生在练习中频频出现错误,可能是其没有真正掌握长度单位换算规律,这时,教师应在后续教学中再次讲解,帮助学生建立“1米=100厘米”的认知,让教学评价更好地发挥作用。最后,为了发展学生的量感和预估能力,教师在讲解“身体尺”相关知识时,应设计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要求学生两两为一组,相互测量对方“一拃”“一步”的长度,再结合测量结果展开分析。在这一过程中,教学评价应以学生为主体,要求学生对小组同伴的表现进行点评,以便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基于此,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灵活控制评价范围,明确教学评价的重难点,让学生结合评价客观认识自身的课堂学习情况,进而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诊断、反馈功能。

(四)分层开展教学评价,发挥教学评价意义

在以往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多是面向全体学生,忽视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容易使教学评价流于表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采取层次性教学评价手段,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制订分层评价标准,以提高评价的针对性。这种评价方式能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提高学习成效的同时,感知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混合运算”的教学为例。首先,在讲解混合运算计算顺序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将学生划分为基础较好、基础稍弱两个层次,并在课堂提问环节中,采取不同的标准对待两个层次的学生。比如,对待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直接列出混合算式,要求学生阐述正确解题顺序及最终结果。而对待学习基础稍弱的学生,教师应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维,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列出加减法算式、乘除法算式、不带括号的混合算式以及带括号的混合算式,要求学生依次解答,让学生意识到混合运算规律及括号的作用。这种分层的评价标准和原则,能让所有学生在评价的引导下实现进步。其次,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还要结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真实能力,判断其核心素养培养情况,如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学生随堂练习、课后作业的正确率和易错点,判断学生计算能力的发展情况。由此可见,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分层次开展课堂教学评价工作,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意义,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发展。

结语

总的来说,教师是课堂评估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素养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以新课标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制订合理的教学评价标准,并通过创设平等民主的评价环境、巧用激励评价语言、控制教学评价范围、分层开展教学评价,在保证教学评价有效性的同时,积累丰富的评价经验,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评价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彩.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改进策略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35):147-149.

[2]折玉芳.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效果的提升策略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35):153-155.

[3]胡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及其优化措施[J].安徽教育科研,2023(26):67-69.

[4]张新科.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践与思考[J].教书育人,2023(25):25-27.

[5]冀前前.深度学习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活动教学评价[J].文理导航(下旬),2023(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