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
作者: 杨朱艳
【摘要】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课程的重要构成部分,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对发展学生思维、强化学生能力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需重视开展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文章立足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过程,探究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提出设计实验问题、明确实验思路、巧妙引导质疑、组织自主实验、迁移生活思考五方面的教学策略,旨在让学生的探究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思维、创造思维、应用思维获得全面发展,真正强化科学实验素养。
【关键词】思维能力;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作者简介:杨朱艳(1985—),女,浙江省海宁市钱塘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在小学阶段的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重点不仅在于将科学实验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让学生具备在生活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样才能体现科学实验教学的效用。但在小学科学课堂上,部分教师重视讲授基础的科学知识,而忽视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导致学生实验能力较弱、思维能力不强,进而影响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目标。对此,教师应调整教学重点,聚焦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合理设计科学实验教学策略。
一、设计实验问题,激活探究思维
探究思维是一种对问题不断进行质疑、探索和深化的思维方式,不同于一般的思维,它能产生新颖的、不同见解的思维成果。探究思维的核心在于通过主动参与和反思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科学态度和品行[1]。基于此,在科学实验中,教师可采取设计实验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理解知识、内化知识,从而达到激活学生探究思维的目的。
以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微小世界”中的第2课“怎样放得更大”为例。在此次实验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如何利用有限放大倍数的凸透镜将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这一核心主题上,并以设计实验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思考。具体而言,教师可设计两个实验问题:怎样才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若是将两个放大镜组合在一起,是否能增加放大倍数?在探究时,教师让学生先用一个凸透镜尝试放大教材中的文字,并在保证字体清晰的前提下,了解单一凸透镜能将字体放多大,而后再尝试探究若是将两个凸透镜放在一起,放大文字,又能将文字放大多少。
在进行实验操作时,学生按照教材提示,将两个放大镜一上一下平行放置,并通过移动下方放大镜的方式,观察教材中的字是否被放大。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两个放大镜间距离的不同,放大的字也存在不同,而经过实验测试,能确定两个放大镜在保持某一距离时,能将教材文字放到最大。这样,学生便得到了简易的放大装置。在完成探究学习后,教师继续提出实验问题:用你们制作的简易版放大镜,能否看到病毒、细菌等微生物?若是想看到这些物质,应该使用哪种实验器材?由此,引发学生对显微镜的探索,让学生具体思考显微镜的组成,以及凸透镜在显微镜构成中的重要性。在探究显微镜的过程中,学生可重点思考带有凸透镜的结构,如目镜、物镜,进而关联思考:自制的组合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一部分。其中,位于上方且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目镜,而位于下方且远离眼睛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物镜。
二、明确实验思路,形成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一种理性活动,指通过分析、推理和判断来得出正确结论的思维方式。逻辑思维是将感性认识阶段获得的信息材料抽象成概念,并运用这些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从而产生新的认识[2]。逻辑思维具有规范、严密、确定和可重复的特点,是人们在认识事物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来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在小学科学实验课堂上,教师可通过明确实验思路的方式,推动学生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
以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微小世界”中的第4课“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为例。在此次实验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明确两个实验思路: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的实验思路、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的实验思路。只有掌握了这两个实验思路,学生才能全面掌握本次实验课程的知识内容,且经历按思路步骤实际操作的过程,学生才能逐渐形成有先后顺序、理解前后关联的逻辑思维。比如,教师帮助学生对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的实验思路做了如下明确(见表1)。
为了让学生有实际的制作感受,真正建立逻辑思维,教师可以邀请两到三名学生到讲台上进行玻片标本的制作操作。这一过程能让学生更深入地认知制作过程,且准确把握每一制作细节,有助于学生建立有条理、有逻辑的实验意识。
三、巧妙引导质疑,锻炼批判思维
批判思维是一种理性的、反思的思考方式,其涉及对信息的解释、分析、评估和推断,以形成合理的判断和决策[3]。该思维方式强调逻辑推理、质疑假设、客观评估信息,并在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时,保持开放和公正的态度。批判思维是学生必备的素养之一,也是学生是否具备独立思想的重要体现。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可采取巧妙引导质疑的方式,让学生发现问题的矛盾点,并让学生在探寻矛盾解法的过程中,有效锻炼批判思维。
以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中的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为例。在此次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带领学生完成三部分科学知识的学习:昼夜交替如何产生、昼夜交替假说、昼夜交替的模拟。比如,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昼夜交替假说”时,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提出对昼夜交替的质疑。在学生提出的质疑中,教师归纳出两个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为什么会产生昼夜交替?它的出现与什么有关?接着,教师为学生准备白炽灯、小地球仪等工具,让学生以实验操作的形式获得质疑的答案。在操作中,学生会发现当白炽灯照在固定的地球仪上时,便会出现一面为“昼”、一面为“夜”的情况,但这并未达到充分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要求。接着,学生继续提出自己的质疑:是否可以在地球仪上放置一个物品,以该物品的反复出现来表示昼夜交替呢?为了让质疑的内容得到验证,学生在地球仪上放置了一枚大头针。这样,当大头针转到有白炽灯的一侧时,此时大头针所在的地球仪位置是白昼,而地球仪上没有大头针的区域便是黑夜。由此,学生便能做到准确理解昼夜交替现象。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继续引导学生对昼夜交替进行质疑思考,如有的学生提出质疑:“除了地球自转情况,是否还有其他情况也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对此,学生需要将太阳的运动情况与地球的运动情况进行一一匹配,以此完成对质疑的探索(如图1)。
四、组织自主实验,培养创造思维
创造思维是一种新颖且有价值的思维活动,具有高度的机动性和坚持性,能打破常规解决问题的方式,以重新组合既定的感觉体验,探索规律,并得到新的思维成果[4]。对小学生而言,创造思维应体现在具有自己个性的思考,且针对同一问题,能探索出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学习时,可通过提供自主完成实验的机会,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以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中的第5课“影长的四季变化”为例。在自主实验中,学生应根据以往参与实验的经验,对自己的实验进行流程规划。为了使实验流程更完善、规范,且无遗漏,学生可使用表格整理自己的实验思路,以发展自己的创造思维(见表2)。
在上述实验中,为了保证实验过程的流畅性,学生应通过自己的搜集、整理,了解一天中影子长度的变化规律、掌握有关四季变化的基本概念,以及影长随季节变化的规律等,这些知识是学生顺利完成自主实验的重要基础。同时,在实验中出现问题时,学生也需立足实验过程进行思考,寻找出现问题的原因,这样才能充分锻炼自主思考能力、自主实验能力,从而推动创造思维进步。
五、迁移生活思考,发展应用思维
应用思维是指在现实情境中将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际应用的过程。具体来说,应用思维需要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找到解决问题的特定方案,且该思维方式强调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5]。基于此,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学习时,应采取关联生活实际的方式,让学生使用课程知识迁移思考生活内容,以此发展学生的应用思维。
以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工具与技术”中的第2课“斜面”为例。在实验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掌握两方面的斜面知识:第一,搭建斜面并研究斜面的省力作用;第二,通过模拟测评的方式研究并体会斜面的省力作用。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教师为学生展示了生活中斜面的应用,如刀刃、螺丝钉、自动扶梯、斜面传送带等,并引导学生思考斜面为这些事物带来了怎样的使用便利?如刀刃可以让切割更容易,螺丝钉的螺纹是斜面设计,更易于拧到物体中。在初步思考后,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并思考斜面的应用原理:主要基于力学中的力的分解和重力作用。斜面通过改变物体提升的方向和路径,使得物体在提升过程中所需的力减小,从而达到省力的效果。
经过上述基础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做到基本掌握有关斜面的知识。对此,教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迁移思考,并设计实验探究任务,让学生具体探索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具体而言,教师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通过设计滑道的方式,探索古人是如何搬运物品的。在实际操作中,学生需要准备好塑料槽和塑料板用于搭建斜面滑道,同时设计斜面滑道。在制作完成后,学生可使用木块、小球、水等测试斜面滑道,若是测试物能顺利从高处滑向低处,则说明斜面滑道制作成功。这样,学生在回顾理解教师提出的生活实例时,便能做到有效地迁移思考,且学生也能将斜面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结语
综上,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想切实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便需要将实验教学与学生思维进行紧密结合,并通过设计不同的实验教学内容,发展学生的不同思维。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实验是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且任何课程形式都无法替代实验教学。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充分发挥实验教学效用,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验教学中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梁颖.探究性实验教学对小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亚太教育,2023(22):163-165.
[2]张帝平.基于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探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3(16):81-83.
[3]拾霁.浅谈高阶思维能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培养[J].新智慧,2023(19):126-128.
[4]何飞飞.在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5):73-75.
[5]金飞.小学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文理导航(上旬),2022(2):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