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跨学科学习能力的策略研究

作者: 颜媚

【摘要】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有助于让学生把握课内外知识与多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其养成运用多学科思维方式、学科思想和知识点解决综合性问题的习惯。文章阐述跨学科学习的特点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跨学科学习能力的意义,提出梳理多学科融合点、对比分析现实问题、逐层递进式跨越、设计综合实践活动等策略,以期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助力学生成长。

【关键词】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能力;综合素养

作者简介:颜媚(1983—),女,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沙包镇新街小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组建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要求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指导学生从语文学科出发,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思维模式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跨学科意识。

一、跨学科学习的特点

(一)知识融合性

跨学科学习是超越已知学科界限,以不同学科的共同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的学习方式。学生需要自主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运用学科知识探索未知、解决问题,发现各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体验多样性

跨学科学习过程不是多学科知识的轮番展示,而是有意义的组合运用,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根据现实需要不断重组多学科知识网络,发掘知识的新意义。可见,跨学科学习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体验,助力学生成长[1]。

(三)问题综合性

跨学科学习方法主要用于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复杂问题的内容具有综合性,依靠单一学科的知识往往难以解决问题,因此学生需要从不同视角出发分析问题,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分析、处理问题。此外,为了有效应对复杂问题,学生应通过跨学科学习巩固学科知识基础,提升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跨学科学习能力的意义

(一)提升综合素养

培养跨学科学习能力,要求学生不仅能把握多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更能在实践中运用跨学科学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应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让他们运用跨学科思维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运用跨学科学习能力整合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拓宽知识视野

跨学科学习能够让学生跳出单一学科的框架看待问题,使他们在探索自然世界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自发地将语文知识与数学、体育、美术等学科联系在一起,形成系统化、全面化的认知体系。

(三)丰富学习体验

跨学科学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多学科知识的组合运用。在语文教学中融合音乐、美术、自然科学等学科,有助于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为课文绘制插画、自选配乐朗诵诗歌、撰写科学小论文等,这样的语文课堂能够为学生提供直观、丰富的学习体验,增强语文学习的效果[2]。

(四)培养复合型人才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能够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多学科知识,通过制订系统化、完整化的方案解决具有综合性的问题,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成长为复合型人才。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跨学科学习能力的策略

(一)梳理多学科融合点,探究导入多学科知识

在以培养跨学科学习能力为目标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有效融入其他学科的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跨学科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为了将多学科知识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师应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入手,挖掘并整合与语文相关联、相契合的学科内容,确定跨学科范围,并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探究式学习活动,梳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内在关系,从而增强学生的跨学科意识,培养其跨学科学习能力[3]。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陶罐与铁罐》的教学为例。课文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与结局揭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为了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教师深入分析教学内容,梳理多学科融合点,并开展一系列跨学科教学活动。

首先,教师分析教学内容中多学科的内在联系。故事中的铁罐之所以会消失,是因为铁的化学性质活泼,生锈后会变成粉末,因此被埋在土中会消失;陶土的硬度虽小于铁,但性质稳定,不会因长时间接触水和空气而生锈。由此可见,本课的教学内容与自然科学学科存在密切联系。其次,教师组织探究活动,并联系课文内容提出问题。问题一:如果陶罐选择与铁罐硬碰硬,谁会赢?问题二:为什么铁罐消失了,但是陶罐没有消失呢?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进行分析,发现仅依靠语文知识难以解决问题,此时教师可提供指导建议:“我们能否通过科学实验寻找答案?”这样,学生能够初步感知语文与自然科学存在的密切联系。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设计陶罐和铁罐的碰撞实验,以及铁罐和陶罐的观察实验。通过实验,学生发现陶罐在碰撞中更容易破碎,铁罐长时间放置在室外环境中会出现锈迹,进而解决教师提出的两个问题。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科学实验结果进行总结。教师提问:“你认为故事反映了什么道理?”由此,学生自发联系科学实验结果和阅读体会进行分析,客观看待陶罐和铁罐的不同特点,体会故事所蕴含的“扬长避短”的思想,并感知联系其他学科知识对促进语文学习的作用,为跨学科学习能力的发展打下基础。

(二)对比分析现实问题,充分发挥跨学科优势

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能够让他们学会用跨学科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小学生往往仅借助单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探索未知、解决问题,未能感知跨学科学习、思考的必要性。对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设计中引入现实问题,让学生经历应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使他们了解跨学科学习、思考在解决复杂问题上的重要作用,增强其跨学科学习意识,促进其跨学科学习能力的发展[4]。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感知跨学科学习的优势,教师可以布置阅读理解任务,引领学生探究诗句中“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的含义与情感。

首先,教师带领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翻译诗句。在此过程中,有学生根据自己的翻译“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东去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直上云天”,认为诗句的内容是作者对所见景色的直观描述。其次,教师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分析诗句。教师提问:“古诗中的‘三万里’是多长呢?”由此,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将‘三万里’的单位换算成千米,认为黄河长度是15000千米。教师继续提问:“仞是古代长度单位,一仞等于八尺,一尺长度约为23厘米。华山的高度是多少呢?”学生自主运用数学知识计算问题,认为华山高度为9200米。最后,教师带领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教师引导学生上网查询黄河长度和华山高度,发现黄河长度为5464千米,华山最高峰高度为2160.5米,教师提问:“为什么诗句中黄河的长度和华山的高度与实际存在如此大的差距呢?”学生综合数学知识深层次分析诗句含义,从而领会“三万里”与“五千仞”是虚指,并非实际距离,体现诗人对大自然的感慨与惊叹。如此一来,学生在深入理解学习内容的同时,感知跨学科学习的优势。

(三)逐层递进式跨越,培养跨学科思维能力

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渐进性特征,因此教师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开展跨学科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辅助学习、实践,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助力学生成长。基于此,教师可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划分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逐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初级阶段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和学科知识分析问题,中级阶段引导学生运用课内外知识分析问题,高级阶段引导学生联系多学科知识分析问题。三个阶段循序渐进,难度逐渐增加,跨度逐渐增大,旨在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促进其综合能力发展。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鲁滨逊漂流记》的教学为例。学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会从文字中把握人物形象、感知人物的心理变化。为了分阶段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教师可设计以“如果我流落在荒野之中”为题的写作任务,并借此开展一系列跨学科教学活动。

首先,教师组织讨论活动。学生围绕话题“人在荒野中生存的基本条件”展开讨论,通过联系生活知识,明确干净的水和食物、温暖的衣物、充足的休息和安全的环境是人在荒野中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感知到生活经验对语文学习的积极作用。其次,教师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教师提问:“我们如何在荒野中获取水、食物、衣服,并创造安全的环境呢?”由此,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课外书籍《鲁滨逊漂流记》,让学生通过阅读寻找鲁滨逊在荒岛时获取食物、饮水的方式,汲取他在极端环境中的生存智慧,同时使学生感知阅读对语文学习的促进作用。最后,教师设置拓展任务。教师设置讨论话题“哪些知识能够帮助你在自然环境中生存下去”,并分享范例:凸透镜具有聚光作用,焦点处温度高,能够帮助引火取暖。在教师的启发下,有的学生联系体育与健康知识探讨如何在荒野中保证营养均衡,有的学生联系劳动知识思考如何从自然环境中取材与制作工具。可见,教师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助力学生成长。

(四)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提升跨学科学习能力

实践运用是培养跨学科学习能力的重要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设计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如何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助力学生成长[5]。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的教学为例。教师设计实践活动“文章诵读比赛”,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加诵读比赛,通过诵读表现母亲的艰辛,表达母亲对孩子的爱与支持及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在比赛准备环节,教师提问道:“能否利用环境营造情感氛围,在比赛中争取优势,增强诵读效果?”由此,各小组学生联系多学科知识进行赛前准备,尝试在比赛中营造独特情感氛围。有的小组运用信息技术知识,录制诵读音频,利用音频软件调整音调、清除环境杂音,并插入以母爱为主题的电影片段,使诵读声与影像结合;有的小组结合美术学科,根据《慈母情深》的内容绘制插画,利用插画直观展示家庭的穷困、母亲的瘦弱、厂房环境的恶劣、工作的辛苦,生动地刻画母亲在艰苦环境下辛勤工作且支持孩子读书学习的形象;也有的小组在语文诵读中融入音乐元素,选择《妈妈辛苦了》《母亲节快乐》等温馨、舒缓的纯音乐为诵读配乐,增强诵读的节奏感……在比赛中,学生通过这些方式营造情感氛围、增强诵读效果,在实践活动中锻炼自身的综合应用能力。在活动结束环节,教师应针对各个小组的具体表现进行评价和总结,阐述各小组活动过程中多学科知识的运用方法和运用效果,同时运用激励性评价肯定学生的努力和付出,如“该小组能够有效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声音效果,配合电影视频增强情感渗透,值得鼓励”。如此一来,能够激发学生自主联系多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跨学科学习能力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应积极探索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的有效途径,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原则,根据学生身心成长发展规律设计跨学科语文教学活动,循序渐进,深化学生对学科融合的本质及跨学科学习优势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助力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余乐妍,胡承鑫.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施困境与突破[J].汉字文化,2023(22):145-147.

[2]崔亚贝,韩晗.小学语文教师跨学科教学存在问题及改进对策[J].教学与管理,2024(3):55-60.

[3]朱方方.小学语文“1+N”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路径[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3(10):48-49.

[4]夏静.育人视域下的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特点、原则及策略[J].语文建设,2023(16):55-59.

[5]李雯雯,陈国华.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意涵、特征和设计策略[J].现代教育,2023(7):50-5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