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评”一致性背景下小学数学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作者: 王菁
【摘要】文章在解读“教—学—评”一致性背景下小学数学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价值的基础上,从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利用任务驱动学生积极思考、组织成果交流活动、完善评价反馈机制等方面,探索“教—学—评”一致性背景下小学数学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策略,以期落实“教—学—评”一致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教—学—评”一致性;小学数学;任务驱动教学法
作者简介:王菁(1993—),女,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沙头中心小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提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激励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这揭示了教、学、评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需要保障“教—学—评”一致性,注重评价育人,强化素养立意;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加强学习结果的评估和应用,服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教学理念,强调探究式学习。在“教—学—评”一致性背景下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因此,教师需要深入分析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征,积极探索“教—学—评”一致性背景下小学数学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策略,为学生构建更加高效的课堂学习环境。
一、“教—学—评”一致性背景下小学数学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价值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区别于传统教学方式,任务驱动教学法能极大提高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及分析问题。在“教—学—评”一致性背景下落实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丰富经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由“要我学”逐步过渡至“我要学”[1]。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在“教—学—评”一致性背景下,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基础上,顺利迁移与运用知识,了解如何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评”一致性背景下,教师通过探究教、学、评三者之间的关联,在优化教学设计、变革教学方式、改进教学过程、促进教学评有效衔接的基础上落实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够为学生提供清晰的学习方向,驱动学生有针对性地参与学习活动[2]。这种强调学生主动性,能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表达机会、发展空间的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教—学—评”一致性背景下小学数学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宗旨,将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整合到一个或多个具体的学习任务中,能够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推进“教—学—评”一致性的实施。下面,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利用具体案例说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设计方法,以供借鉴。
(一)深入分析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评”一致性要求教师不仅要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清晰的把握,还要预设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恰当的课堂评价来调控课堂。为确保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顺利实施,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需要深入分析教材内容,明确教学活动中的重点学习项目,再根据班内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设置任务,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在后续评价期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任务实践中的表现及学生的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判断,确保教学评三者紧密联系,突出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优势[3]。
以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统计表和条形统计
图(一)”一课的教学为例。在开展教学活动前,教师先对教材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分析,发现在本课学习中,学生需要学习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并且能够从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中获得相关信息,顺利处理统计问题。围绕教材内容,教师可以初步明确本课教学活动的开展方向,即以“数据意识”为核心,重点关注学生数据分析能力与处理能力的培养。接下来,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对统计图表的了解情况以及自己的学习诉求。根据学生的反馈,教师了解到大部分学生有预习习惯,并且对统计图表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对二者的区别的理解不够深入。并且,大部分学生希望在本课学习中了解更多关于利用统计图表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教学目标:提取数据蕴含的信息,初步建立数据分析意识;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了解它们的结构和特点,突出描述数据在数据分析过程中的作用。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诉求,将本次驱动任务主题定为“调查运动与身体的变化”,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人体运动前及运动后的脉搏跳动情况,通过完成任务树立健康意识。同时,为确保“教—学—评”一致性,教师还可以清单的方式制订本次任务驱动活动中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确保学生在评价的引导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投入学习过程。
(二)利用任务驱动学生积极思考,实施过程性评价
为落实核心素养培育,在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围绕驱动任务设计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问题探究,鼓励学生尝试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体来说,在“教—学—评”一致性背景下,教师在提出任务后可以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借助视频、图片或生活故事等材料构建真实的学习情境,驱动学生在情境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此外,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能力做出科学评价,引导学生通过评价及时完善自我、调整学习方法,彰显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重要价值,保障教、学、评三位一体[4]。
以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为例。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割补法巧妙解决面积问题,形成良好的模型意识。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教师以“校园绿地面积”为主题设计驱动任务,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前往室外测量校园内草坪、花圃和树木的占地面积,结合所学知识计算校园绿地面积,再将最终结果除以全校师生人数,得到人均绿地面积,并针对美化校园环境、保护绿化情况提出自己的意见。在学生参与任务前,为激发其学习主动性,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手段为学生展示校园内的绿化图片,唤醒学生生活经验,激发其探索绿地面积的积极性。在学生参与活动期间,教师可以设计相关问题:“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分别是什么?如果遇到难以顺利求解面积的图形应怎么办?可以将六边形拆分为哪些熟悉的图形?”结合学生反馈的情况,教师可以对任务内容进行相应调整。例如,针对学生反馈的“无法了解校园总人数,因而无法计算人均绿地面积”这一问题,教师可以为其提供真实的数据,辅助学生完成计算。同时,针对学生在任务实践中缺乏合作意识、交流能力较弱等问题,教师要在评价中及时指出,督促学生及时改进。这样,学生在参与任务的过程中,能进一步巩固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知识,形成转化思想,还能在教师评价的指引下逐步完善自我,改正不良学习行为。
(三)组织任务成果交流活动,培育学生学习自信
任务驱动教学法具有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序列化的任务设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核心,任务完成是教学完成的标志。为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以及任务完成质量,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任务后,在班级内组织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感悟与体会,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存在的困惑,让学生在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反思学习过程。针对学生的任务成果,教师需要进行激励性评价,帮助其逐步建立学习自信,为其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以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为例。在本课的学习活动中,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利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具体方法,了解数对的含义,教师设计“制作校园路线图”的任务,驱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所学知识来为参与一日校园参观活动的家长设计校园导览路线图。在各组顺利完成任务后,教师可以鼓励各组在班级内展示本组设计的路线图,分享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在小组交流期间,教师需要进行巡回指导,观察每组成员设计的路线图形式,从内容、美观程度、位置正确程度进行打分,赞扬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行为,利用鼓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任务成果进行评价。此外,为保障评价的真实性,教师还可以在班级内组织优秀作品评选活动,指导学生相互评价,表达自己对其他组作品的想法,顺利实现“教—学—评”一致性。
(四)完善评价反馈机制,优化任务驱动教学组织形式
“采用多元的评价主体和多样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自我监控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是新课标对教师的教学评价提出的要求。在“教—学—评”一致性背景下,为保障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顺利实施,教师需要利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完善评价机制[5]。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先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提出学生在任务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在学习中需要改进的问题,并带领学生共同分析解决方法。然后,教师再为学生提供自主评价表格,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按照评价标准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科学评价,判断自己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能有效确保评价的科学性,激励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促进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发展。
以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的教学为例。在本次教学活动期间,教师利用“探索表面涂色的正方体规律”这一任务,驱动学生参与学习并探索规律。在学生完成任务实践后,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合理评价,提出部分学生对立体图形特征的理解存在问题,需要利用课后时间有针对性地巩固与复习知识。在完成教师评价后,为避免学生不了解如何开展自主评价,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自主评价表(表1),指导学生根据表格内容进行自主评价。
围绕教师提供的表格信息,学生能进一步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并利用课后时间寻求帮助,逐步完善自我,提高学习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合理应用,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尤为关键。文章结合“教—学—评”一致性背景,总结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方法,能让学生在参与更加丰富、多元和有趣的学习任务期间发展核心素养,实现学科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卢丹.任务驱动下小学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3(21):67-69.
[2]李秀银.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数学教学目标设计[J].教师,2023(18):39-41.
[3]汤飞梅.教学评一体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改进策略[J].数学教学通讯,2023(7):3-7.
[4]陈惠芳.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数学任务驱动体例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23(5):51-54.
[5]郑秀霞.小学数学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运用[J].天津教育,2022(33):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