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美术大单元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作者: 王琳
【摘要】美育是素质教育的关键组成要素,而美术课程是实施美育的重要科目之一。在小学美术课程中,教师采用大单元教学方法将美育巧妙渗透于大单元探知活动,不仅可以增强课程教学的整体性、审美性和深度,还能使学生在完成系统化探知任务的过程中,接受美学元素的熏陶,从而逐渐提高个人的审美素养。文章从大单元视角出发,阐述确定课程教学维度、优化美育方法、设计大单元活动等提高大单元美育质量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小学美术;美育渗透;大单元教学
作者简介:王琳(1992—),女,江苏省淮安市周恩来红军小学。
美术课程是教师实施美育的主要载体。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大单元探知活动,深化课程教学的内容,使美与育实现有机融合。学生通过完成单元整体化、系统化学习任务,可以扎实掌握美术理论和美术技能,受到美学元素的熏陶,进而形成较强的感知美、鉴赏美的能力。另外,学生也可以在各种美术技能大单元实践任务中,提高感悟美、表达美、创造美的水平,在提升审美素养的同时,提高大单元深度学习的质量,使课程美育达到应有的效果。
一、大单元教学概述
大单元教学指教师从系统化授课视角出发,以教材单元为基本单位,以课程主题为基础,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重组与合理开发,融合学科核心素养要素,制订有深度的认知目标,针对授课内容设计有序的、有意义的大单元探知活动,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学科知识,扎实掌握学科技能,提升学科综合素养的一种教学方法[1]。大单元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的要点在于“大”。教师需要用整体化教学思路构建大单元教学课堂,要综合学科素养教育设计单元知识系统化探知任务,对学生进行学科知识与技能、学科思想观念与意识等多个方面的培养,从而使课程教学真正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另外,大单元教学也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需要采用“以学为主”的教育观念,为学生创造更加广阔、灵活的学习空间,并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思考、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机会,使其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奏认知学科知识,进而实现对学科理论与技能的深度理解。对于小学美术课程而言,教师开展大单元教学,既可以把碎片化的知识进行科学整合,又可以让学生更加系统、完整、深度地认知美术知识。
二、小学美术大单元教学渗透美育的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根据大单元教学的特征,教师应当遵循整体性原则,把美术教材中的单元碎片化知识进行科学整合,并从结构化、宏观化视角出发,对大单元教学内容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设计,引导学生在逐步认知美术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的意识。
(二)渗透性原则
在小学美术大单元美育课程中,教师应当遵循渗透性原则,把各种美学要素合理渗透于教学活动之中,并利用多种大单元探知活动,培养学生感知美、体会美、表达美的能力,使其在扎实掌握各种美术理论知识与技能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审美素养。
(三)主体性原则
在小学美术大单元美育课程中,教师应当遵循主体性授课原则,将课程真正归还给学生,为其创造更加自由、灵活的美术探知空间,使其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认知能力自主探究美术知识。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较强的审美意识,自觉感知美术作品中的各种美学元素,进而提高自主探知美、感悟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小学美术基于大单元教学渗透美育的具体措施
(一)解构大单元内容,确定课程教学维度
教材是教师讲授知识的主要依据。美术教材不仅包含基本的美术理论和美术技能,还蕴含丰富的美学元素,能够起到培养学生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的作用。在美术大单元美育课程中,教师需要从整体化教学视角出发,对单元碎片化知识进行科学梳理,探究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解构思维对教材内容进行拆解、分析、归类与重组。另外,教师还需要依据不同维度深入研究教学内容,探究其中包含的美术基本理论,找到单元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探寻其中隐藏的人文价值,从而在深度解构的过程中确定课程美育的方向[2]。
以苏少版美术三年级上册第9课至第13课的教学为例。这5节课分别以“动物明星(一)”“动物明星(二)”“水墨画动物”“动物装饰画”“我的动物朋友”为课题。对此,教师可以“了解动物造型特点,创作动物美术作品”为主题,科学解构大单元教学维度,确定合理的美育方向(如表1所示)。
教师通过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根据各小节课程目标解构大单元教学维度,能够进一步明确知识讲授的方向,为之后的大单元深度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二)统整大单元教学,优化美育方法
在确定美术大单元教学内容与教学维度之后,教师需要科学统整大单元教学,结合单元大概念和学科素养要素,优化美育方法,将美育培养巧妙渗透于大单元各部分知识讲授活动之中,从而达到美育效果。在统整大单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思考如何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使其能够结合日常生活经验理解、内化美术知识,提高知识运用能力[3]。
以苏少版美术四年级上册第11课至第14课的大单元教学为例。此单元围绕“门 窗 墙”“老房子”我造的小房子”“漂亮的房间”4个部分组成,从由小到大、由内到外的视角出发,形成以“从房子细节到房子整体”为主题的大单元美术课程。教师需要综合上述单元知识,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并根据单元美育要求统整大单元教学的方法(如表2所示)。
教师围绕教材内容,结合素养要素,设计大单元美育活动,既可以拓宽学生的生活视野和艺术视野,又可以促使其提高美术实践水平,形成良好的审美感知与审美创造能力。
(三)设计大单元活动,提高美育质量
为了增强美育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对教学活动进行合理优化,根据教学目标和实际学情,开展有意义、有内涵的美术探知与实践活动,如美术鉴赏、美术创作等,让学生在完成各种大单元任务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审美素养。
1.设计美术鉴赏活动
教师可以围绕大单元教学内容,结合各种教育资源,针对课程主题开展美术鉴赏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形式的经典美术作品,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内容,引导他们探究其中的美术技法,体会不同表现手法的不同艺术美感,以此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4]。
以苏少版美术五年级上册第4课至第6课的大单元教学为例。此单元包含“风景如画(一)”“风景如画(二)”“水墨山水画”3个部分组成,涵盖风景画构图、层次表现、装饰性风景画与写生风景画的异同点、水墨风景画技法等知识。对此,教师可以“风景画”为主题,针对不同类型的画作开展大单元鉴赏活动。首先,教师可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金色的秋天》《牛轭湖》《日出·印象》《富春山居图》《溪山行旅图》《早春图》等,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画作内容,引导他们谈论不同类型美术作品的不同特点与美感。其次,教师可讲解:“写生画具有真实性,作者运用稳健的笔触和色块,高度概括现实景色;装饰性风景画的色彩较为靓丽,能够展现极强的装饰效果;水墨山水画纯用水墨表现真实景色,讲究画作的立意和气韵。”再次,教师可针对不同画作的美术技法进行简单讲解,让学生了解油画、写生画、水墨画的基础绘画技法。最后,学生通过参与美术鉴赏活动,既可以学到多种美术技巧,又可以直观感受不同美术作品的不同美感,提升审美鉴赏素养。
2.开展美术创作活动
除了鉴赏美术作品,教师还可以结合大单元美术知识与技能,开展美术创作活动,让学生运用想象思维、迁移思维、创新思维,应用擅长的美术技法,创作与主题有关的美术作品,以此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5]。
以苏少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第7课至第9课的大单元教学为例。此单元由“美丽的园林”“水墨园林”“我造的花园”3个部分组成。学生需要通过课程了解中国园林的形成原因、发展过程及造型特点;需要能够用对比的方法感受中西园林的不同之处,了解不同地域文化形成的不同审美特点;还需要感知我国南北古典园林的美感,能够用美术技法绘制立体的花园概貌图,并标注花园的主要构造。针对上述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开展大单元实践创作活动,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运用想象力、迁移思维,综合水墨画法、水彩画法、钢笔画法等不同美术技法,创作一幅富有美感的花园概貌图。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梳理这3个单元的理论知识与技能知识,总结水墨画法、水彩画法、钢笔画法的要点,并从中发现美术技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中西方园林,发现它们的独特之处,选择感兴趣的园林艺术,确定美术创作方向。最后,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充足的实践空间,引导学生结合多种美术技法,创作新颖的花园概念图。
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在美术大单元教学过程中更好地落实美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教师需要对教学维度、教学方法、教学活动进行合理优化,进一步明确大单元美育的目标和方向,采用更加高效的美育方法,开展具有美感探究、美感体验、审美创造特点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审美素养。
【参考文献】
[1]朱冬华.以美育人让小学美术课堂更精彩[J].小学生(下旬刊),2023(12):76-78.
[2]周梦姣.美育视角下小学美术教学的策略分析[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12):129-131.
[3]倪逸逸.美育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对策分析[J].小学生(下旬刊),2023(8):88-90.
[4]乔鸣.小学美术教学中美育的渗透策略初探[J].考试周刊,2023(32):155-158.
[5]钱敏,孙莲.美育并举情术双重:小学美术大单元教学实践与思考:以苏少版四年级上册美术“老房子”单元为例[J].新教育,2023(20):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