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研究

作者: 潘小英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研究0

【摘要】“双减”政策出台后,小学教师肩负起落实“双减”政策要求的重任。文章聚焦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提出作业设计应遵循趣味性、多样性、层次性原则,采取“设计衔接性作业,体现作业一致性”“设计游戏化作业,体现作业趣味性”“设计大单元作业,体现作业整体性”“设计分层化作业,体现作业层次性”“设计跨学科作业,体现作业开放性”这五项策略,实现“双减”背景下的作业改革。

【关键词】“双减”;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设计策略

作者简介:潘小英(1983—),女,江苏省昆山市玉山镇第三中心小学校。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要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我国出台“双减”政策,旨在减轻学生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要求教师着眼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设计高质量作业,避免无意义的机械化练习,充分发挥作业育人功能。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重新明确作业设计原则,根据“双减”政策要求优化作业设计,推动作业改革。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双减”政策要求全面压减作业总量与时长,同时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在此背景下,如何以少量作业实现育人价值的最大化,成为作业设计的核心挑战。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只有让学生对作业产生兴趣,才能激发他们的深度思考与探究欲望。因此,教师应秉持着趣味性原则设计作业,通过趣味化内容、形式、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认真地完成作业[1]。

(二)多样性原则

在“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且具有针对性。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决定了作业设计也应遵循多样性原则。教师应积极开发作业资源,在作业内容与形式上不断探索和创新,设计多样化的作业内容和完成作业方式,从而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学习体验,通过作业释放自我、放松解压[2]。

(三)层次性原则

学生之间普遍存在个体差异,体现在学习能力、思维模式、知识水平等多个方面。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作业设计中遵循层次性原则[3]。具体来讲,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能力层次进行划分,针对每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和认知水平设计针对性作业,在内容、难度、数量等方面体现差异性,并与学生的层次对应,做到量体裁衣,避免一刀切式的作业。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

(一)设计衔接性作业,体现作业一致性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因此,作业目标应与课堂教学目标具有一致性,确保作业内容能够衔接课堂知识。基于此,教师应设计具有衔接性的作业,推动作业设计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作业服务课堂的功能,为“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实提供有力支撑[4]。具体而言,教师应以课堂教学目标为导向,科学设计作业,引导学生通过作业进一步深化课堂所学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教学“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够除)”这一课时,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为:引导学生经历笔算的全过程,帮助他们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够除)的笔算方法,从而积累运算经验,提升运算能力与思维能力。以课堂教学目标为引领,作业设计不仅要有巩固笔算方法的典型习题,还应整合其他相关的笔算除法习题,从而引导学生建立不同笔算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基于此,作业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习题,包括口算和笔算,分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首位够除与不够除两种类型,如“400÷2”“200÷5”,共10道题,时长为3—5分钟。第二部分为补全竖式习题,也有两种类型,如图1所示。基础习题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补全竖式习题难度有所增加,可以帮助学生厘清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中首位够除与不够除这两种类型的题目在算理与算法上的差异,从而帮助学生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深化对除法运算的整体理解。

衔接性作业与课堂教学有效融合,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能够切实发挥作业巩固所学、深化理解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设计游戏化作业,体现作业趣味性

考虑到小学生普遍具有爱玩游戏、好奇心重的特点,教师可以设计游戏化作业,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教师可以将游戏与数学知识充分融合,凸显作业的趣味性,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现增效目标[5]。

例如,在“乘法运算定律”这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分配律。基于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找朋友”的游戏。教师需提前制作游戏道具,在小卡片上绘制水果、蔬菜、动植物等卡通图案,并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体现乘法的三种运算定律,同时设置填空部分。学生需要根据卡片上的已知信息,补充缺失的图形或符号,完成“找朋友”的任务。作业如图2所示。

寻找合适图形或符号将题目补充完整。

以上游戏化作业形式灵活、趣味性强,颠覆了传统的作业形式。通过完成作业,学生不仅能够巩固乘法运算定律的知识,还能在游戏中提升逻辑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

(三)设计大单元作业,体现作业整体性

在大单元教学背景下,教师可以基于大单元教学内容设计大单元作业,凸显教学的整体性。大单元作业以总任务为统领,由多个小任务组合而成,任务之间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共同指向大单元学习目标,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

以“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单元教学为例。该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一一列举”策略,使学生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准确应用这一策略解决问题。围绕这一目标,大单元作业应设计为让学生运用列表与画图两种“一一列举”策略解决问题,并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的需求,合理选择列举方法。基于此,教师可以创设一个生动的大单元作业情境—成为合格的服装搭配师。在服装发布会开始前,搭配师需要统筹服装资源,了解上衣、裙子、裤子等服装的具体数量,并通过合理的搭配方案,充分展现服装的美感。

作业任务分为以下3项。

1.列表解决问题:对10件上衣、7条裤子进行编号,列表呈现搭配方式。要求裤子只能搭配一次,上衣可以重复搭配。

2.画图解决问题:设计师又提供了6条裙子,若规定裤子与裙子仅能搭配一次,上衣可以重复搭配,有多少种搭配方式?

3.合理选择策略:若不限制衣物的搭配次数,10件上衣、7条裤子、6条裙子有多少种搭配方式?

任务1与2旨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列表法与画图法的差异,认识到列表法适用于样本量少的情况,画图法适用于样本量多的情况。作业任务3的难度升级,要求学生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运用“一一列举”策略解决问题。

这一大单元作业不仅贴近生活实际,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提升数学应用能力。

(四)设计分层化作业,体现作业层次性

在设计作业时,教师应遵循层次性原则,综合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需要、认知水平等情况,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层次,设计分层化作业,避免出现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弱的学生“吃太撑”的情况,充分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助力[6]。

具体而言,教师可以综合考虑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级。A层学生应具备较高的认知水平与能力水平,学习习惯良好,基础知识扎实,学习态度积极;B层学生应具备正常的认知水平与能力水平,学习习惯较好,基础知识较为扎实,能够认真完成作业;C层学生则表现为认知水平与能力水平相对一般,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基础知识较为薄弱,且学习主动性不足。

接下来,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分层情况,设计基础型、发展型、拓展型三个层次的作业。以“圆柱表面积”这一课的作业设计为例。基础型作业面向全体学生,共3道题目,主要考查圆柱表面积定义、公式等知识,如:圆柱形饮料瓶侧面贴有商标纸,圆柱底面半径为5cm,高为20cm,商标纸展开为长方形,求其长与宽。要求所有学生必做。

发展型作业共3道题目,每道题目都有具体的情境,如:正方体零件上有贯穿性圆孔,直径为4cm、深度为10cm,要明确贯穿性圆孔为圆柱,深度为圆柱的高,求圆柱体表面积。要求A、B层学生必做,C层学生可以尝试挑战。

拓展型作业共1道题目,如:将3m长的圆柱钢材截成3段,其表面积共增加12.56dm2,有5根钢材均需这样处理并刷油漆,已知每平方分米用油漆0.2kg,刷完共需要多少油漆?要求A层学生必做,B、C两层学生尝试做。

设计分层化作业,使作业的总量与难度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相匹配,确保每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充分满足,薄弱环节得到针对性锻炼,能够帮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实现个性化发展。

(五)设计跨学科作业,体现作业开放性

跨学科作业将数学与语文、美术、音乐、体育、科学等学科相结合,突破了学科界限,实现多学科、多领域的联动,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践、合作、探究、表达等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应遵循开放性原则,着力探索跨学科作业的设计,发展学生的关键能力。

例如,“图形的初步认识(一)”这一课的学习目标是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特征,学会辨认与区分这些图形。考虑到本课的知识特点,教师可以将数学与美术学科进行联动,设计跨学科作业“玩转图形”,以“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为主题,以问题“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为引导,要求学生利用绘画技巧、色彩知识、剪贴技能等创作美术作品,通过画一画、涂一涂、剪一剪、贴一贴等方式,将生活中的图形元素呈现在作品中。

本次作业的开放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作形式不限,学生可以选择独立创作,也可以选择与同伴一起合作;二是作品形式不限,学生可以创作绘画作品,也可以创作手工作品。例如,有学生将长方体、圆柱等图形拼接在一起,涂上淡黄色与明黄色的颜料,制作了一只长颈鹿,形象逼真,色彩丰富,图形多元,体现了学生的无限创造力。

跨学科作业将数学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能够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是贯彻落实“双减”政策的有效途径。

结语

在“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迎合“双减”政策要求,通过设计衔接性作业、趣味化作业、大单元作业、分层化作业和跨学科作业,提高作业质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作业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以及学生学习的有力帮手,发挥出应有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杨启强.“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J].理科爱好者,2023(6):212-214.

[2]陈丹.“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J].教师博览,2023(36):75-77.

[3]钱丽娜.“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综合型作业设计策略探索[J].小学生(下旬刊),2023(12):142-144.

[4]李新带.“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创新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36):104-106.

[5]吕洁.“双减”背景下小学低年级数学作业设计探究[J].江苏教育研究,2023(24):65-68.

[6]张迎春.“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的尝试[J].山西教育(教学),2023(12):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