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游戏运用策略研究
作者: 朱卫华【摘要】随着教育研究的不断发展,教师日益认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良好的幼儿教育模式对幼儿的终身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而游戏则是幼儿最喜爱的教育活动形式。因此,教师应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巧妙运用游戏化教学模式,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促进幼儿深度参与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还能实现“寓教于乐”。文章旨在探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游戏教学价值并提出具体教学策略,为幼儿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教育;集体教学活动;游戏教学
作者简介:朱卫华(1977—),女,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幼儿园。
幼儿园教学活动主要包括集体教学活动与自主游戏活动。集体教学活动通常由教师主导开展,依据选定的教育主题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幼儿进行集体学习;自主游戏则以幼儿为中心,幼儿基于自身兴趣进行探索发现。在适宜条件下,教师可将自主游戏活动融入集体教学活动,让幼儿在融合性教学活动中学习知识,提升幼儿教育的质量。因此,教师应提升专业素养,确保幼儿获得全面发展。
一、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游戏教学价值
(一)激发幼儿好奇心
学前阶段的幼儿在面对新环境或新奇事物时,好奇心极易被激发。心理学研究表明,好奇心是驱动幼儿学习行为的重要动力;当幼儿接触新鲜事物时,其学习能力往往得到显著提升。游戏作为一种充满趣味的活动形式,能够有效激发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将教学内容巧妙地融入游戏活动,促使幼儿在愉快的游戏过程中主动观察与思考,进而逐渐理解和掌握新知识[1]。此外,集体游戏教学活动还能让幼儿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积极的情感会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从而进一步激发好奇心。例如,在科学探索类集体游戏中,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发现其中的奥秘,进而对科学现象产生浓厚兴趣,激发进一步探索的欲望。在游戏实施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更深入地参与游戏,在适度的竞争氛围中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为幼儿后续学习和成长奠定基础。
(二)培养幼儿想象力
丰富的想象力对幼儿思维发展意义深远。学前阶段是培养想象力的关键时期,想象力能为幼儿未来思维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此阶段幼儿的思维快速发展,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多基于感性思考。教师应基于幼儿这一特点,借助游戏培养幼儿想象力。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游戏,能够构建一个自由探索与表达的广阔空间,让幼儿能在天马行空的情境中通过游戏行为拓展思维,进而培养自身的想象力;同时,教师还可创设富有启发性的游戏情境,进一步激发幼儿想象力。在充满挑战与竞争的游戏情境中,幼儿为解决难题,会主动调动想象力,尝试不同方法。长此以往,其思维能力将得到有效发展。
(三)提升幼儿创造力
创造力是幼儿全面发展的核心要素。学前阶段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能为其日后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游戏为发展幼儿创造力提供了理想途径,轻松愉悦的游戏氛围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教师可在集体游戏中融入创造元素,多维度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在创造性游戏中,幼儿通过协作交流完成任务。这一过程既能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又能锻炼其创造性思维。游戏中的创造元素鼓励幼儿大胆实践。以创意绘画集体游戏为例,幼儿在集体创作中打破传统绘画技巧与主题的限制,自由地表达想法与感受,其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在集体游戏教学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幼儿表现,及时鼓励幼儿的创造性表现,通过积极的反馈持续激发其创造力。
(四)提高幼儿学习力
在学前阶段,培养幼儿学习力对其未来学业发展至关重要,学习力直接影响幼儿未来的学习竞争力。教师可借助精心设计的集体游戏,帮助幼儿提升学习力,使其更好地培育核心素养。集体教学与游戏有机融合,能激发幼儿主动参与学习,将游戏兴趣迁移到学习中,转化为学习兴趣,让幼儿在今后学习中更容易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此外,在集体游戏教学中,幼儿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数字认识游戏中,幼儿通过匹配数字与对应物品,建立抽象概念与具体事物的联系,提升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
二、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游戏运用策略
(一)以幼儿为本设计游戏课程,激发幼儿参与集体活动热情
在幼儿园集体游戏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幼儿的认知能力与兴趣爱好,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设计适宜的游戏教学活动,促使幼儿深度融入游戏。同时,游戏内容需紧密联系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以便他们在游戏互动时能找到感兴趣的点,产生情感共鸣。在生活化游戏背景下,幼儿能够将游戏所学知识迁移至现实生活,从而进一步提升学习热情[2]。在将幼儿视为集体游戏教学主体的同时,教师应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受生长环境、早教条件和个人能力影响,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与兴趣爱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教师应基于幼儿的差异来设计集体游戏课程,如设置不同难度的游戏任务,鼓励能力较强的幼儿勇于挑战,同时让能力一般的幼儿也能在完成任务中获得成就感,提高他们参与游戏的积极性。
例如,在一次集体教学游戏活动中,恰逢班级中幼儿过生日,教师便可抓住这一契机,开展主题为“难忘的生日”的集体游戏活动。活动伊始,教师向幼儿提出问题:“大家过生日的时候,都有哪些活动?吃了什么美食呢?”等幼儿踊跃回答,如提及唱生日快乐歌、吃生日蛋糕等内容后,教师引导全体幼儿为小寿星送上真挚祝福,并共同歌唱生日快乐歌,营造欢乐温馨的氛围。随后,教师在游戏区为幼儿提供模具、黏土等材料,引导幼儿凭借自身创意与想象,动手制作“生日蛋糕”。在制作过程中,幼儿的创意得到充分展现,有的幼儿制作了带有粉色蝴蝶结的精美蛋糕,有的幼儿则突破常规思维,制作出彩色汉堡造型的独特“蛋糕”。部分动手能力较弱的幼儿,通过与同伴协作配合,也完成了作品。全体幼儿共同努力,为过生日的同伴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且趣味盎然的生日活动。通过此次集体游戏,幼儿不仅深入了解了生日的相关知识,其动手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还得到了有效锻炼,有效达成了集体教学的预期效果,促进了幼儿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借助信息化技术创设情境,提升集体游戏教学成效
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幼儿园集体游戏教学活动应与时俱进,巧妙运用互联网技术,拓宽教学领域、加深教学深度,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的趣味情境中开展集体游戏,能吸引幼儿参与,使其全身心投入集体游戏,由此发挥游戏的教学作用。
教师可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为幼儿创造沉浸式的学习环境,增强其感官体验,促进情感投入,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游戏的热情。例如,在组织“我是小小探险家”游戏活动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和投影技术,在教室模拟四季更迭和真实的丛林动物场景,使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获得直观感受,便于他们理解抽象概念。又如,开展“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集体教学游戏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影视片段,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刺激幼儿感官,调动其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可根据音乐变化,引导幼儿自主设计孙悟空的“除妖动作”,提升游戏教学效果。此外,信息化技术可作为集体游戏教学的有效载体。教师利用交互式白板、平板电脑等设备,设计具有强交互性的集体学习游戏,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在游戏中主动获取知识。举例而言,教师可借助交互式白板设计以“数学大冒险”为主题的集体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多名幼儿通过操作电子白板解答简单数学题,当一名幼儿回答正确后,系统会自动缩短其他幼儿的答题时间,坚持到最后的幼儿成为游戏胜利者。此游戏模式在增强竞技性与趣味性的同时,有效培养了幼儿的数学应用能力,实现了趣味性与教育性的有机结合[3]。
在集体游戏教学中,幼儿活泼好动的天性得以展现。幼儿通过与信息技术教学资源进行深度交互,能够在游戏里积累多元化的实践经验,理解学习的意义并培养创新能力,为其今后的学习与成长奠定良好基础。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信息技术在集体游戏教学中的价值,为提升幼儿集体教学成效提供有力支持。
(三)以游戏为核心融合教学,拓展集体教学形式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为幼儿园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参考,教师可将此教学模式作为集体教学活动的指导原则。在此模式下,幼儿能够在游戏中积极进行实践探索,这对于培养其想象力与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集体教学应实现“教、学、做”在内容上的有机整合,而以游戏形式呈现则是集体教学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应深入研究游戏与教学融合的过程,以此丰富集体教学的形式。此外,教师应将游戏作为多功能教学工具,与多元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帮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更好地获取知识,打破传统单一教学模式的局限,感受学习的乐趣,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首先,教师可将游戏与语言教学深度融合,借助游戏提升幼儿语言能力。幼儿阶段语言能力尚不成熟,教师在日常交流时,往往需要借助幼儿的行为表现和肢体动作,才能理解他们表达的内容。当幼儿意识到自己的表达未被理解,就容易产生不安和焦躁情绪。因此,教师应把语言训练与游戏有机结合,让幼儿在具体的游戏情境中进行语言表达。例如,“过家家”是幼儿喜爱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幼儿通过交流互动进行“角色扮演”,既能享受乐趣,又能锻炼语言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场景,并设计游戏内容。例如,部分幼儿对日常购物感兴趣,在“过家家”游戏里模拟超市购物场景,他们则可以分别扮演顾客和店员进行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但能运用日常用语和礼貌用语,而且能深刻认识到语言学习的重要性,积累语言表达经验,学会在生活中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4]。
其次,教师可将游戏与常识教学相融合,帮助幼儿在游戏中掌握多方面知识,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当教师发现幼儿对天气变化表现出浓厚好奇心时,可组织“小雨滴滴答”游戏活动,引导幼儿认识雨的不同特性。当雨天来临时,教师带领幼儿到户外,让他们倾听雨水落在不同物体上发出的声音,如雨落在伞上的“沙沙”声、雨落在池塘的“滴滴”声、落在花架上的“叮叮”声和落在树上的“啪啪”声,这种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体验能有效激发幼儿对雨的探究兴趣。此时,教师可结合生活经验向幼儿提问,如“下雨天我们需要带什么?”“如果打雷我们不能做什么?”等。这些问题有助于幼儿在游戏中积累常识和社会经验,从而提升社会适应能力[5]。
最后,游戏还可与科学、艺术等多领域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培养幼儿的核心素养。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可设计科学探究游戏,让幼儿在动手实验中探索自然现象。以“水的三态变化”游戏为例,幼儿通过观察和体验水的蒸发、凝结和凝固过程,能更直观地理解科学现象背后的原理。在艺术教学方面,教师可借助创意手工游戏,引导幼儿运用各类材料进行创作,培养他们的审美素养与动手实践能力。这种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不仅丰富了幼儿的学习内容,还为其提供了全方位的发展机会。
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占据独特地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且实施过程存在诸多难点。在开展游戏教学时,教师应秉持科学的教学理念,将丰富的集体教学活动与游戏深度融合,设计一系列多元化的游戏模式。通过这一方式,帮助幼儿在游戏情境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佳佳.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游戏教学研究[J].教育界,2023(31):95-97.
[2]王卉.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开展民间游戏的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9):176-178.
[3]李亚婷.民间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有效应用策略[J].智力,2023(24):170-173.
[4]陈小龙.废旧材料在幼儿园游戏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2(24):71-73.
[5]高瑞萍.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游戏教学研究[J].人民教育,2022(1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