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南》背景下谈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策略
作者: 郑海云【摘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强调在“倾听与表达”“阅读与书写准备”两个方面为幼儿的语言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应深入领会《指南》思想,通过恰当的教育活动,培养幼儿语言能力。基于此,文章分析了《指南》背景下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要求、培养价值,提出了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策略,以供借鉴。
【关键词】《指南》;幼儿;语言能力
作者简介:郑海云(1984—),女,江苏省淮安工业园区实验学校。
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是《指南》对幼儿园语言领域活动的基本要求,也是开发幼儿思维的有效方式,有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和其他领域的学习。教师应在《指南》背景下,充分理解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重要意义,探索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指南》背景下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价值
《指南》指出:“幼儿语言的发展贯穿于各个领域,也对其它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指南》背景下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不仅能为幼儿的语言发展奠定基础,而且有助于幼儿其他方面的多元发展,对开发幼儿思维、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和其他领域的学习均有重要价值[1]。
(一)有助于开发幼儿思维
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首先,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使幼儿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需求等,有助于促进幼儿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发展。其次,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使幼儿增加词汇量,认识更多复杂的句式结构,有助于幼儿在头脑中建立更加复杂的概念和关系、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二)有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
《指南》明确强调:“幼儿在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同时,也在发展着人际交往能力、理解他人和判断交往情境的能力、组织自己思想的能力。”[2]人际交往能力、理解他人的能力、判断交往情境的能力,都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能力。通过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使幼儿在各种情境中都能准确表达和倾听,能够为幼儿搭建有效沟通的桥梁,有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
(三)有助于幼儿其他领域的学习
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使幼儿通过语言获取信息,有助于幼儿其他领域的学习。在健康领域,幼儿能清晰地表达情绪,讨论生活习惯;在科学领域,幼儿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提出假设和解释结果;在艺术领域,幼儿能积极表达对美的感受和创作灵感,评价自己和同伴的作品。
二、《指南》背景下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策略
《指南》指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充足的语言交流和运用空间。这需要教师基于《指南》的基本要求,从以下六个维度切入,精心规划幼儿园语言领域活动。
(一)选择童趣的语言材料,引导幼儿倾听
儿歌以其独特的韵律和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深受幼儿的喜爱,是引导幼儿倾听的首选材料之一;故事则以其丰富的情节和充满魅力的角色,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促使幼儿更专注地倾听。因此,教师可以选择富有童趣的语言材料,引导幼儿倾听儿歌、故事。儿歌与故事还可以相互融合,以此实现活动效果的最大化,有效培养幼儿语言能力。
比如,教师可将儿歌《小红帽》与故事《小红帽》有机结合,设计语言倾听活动。首先,教师播放儿歌,让幼儿闭上眼睛,仅仅通过听觉感受其内容,听懂歌词,想象小红帽独自提着篮子走在森林中的画面。其次,教师模仿不同的声音和语调,将《小红帽》的故事娓娓道来。最后,教师引导幼儿复述关键信息,检验幼儿是否能听懂故事。此外,教师也可以为故事设置悬念,激发幼儿的想象,让幼儿大胆补充故事,进而通过关联倾听与表达,培养幼儿多元语言能力。
上述教学中,教师通过儿歌激发幼儿想象,调动幼儿对完整故事的好奇心,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倾听行为。紧接着,教师在讲故事时,以不同的声音和语调,呈现小红帽的天真、大灰狼的狡猾、外婆的慈祥,让幼儿听懂和区分不同角色。课堂最后,教师通过让幼儿复述故事,检验幼儿是否能听懂故事,及时总结活动经验,调整后续活动方案。
(二)营造宽松的语言环境,鼓励幼儿表达
为使幼儿愿意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教师应为幼儿创造充足的表达机会,让幼儿体验语言交往的乐趣。环境作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隐性资源,在促进幼儿表达方面具有关键作用。教师可以通过融入生活元素、组织游戏活动和日常交流等,为幼儿营造宽松的语言环境,鼓励幼儿自由表达疑问、感受和想法等[3]。
教师可定期更换班级装饰,如玩具、摆件、植物、挂画等吸引幼儿的注意力,通过让幼儿细心观察环境,表达自己看到的内容。例如,在班级窗台摆放植物“开花娃娃”,让幼儿观察“娃娃”的开花过程,表达“它终于开花了”“这个小黄花真可爱”等。通过手偶、指偶等玩具,教师还可以设计“小剧场”游戏,鼓励幼儿趣味表达。例如,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若干动物的手偶,创设“森林剧场”的情境,让幼儿扮演不同的动物并展开对话。一位幼儿扮演遇到困难的小兔子,焦急地向其他动物朋友寻求帮助:“谁来帮帮我呀?”另一位扮演小猴子的幼儿上前询问:“你怎么了?”还有扮演小老虎的幼儿走上前,说道:“我能帮你做些什么呢?”通过宽松的语言环境,教师能够鼓励幼儿面向同伴和教师,自由展开表达,进一步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
(三)关注幼儿的日常生活,培养语言习惯
文明的语言习惯,包括说话自然、积极回应别人的讲话、主动使用礼貌用语等。教师作为幼儿的引导者和榜样,应为幼儿做出表率,培养幼儿文明的语言习惯。比如,在与幼儿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蹲下来平视幼儿,耐心倾听幼儿的表达,促使幼儿学会在与别人讲话时,眼睛看着对方,认真倾听 [4]。
例如,在晨间入园时,教师站在幼儿园门口,亲切地与每位幼儿打招呼:“早上好,今天的心情怎么样?”有的幼儿同样回复教师“早上好”,有的幼儿则直接回复教师当日的心情,还有的幼儿说话声音很小,不能被人听清。针对没有使用礼貌用语的幼儿,教师可以提示道:“你还没有和老师问好哦。”通过提示,使幼儿意识到礼貌用语问题,重新回复教师“早上好”,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针对说话声音很小的幼儿,教师可以提示道:“老师没有听清楚哦,你能再说一遍吗?大点声好不好。”通过提示,使幼儿学会根据场合,自觉调整说话声音的大小。
以上,教师及时发现幼儿的语言习惯问题,避免使用批评的语言,而是在对话中直接示范,可帮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和学习正确的语言行为,进而有效培养幼儿的语言习惯。
(四)创造完善的阅读条件,激发阅读兴趣
创造完善的阅读条件,激发幼儿阅读兴趣,是培养幼儿表达能力的途径之一。
一方面,教师应选择一定数量、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富有童趣的绘本,分类整理绘本资源,为幼儿打造开放式阅读空间,鼓励幼儿自主借阅绘本,感受阅读的乐趣;另一方面,为了使幼儿保持阅读兴趣和行为,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安静、舒适的阅读环境,尽量减少干扰。总之,教师要全面落实物质准备和环境建设,创造完善的阅读条件,在激发幼儿阅读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幼儿长期性的阅读行为。
例如,根据故事内容,教师分类整理下列绘本,建立阅读角。
科普百科类绘本:《小药童的秘密花园》《一粒种子的旅行》等。
情绪管理类绘本:《菲力的17种情绪》《请不要生气》《我的大喊大叫的一天》《杰瑞的冷静太空》等。
行为习惯类绘本:《出发,刷牙小火车》《爱吃青菜的鳄鱼》《没关系呀》等。
亲情家庭类绘本:《世界上最好的爸爸》《最喜欢妈妈》等。
人际关系类绘本:《蚂蚁和西瓜》《好朋友》等。
生命教育类绘本:《奶奶的皱纹》《永远不忘记》等。
想象培养类绘本:《跑跑镇》《不可思议的旅程》《会飞的箱子》等。
在阅读角中,宜选用柔和而温暖的灯光,确保光线既不刺眼,也能满足幼儿的阅读需求;铺设柔软的地毯,提供色彩缤纷、形状各异的软垫和抱枕,确保幼儿能够随意而坐,以最舒适的状态享受阅读的乐趣。
(五)设计完整的阅读过程,提高阅读能力
培养幼儿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应经常和幼儿一起阅读,使幼儿经历完整的阅读过程,运用自己的经验理解图书内容[5]。对此,教师应设计完整的阅读过程,包括引导想象、组织讨论、倾听理解、鼓励提问。
首先,教师通过引导想象,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使其自主猜测故事情节,为后面的阅读理解奠定基础。其次,教师通过组织讨论,使幼儿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与同伴的思想碰撞中,提高阅读理解效率,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故事情节。再次,教师通过倾听理解,使幼儿通过个人演讲、小组汇报、角色表演等,巧妙表达自身对故事情节的理解,也使幼儿在相互倾听和点评中,进一步加深阅读理解。最后,教师通过鼓励提问,使幼儿能主动提问,帮助幼儿理解之前未能理解的故事情节。
例如,针对《西瓜一家去旅行》的绘本阅读活动,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阅读过程。
引导想象:教师出示绘本封面,引导幼儿观察大大的圆西瓜、小小的西瓜块,以及它们背后的场景,想象并描述“它们是谁”“它们要做什么”。
组织讨论:教师借助信息技术,依次呈现绘本内容,引导幼儿对照插图和文字,自主理解故事情节;同时,将幼儿划分为若干小组,鼓励幼儿在小组中表达不同观点,共同串联完整故事。
倾听理解:教师组织小组汇报,邀请各小组选出代表,轮流以简短的语言说明本组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其他小组认真倾听汇报,适当举手示意,提出不同想法,展开进一步交流。
鼓励提问:教师鼓励幼儿围绕故事情节提问,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回答幼儿问题。如在故事中,小西瓜询问西瓜爸爸:“爸爸,什么是故乡啊?”西瓜爸爸没有直接回应小西瓜,而是说:“就是有很多很多西瓜的地方。”因此在完成绘本阅读后,仍有幼儿困惑“什么是故乡”。教师可以鼓励幼儿提问,并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回答幼儿:“故乡就是一个人出生、成长或者长期居住的地方。故乡可能是一个小镇、一个村庄,也可能是一个城市、一片土地。”
以上,教师通过让幼儿经历完整的绘本阅读过程,既能培养幼儿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又能巩固幼儿的倾听与表达能力,进而对幼儿语言能力进行系统培养。
(六)开发书面的表达活动,涵养基本技能
为了培养幼儿书面表达的愿望和初步技能,教师应以简单的写写画画为主要内容,开发书面表达活动,如为绘画配文、制作手抄报、设计趣味表格、自制创意绘本等。幼儿阶段的认知发展以直观性和形象性为主,因此在幼儿园语言领域活动中,教师应避免提出过高的书写要求。通过写写画画的书面表达活动,既能使幼儿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内心想法,也能锻炼幼儿的前书写能力,为其日后的正式书写奠定基础。
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随时取放的纸、笔等材料,也可利用沙地、树枝等自然材料,满足幼儿自由涂画的需要;同时,为活动设置鲜明的主题,以此调动幼儿的书面表达热情。例如,教师为幼儿提供若干纸、笔等材料,设置趣味主题活动“一起编故事”。活动中,教师首先利用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如森林、自然、动物、彩虹等,激发幼儿想象力;其次,教师鼓励幼儿围坐成一圈,分享自己的奇思妙想,创编童趣故事;最后,教师组织幼儿选择喜欢的纸、笔等材料,将脑海中的故事表达出来,完成自制绘本。有的幼儿想象森林中奇妙的动物聚会,借助各种各样的贴纸和符号,完成富有创意的个性表达;还有的幼儿想象彩虹王国的神奇旅行,借助色彩丰富的简洁线条,讲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在说一说、写一写、画一画中,幼儿的书面表达热情被激发,学会正确的写画姿势,为未来学习做好必要的书写准备。
结语
总之,在《指南》背景下培养幼儿语言能力,既能为幼儿的语言发展奠定基础,也有助于开发幼儿思维、推动幼儿社会性发展和其他领域的学习。教师应研读《指南》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要求,正确理解《指南》背景下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价值,通过选择童趣的语言材料、营造宽松的语言环境、关注幼儿的日常生活等,全方位培养幼儿语言能力,使幼儿认真听并且能听懂常用语言,愿意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具有文明的语言习惯,喜欢听故事、看图书,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书面表达的愿望和初步技能。
【参考文献】
[1]申红珍.浅谈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策略[J].好家长,2023(37):78-79.
[2]邓显君.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的策略探究[J].山西教育(幼教),2023(2):48-50.
[3]俞秀菊.幼儿园语言领域教育活动的实施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23(3):76-78.
[4]林秋月.关注《指南》背景下的幼儿园语言教育[J].家长,2021(18):183-184.
[5]邬尔娜.幼儿园语言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刍论[J].成才之路,2020(31):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