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英语+语文”语篇阅读教学设计的应用探究

作者: 黄梓雨

跨学科“英语+语文”语篇阅读教学设计的应用探究0

【摘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秉持英语学习活动观,从跨学科的角度出发,探究“英语+其他科目”的语篇阅读的教学策略。文章以外研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上册的语篇为例,探讨英语语篇阅读教学与语文科目相融合的活动设计和教学过程,以期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英语;跨学科;“英语+语文”;语篇阅读;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黄梓雨(1990—),女,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

一、研究概述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教师应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同时,要求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培育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跨学科主题学习能够体现课程综合化和实践化改革的新导向。

外研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上册教材共有12个模块,每个模块包括3个单元,Unit 1主要是对话理解类文本,Unit 2主要是语篇阅读类文本,Unit 3是习题。笔者针对语篇阅读类文本的跨学科教学展开研究,聚焦每个模块的Unit 2的跨学科教学,主要探讨每个模块语篇阅读的跨学科元素是什么,包含哪些学科,并提出语篇阅读的跨学科教学设计路径。

外研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上册教材由助学系统、课文和习题三部分组成,它们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和思维发展都具有不同的作用[1]。笔者通过研读教材,挖掘每个单元主题下语篇阅读的跨学科元素,构建语篇阅读分析框架,旨在以跨学科的视角探究语篇阅读教学的有效实施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如表1所示,在外研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上册教材中,语篇阅读和地理学科的跨学科组合最多,其次是语文,而英语和语文都是学生日常学习中最常接触的学科,因此笔者从“英语+语文”的角度,分析在跨学科学习下的英语语篇阅读教学策略。

二、“英语+语文”语篇阅读教学设计路径

“英语+语文”语篇阅读教学要求教师从基于语篇、深入语篇到超越语篇,从语言输入到语言输出,从低阶活动到高阶活动,层层递进。教师需要依照学生的基础认知规律与现有语篇内容,从学习理解层面、实践应用层面与迁移创新层面出发,开展能够促进技能提升、丰富知识储备的教学活动[2]。因此,语篇阅读教学主要从创设情境和设定驱动性问题出发,经过一系列的阅读活动,通过不同的活动引导学生从学习理解到实践应用,再到迁移创新。笔者以外研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上册 Module 5 Unit 2 “It describes the changes in  Chinese society.”为例,分析“英语+语文”语篇阅读教学的设计路径。

(一)语篇阅读内容分析

在Module 5 Unit 2 “It describes the changes in  Chinese society.”中,文章介绍了老舍的作品《茶馆》及《茶馆》的主要内容,体现了文化自信和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也体现了英语学科和语文学科紧密相连。其中,语篇第二段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舍的生平,采取了记叙文的方式去描写;语篇第三段介绍了位于北京的老舍茶馆,让学生对茶馆中的活动有了更深了解。该语篇有丰富的日常生活元素,对《茶馆》进行了知识层面的延伸。

(二)活动教学设计路径

1.导入活动

教师创设真实情境,设定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语篇,在情境中理解和运用语言。

【教学片段】

教师准备一个《茶馆》的电影片段,要求学生观看的同时猜测这个片段来自哪一部电影,从而引入单元话题,唤醒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习《茶馆》的经验,引导学生讨论《茶馆》的相关知识。教师主要通过提出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反思已学知识和激发学生对该语篇阅读的兴趣,具体问题如表2所示。

2.阅读活动

教师组织阅读活动,引领学生阅读语篇、分析文本内容。

活动1:分角色讨论作品,分析语篇内容和结构,深入理解语篇。学生以小组形式逐步完成以下任务:第一,分享《茶馆》里你最喜欢的故事情节;第二,分享《茶馆》里你印象最深刻的人物角色;第三,分享你对《茶馆》的评价。

教师通过分角色讨论教学作品,引导学生通过获取和梳理、概括与整合的方式,建立在语文课堂上所学的《茶馆》知识与英语语篇阅读中《茶馆》的信息的联系,赏析《茶馆》里人物的形象,推断故事发展的情节,归纳和总结《茶馆》的主题思想,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教学片段】

教师先准备好《茶馆》的3个故事和3个主要人物角色,再把全班分成8个小组,引导学生阅读语篇,并选择以下3个内容进行讨论和分析,最后分享心得。具体内容如表3所示。

活动2:画时间轴,归纳叙述人物生平的方法,强化应用实践。具体任务如下:第一,画出老舍生平的时间轴;第二,写出自己对老舍的评价。

教师要引导学生基于所形成的结构化知识开展描述、阐述、分析、应用等多种有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内化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学生能够通过时间轴,清晰地描述老舍的生平。教师可通过复述人物生平事件的时间和经过、分析语言功能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内化所学知识。

【教学片段】

教师准备一个时间轴,让学生填写对应的时间和事件,并引导学生评价人物。

活动3:创造和演绎语篇内容,深化主题理解。设计和演绎的活动如下:第一,演绎《茶馆》的主要故事情节;第二,写一篇演讲稿赞美老舍;第三,模仿北京老舍茶馆里的魔术表演、京剧或音乐表演等。

通过设计和演绎的方式,学生能更好地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日常的茶馆生活,从而领会艺术的精湛和创造出生活的美。教师引导学生判断作者和《茶馆》里主人公的态度和行为,多角度去认识和理解阅读语篇,并通过演绎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理解、情感和观点。

【教学片段】

教师提供两个场景:一是《茶馆》这个作品的故事,二是北京老舍茶馆里喝茶、吃东西、京剧、传统音乐或魔术表演等活动。学生根据表演活动项目表(如表4所示)任选一个场景设计并演绎场景里的人和事。表演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参考表演评价表(如表5所示)进行评价与总结。

3.课后实践活动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语篇阅读,完成课后实践作业,实现知识在生活中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片段】

教师布置两项课后实践作业,一项是必做作业,另一项是选做作业。

(1)必做:复述《茶馆》的主要内容。

(2)选做:介绍一个著名人物的生平,或者编写一个英语故事,或画一幅你最喜爱的名著的英语手抄报。

学生通过完成作业巩固阅读成果,并学会用英语介绍著名人物的生平或者用英语编写一个故事,把英语运用到生活中,实现知识的迁移。

结语

英语和语文是学生频繁接触的学科,这两个学科在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上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教师应充分挖掘跨学科元素,合理创设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深入探索、积极创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英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丽坪.初中英语教材内容跨学科分析[D].聊城:聊城大学,2022.

[2]丁帅.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初中英语听说教学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24,47(4):4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