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画笔,拉近与大自然的距离

作者: 吴丽云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喜欢在大自然中写生画画,我很享受这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方式。于是,我也带着孩子们画花草,努力拉近孩子们与大自然的距离。

从小到大,孩子们都没少画过花、草、树,几乎笔一拿就可以利落地完成一幅标准的简笔画,但千篇一律的画作实在是辜负了植物的千姿百态。由于没有仔细观察与深入接触,孩子只有临摹简笔画,但画得越多思维越固化。为了减少这种脱离实际的流水线画作,我们带领孩子亲自捡树叶、画树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画作对象,引导他们不断思考,它们的形色是否与平时的想象画一致?它们还有哪些我们不曾发现的形态?

三年级的光桉,自诩画功不错。他不满意画叶子,说有什么好画的?他说他画画都考了四级了。于是我请光桉按写生的方式,画榕树落叶,不仅画叶子的椭圆外形,还要关注外形的细微起伏。接着画叶子的脉络与细纹,纵横交错的纹理适合用线条来表现;叶脉的粗细曲直可以用粗细不同的勾线笔和签字笔来区别;那干绿中带点枯黄的颜色,变化微妙,可以用彩铅表现它的渐变过渡。光桉很快画好一片,造型生动。我请他再画另一片。光桉边画边嘀嘀咕咕的,说两片叶子差不多。他画的第二片,没有第一片生动,应该是看着前面的画画的。我依然表扬了他,然后请他观察两片叶子,找出差别,找出一个不同奖励一颗星星。

光桉陆陆续续找出了外形大小、完整与残破、纹理走向、粗细、颜色等13 处不同。我问他怎么找出来的?光桉很得意,他说东看看西瞧瞧就找出来啦!我请他再分析为什么能找出这么多不同?他说出了答案——“通过比较”。

其实仅凭一节课,就让学生学会耐心思考、用心观察、细心记录那是不可能的,但是通过课程潜移默化的滋润,学生必定会有所领悟。

如勒杜鹃,它的造型过于普通,很多同学对它兴趣不大。但仔细观察,三片花叶交织叠错成锥形,造型上表现起来很有难度。我们化繁为简,一步步拆解难点,从最前面的花片画起,分解叶片的形态转折。看起来很高难的遮挡穿插,只要分析了前后关系就好掌握了。先画前面,接着转折处连接后面,从前往后,一步步推移,要注意力集中,手眼并用。一旦挑战成功,学生们就不再对造型高难的花形发怵。满园妖娆,无论什么花草,我们都敢于去观察,敢于去描绘。

学校操场西南角那棵榕树,每年春天到来时,其他植物一年的生长更替在它大概用30天的时间来完成:落叶,发嫩芽,长新叶,常青叶,然后以“常青叶”的面貌维持另外330多天的时日。我们决定把大榕树“华丽转身”表现出来——为了画面风格统一,大家决定采用线面结合,整体赋彩,树冠选择“概括大形”和“叶片刻画”相结合。每一个大树生长变化的关键点,我们都认真写生记录,于是有了“大榕树华丽变身记”的组画。

小到草,大到树,它的花、叶、茎、根、果、种等的颜色、形态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观察对象,甚至枯萎、败落也都是值得记录的,所有的生命状态都是迷人的。带着画笔,走进大自然,和孩子一起,感受生命的律动,在观察与绘画中学会尊重、理解、敬畏,做沉迷其中的观察者和记录者。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南山区平山学校)

责任编辑 李 淳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