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语文教师何为

作者: 钟培旭

不怕大家笑话,我焦虑了一个寒假,原因就是试用了DeepSeek之后,对自己所谓的文化功底彻底不自信了。

记得在寒假的第二天,关于DeepSeek的讨论就在社交媒体上传开,甚至上了热搜。我看到将其上升到“改变国运之重器”的论调,将信将疑。好友也认为“超越已有,不同凡响”,那么,我自然也要试一试了。刚好那天我帮学生投稿的小说作品得到录用通知,于是,我让DeepSeek同题试写。几秒之间,它已生成一个小故事:一个叫小满的男孩,与母亲相依为命。冬日,偶遇一只奄奄一息的流浪狗,在他的恳求下,妈妈同意留下小狗,并取名“冬冬”,在寒冬中他找到了一点暖意。故事颇点题,也不烂俗,语言精简有味,不拿腔拿调。与学生反复修改后的作品相比,似乎犹胜一二,我确实很惊讶。

寒假期间,我三天两头“骚扰”DeepSeek,每每被它的“才智”惊艳。例如给友人发新春贺词,我让它写人名藏头诗;生病发烧了,让它帮忙诊断;出行之前,让它策划行程……除了时有卡顿,它大多都能很好地完成任务,且文从字顺,条理清晰。它的语言功能之强大,恐怕超越任何一位学问顶尖的语文老师,我和一些同行都不免战战兢兢忖度:接下来还需要语文老师吗?

直到开学前几天,我才发现它似乎也还有些草率之处。某位台湾明星离世后,网友多有悼亡感怀之词,经常看到有人评论:“亲人的离去,不是一场倾盆大雨,而是一生漫长的潮湿。”本着职业敏感性,我又搜索了一下,发现大多数网页标注这句话的出处是余华的《第七天》。《第七天》我看过,印象中没有这句话。我分别在两种读书  App中以关键词搜索全书,没有得到结果,下载电子书搜索亦然,大概率又是一句广为传播的谬误。我好奇地问了一下DeepSeek,它也判断是出自《第七天》,但是思考来源却不是从原文抓取(大概是版权所限),而是取信于很粗糙的网页。看来,DeepSeek也会上当。

开学后,重新回归语文课堂,就近期所教所思所感,我想我要以自己的视角来回答“AI时代,语文教师何为”之问。这个问题AI会有很好的答案,但是个体的答案虽不完整或未必精彩,但因着体验和真实,有着焦灼和突破,便有意义,就像那句话说的——“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爱具体的思考,不要爱抽象出来的完美回答。

一、演绎:“生动”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我的思考来自实践。最近在讲离骚,讲至“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过往讲至此处都是草草略过,半懂不懂。这次打算求助DeepSeek,一问,确实有清晰的解释:“寅是地支第三位,对应春季、东方、黎明(凌晨3至5点),象征万物复苏的起点。三寅汇聚(年、月、日),形成‘阳气极胜’的时空节点,传统文化认为这种组合能带来鸿运、驱邪避灾。”准备照着这个推演细讲给学生听。但是,回望过去两三次讲《离骚》,我也曾深入备课、细致讲解,作为主讲老师的我自己都记忆不深,对具体字词的含意更是记之甚少,那么按照DeepSeek的解析细讲有用吗?我在重新爬梳之后,决定这样讲:从唐寅(唐伯虎)开始讲“虎”字,回到屈原讲“虎年虎月虎日”的三重叠加,引“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聊人们对出身时日的信念感……看到学生听得认真、配合无缝,我想,大抵这样讲是得宜的。

此节课后,我终于对“AI时代,语文老师何为”的时代之问有了自己的思考。我想,语文老师就是语言文字的表演艺术家,文章情感的演绎疏导者,思想逻辑的传导整理师。再直白点讲,就是必须讲得生动,增强学生记忆点。就算AI拥有丰富的信息量和强大的文字输出能力,学生缺乏理解、记住的契机,就难以真正掌握知识点。这样一来,“生动”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生动意味着恰切,源自对学情的把控。AI目前的答案很完整,有时甚至会夹杂一些幽默的“梗”。可即便多次训练,明确告知对象,其给出的内容仍不免掺杂术语和龃龉难懂之处。而成熟的语文老师更能精准把控学情,做出对味儿的讲解。我现在教一文一理两个班,在处理散文时就感觉不能采用同一教法。在文科班可带着学生慢慢诵读,进入文本的情感场;而在理科班多读几段恐怕要引出瞌睡虫,只能以探案般的问答启发孩子们思考、理解。对一道具体题目的解析,也得结合学生的答题情况来,怎么可能用同一种教法呢?

交流是“生动”的题中之义,唯有交流才能关联、获得。不得不承认,语文教师这一行当中充斥了不少PPT念读师。这些老师,把一门可能最丰富最有趣的学科活生生讲成最沉闷最无聊的学科。怪不得有些学生笑称语文课是“补觉课”。随着AI时代的到来,学生遇到不懂的内容可以向AI求助,留给语文老师的空间已经不多了。这时,语文老师更要在课堂中与学生有对话、有生成,以取得激发和唤醒之功。像讲到《氓》时,我多番分析了卫女的形象,给予了高度评价,在引用鲍鹏山“最完美的女性”的说法时询问同学们的看法,大多数同学都表示认可,但更可贵的是,也有学生敏感地发现:从一开始,卫女就知道氓的身份地位和经济状况,还一心想要和他在一起,有可能是氓还是比较帅的,而卫女多少有些不慎重、不自重;婚后男方失德,卫女止损也并不及时,多年后才决定离开,对自己还是不够负责。该生对氓之外貌的解读虽是一己之见,但引发了同学们又一番讨论,课堂因此走向丰富和深入。

言至此处,大抵可以理解为,AI能给答案,而老师能生动地给出答案。既给知,也指导如何知,这一点,应该是语文老师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应把握的生存之道。还可推而广之,语文老师如是,其他学科老师亦如是。

二、设计:能切题,更能让学生游弋

DeepSeek甫一登场,我就看到不少同行急着让它帮忙生成教学设计。不少教学设计看起来确实颇为新颖,能引当下的热点素材进入教学,但仔细琢磨还是有很多设计无法展开实际操作。应该说,目前还是语文老师更懂语文教学,更懂语文教学设计。

比方说,针对《玩偶之家》,DeepSeek给出的情境设计是:引用舒婷《致橡树》中的平等爱情观,对比娜拉的婚姻困境,引发学生对独立人格的思考——你认为理想的婚姻关系应具备哪些要素?这个设计首先忽略了教材已经删除了《致橡树》这一背景,而婚姻关系的要素也离中学生过远。其实,教材对这一单元的设计,主要应是在引导学生对“戏剧冲突”的理解。对于该课,我曾经设计的情境是:目前短视频平台有很多家庭伦理短片,情节有寓意却不深,《玩偶之家》流传百余年,影响多代人,其精彩之处在哪?比之烂俗短视频其经典性在哪?通过这一情境,引导学生分析“突转”和“发现”,引向时代背景及价值高标。

AI知识丰富获取便利,语文课自然应该从“教知识”导向“做任务”,也就是用语文解决现实问题,语文老师重在成为课堂任务的设计师。遗憾的是,AI的产品也好,网络流传的教学设计也好,大多存在很多纰漏,最突出的就是不切题,也不连贯。换句话说,就是其情境离语文或语境很远,教学环节往往有跳荡之处,无法与情境关联起来。我想学生在情境中学习的状态更应该是游弋,即边学边看,搜寻、获取语文的点滴。基于此,我在设计情境时,常注重语境,也勾连现实。例如在讲《拟行路难》时,让学生“通过一首诗读懂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点”;在讲解《为了忘却的记念》时,让学生思考“鲁迅与柔石、白莽关系密切,为什么用笔却比《记念刘和珍君》更疏淡”;在讲到逻辑单元时,让学生“用逻辑来探究‘饭圈’术语”。

“人生有很多语文事务,就是要用语文去做的事情。不管是写信,是上街买菜,是听课,还是做别的更重要的事,包括阅读、包括写作,这些语文事务构成了人生的语文生活。语文教育的目的或者说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具有处理语文事务的能力,让学生能用语文去做事,过好终生的语文生活。”曾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的李宇明教授指明了语文教师的业务核心,而我们需要比AI做得更切题些,不要想当然;更能让学生游弋,不要一会儿指东一会儿指西。

三、激荡:与生入局,与时共振

当下,AI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还未全面铺开,但已露痕迹。我们上学期将学生创作的小说编辑成册,备课组长让AI为每篇小说配图,很精美,起到不错的效果。辩论赛,我们让学生通过AI搜寻资料,效率也大大提高了。我们还可以把学生作文发给大模型评点,亮点和不足也会更明确。就这些“已”着的痕迹,我们也能看到AI将大大改变语文教学的面貌。在此节点,语文教师需要做好引导,既守成也开拓,既守正也创新。

一方面,我们要让学生知道AI时代语文学习仍有其边界。比方说诗词教学,学生从听解转为发问,可以不断向AI问询,以获得对诗词的深入解读,但是切忌倒向琐碎细节,或者纠缠庞杂关联,要在向AI求询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解读诗歌的能力。语文老师在运用AI进行教学时,也应让学生深刻地领会到应该捍卫自己的情感体验,捍卫自己的思考和表达。

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拓展语文的边界,其中就包括媒介素养的提升。不得不警惕的是,有些孩子不重视语文课堂的学习,转向对各种媒介信息的涉猎,仿佛短视频、公众号才是自己的语文老师。这些社交媒介充斥着错别字、病句,不乏谬误信息。或许如何引导学生用AI在信息海洋乘风破浪会成为语文教学的重点。

在这激荡的时代,语文老师和学生应保住“我思故我在”的阵地和理路,而不要陷入“我输(入)(出)故我在”的荒谬与无度。

当我们在谈AI时代语文老师的作为时,我们到底在谈什么?我想,绝不只是在谈语文老师如何不可替代,而是在谈语文教学的魅力到底在哪。其中包含了这样一些元素:因生动,文化得以传承;因贴合,学习得到落实;因激荡,语文方有未来。当技术试图将教育简化为数据吞吐,我们更要坚守:一堂好课的标准,永远是学生眼底的光。

“物物而不物于物”,在变革之际,语文老师要警惕“物于物”的危机,抓住“物物”的时机。

(作者单位:南方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责任编辑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