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视点 | 通过画笔,拉近与大自然的距离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喜欢在大自然中写生画画,我很享受这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方式。于是,我也带着孩子们画花草,努力拉近孩子们与大自然的距离。 从小到大,孩子们都没少画过花、草、树,几乎笔一拿就可以利落地完成一幅标准的简笔画,但千篇一律的画作实...
特别策划 | AI时代,语文教师何为 不怕大家笑话,我焦虑了一个寒假,原因就是试用了DeepSeek之后,对自己所谓的文化功底彻底不自信了。 记得在寒假的第二天,关于DeepSeek的讨论就在社交媒体上传开,甚至上了热搜。我看到将其上升到“改变国运之重器”的论调,将信将疑。好友...
特别策划 | AI时代,如何做“看得见人”的教育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DeepSeek的横空出世,教育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范式重构。但教育最本质的使命始终是人的成长。当算法与数据渗透课堂,我们依然需要做“看得见人”的教育,在技术与人性的平衡中重构教育生态,让教育始终葆有人性的温...
特别策划 | DeepSeek对教育生态的影响:“神助攻”还是“绊脚石”? 2025年春,国产大模型DeepSeek(深度求索)的横空出世犹如投入平静水面的一颗石子,迅速吸引了包括教师、学生、家长、教育管理者、教育研究者等主体的广泛关注与深度使用。而随着更多高校、教育平台、教育科技公司对DeepSeek的相继接入,...
特别策划 | AI时代,中小学教师如何调适角色 当前,AI的迅猛发展正深刻而全面地渗入教育的世界,推动着教育的系统性重构:教育目标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课程体系则逐步打破学科壁垒向综合化、实践化演变,AI工具的应用正推动着教学场景的虚实融合与教学方式的变革,作为核心的教师角色重...
特别策划 | 从『教』到『育』:规训视角下AI时代教师角色重塑 人工智能是规训的产物,同时又会对人类施加规训。所谓“规训”,是指通过一系列手段和程序对个体进行规范和塑造的权力类型。规训权力的主要功能是“训练”,更确切地说,是为了更好地挑选和征用而训练。[1]在此语境下,人工智能一方面是人类规训的产物,另...
特别策划 | AI“汹涌”,教师如何安身立命 近年来,AI成为热点话题,也实际成为很多行业积极拥抱的革新技术,用以提升创造力和竞争力。首先是2022年底OpenAI公布了ChatGPT,它的出现标志着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其强大的生成功能很快就引起了普遍关注,也给各行各业带...
成长印迹 | 命运的旋律 在人生的长河中,我们就像漂泊在茫茫大海上的船只,看似沿着既定的航线前行,但实则在某些不经意的瞬间,命运的风向悄然改变,引领我们驶向截然不同的方向。于我而言,踏上音乐之路,便是那至关重要的转折点,而引领我走上这条道路的,是一位如明灯般的音乐老...
成长印迹 | 与树对话的日子 在和暖的南方地区,春天总是悄无声息,有时候轻呵一口气,万物共氤氲。细心的你,如果抬头看看,就会发现所到之处,大树有意无意留下红的、黄的、橙的、紫的色彩,那是专属于春天的痕迹。万物在四季里更新交替,万物也在时空里遥相呼应。 阳光在枝叶间涓涓流...
成长印迹 | 教室旁的柠檬桉 文学社学生来约稿,说是让我为下期高考专栏写点文字。我拒绝了,理由是今年并不带高三,感觉无从下笔。不过,这却让我想起了有一年的高三,那因疫情而变得有些不同的一届。 我并非要写疫情,我想到的其实是一棵树,就是矗立在所教班级南窗边的柠檬桉。三十多...
别样课堂 | 下棋与吃饭:一场雅与俗的较量 《棋王》是我的心头好! 我知道,喜欢唐诗的老师,会把李杜带上讲台;喜欢宋词的老师,会把苏辛带进教室。除了《棋王》,我还喜欢当代一大批优秀的中短篇小说,这是我少年时代就镂刻的生命印记,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不能不把这种影响传递给我的学生。 ...
边教边悟 | 以红色诗歌推动文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 文学概论课程教导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理解和把握文学现象,在整个文学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某种程度而言,文学概论的专业知识点本身便符合“课程思政”的题中之义。文学概论不仅是传授文学理论知识的平台,更是塑造学生世...
作文别集 | 童年诗行的变奏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著名诗人北岛主张,“让孩子天生的直觉和悟性,开启诗歌之门,越年轻越好。”诗歌阅读、欣赏、创作,都是开启诗歌之门的金钥匙。在小学阶段,如何综合运用好这些途径,把有效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培养创造力和发展语言有机结合起来,是一门引...
读到之处 | 爱与青翠:巴学园游记 收到海丽老师的新书《我们的巴学园》很是惊喜,感觉她把自己的微信昵称变成了一本书。命名通常会显现我们意欲与世界建立的某种联系,从“我们的巴学园”成为海丽微信的名字开始,她便通过这种命名,确定了自己与学生连通的心愿。书中她致一(5)班家长的一篇...
读到之处 | 教育生活史视角下的教师成长 何谓人师、何以为师,是教育人的永恒追问。当前,探讨教师及教师成长的作品有很多,但关注点大多集中于已成名成家的教师身上,且侧重于课堂教学、教育写作、课题研究等维度。对于普通教师,尤其是普通年轻教师教育实践中隐含的个人教育生活因素,常处于被忽视...
读到之处 | 因为懂得,所以呵护 即使在事情最终水落石出后,我仍不愿相信这件事是浩浩所为,比我更不愿相信的还有我的同事——浩浩的妈妈王老师。 周一早晨,我收到小俞爷爷的短信,说儿媳刚给孙子买的一块价格不菲的电话手表弄丢了,孩子也记不清是哪天丢失的,若不是周末电话打不通,家人...
读到之处 | 一杯“工夫茶”的大课间 潮汕地区,工夫茶无处不在,它是潮汕人生活的一部分,更是文化与精神的寄托。在这袅袅茶香中,我也渐渐品悟到了独特的德育内涵。 我所执教的小学是一所偏远宁静的山村小学,学生数量极少,但每个孩子都如同山间清澈的溪流,带着质朴与纯真欢快地流淌在校园的...
蓄能以航 | 赋能教师成长的六个关键词 教师成长力指教师在职业认知和行动上持续发展、不断成长的能力。2022年,郝晓东博士出版了《教师成长力:专业素养发展图谱》一书,为老师们回答了如何形成“教师成长力”的问题,堪称教师成长的指南。通读此书,每个老师都能找到成长的关键要素,我把这些...
苦乐杏坛 | 细读:洄游到经典旁,倾听先贤哲思 细读作为追求创造性的精读,是生命遇见生命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细读作为一种高级教育方法是必然的。但是细读不是一般的“读读而已”,不能限于“取用”,因而也不能止境于教育问题。 细读如何构成一种生活美学、一种生命哲学,并且最终成为尘世的修行?需...
苦乐杏坛 | 复位的魔方 已是深夜,回骏却怎么也睡不着,白天发生的事情,历历在目。 今天,在班主任王老师的语文课上,小奇在桌底下偷偷摸摸玩起了魔方。王老师旁敲侧击提醒了很多次,但小奇完全沉浸于其中,忘记了一切。最后,忍无可忍的王老师走上前,准备收缴小奇的魔方,不料平...
苦乐杏坛 | 山高水长,重聚有时 “别管以后将如何结束,至少我们曾经相聚过,不必费心地彼此约束,更不需要言语的承诺,人的一生有许多回忆,只愿你的追忆有个我……”我从山城建阳来到海滨湖里,迎着春风,若有所思。一路上还算顺利,只是和孩子们离别时唱《萍聚》的画面浮现在玻璃窗上,看...
苦乐杏坛 | 一个心理教师的“被观察”手记 作为校园里的“影子医生”,我习惯用听诊器般的耳朵收集童声里的秘密。直到某天,我才惊觉自己早已成为孩子们放大镜下的观察对象。 “小文老师” 有一个可爱的圆脸大眼睛小男孩,大概十岁左右,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每天在操场上只要碰到我都喊“小文老师”...
家事琐忆 | 打谷场的夏天 记忆中的打谷场永远骄阳似火。 七八月份无疑是长江中下游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也正是在绵延一个月的高温红色预警中,我的父母要完成一件跟老天爷争口粮的大事——早稻的收割和脱粒。 为了不误农时,这样最热的时节里,人们是不可以休息的。而为了避开中午太阳...
家事琐忆 | 荠菜汤圆 幼时记忆中,家中不仅有甜甜的红糖芝麻汤圆,也有荠菜咸汤圆。这汤圆由父亲一手制作,从准备食材到端上餐桌。 父亲做荠菜汤圆总是从冬至开始。俗语云,冬至大如年。我曾在古典节气课程中这样描述冬至的习俗: 冬至过节,自汉朝起成为宫廷和民间的传统。《后...
百家看点 | 读写联盟 书中说:“一位敏感而机智的老师知道什么时候需要保持沉默,什么时候适合做一个小小的手势,什么时候应该忽略某些事情而报以一个会心的微笑,用沉默‘说话’。有时与孩子在一起的最好的时光是在静默惬意的相伴中度过的。”这令我想起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一句话...
百家看点 | 每月书影 许知远在《十三邀》节目中采访黄灯。他说,通过黄灯,他才接触到另一种青春,并且清晰意识到历史的连续感。“正是她的描述,使这受困的青春、被遗弃感,直截了当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当初阅读黄灯的《我的二本学生》,我正是这样的感受。许多年轻而鲜活的生...
百家看点 | 流行语·说“咯噔文学” 当你看到“我的眼泪烫伤了银河系”“他的眼神是淬了冰的刀”之类的句子时,心里难免会“咯噔”一下,寻思着说这些话的人究竟遭遇了何种非正常的事件,以至要使用如此“高浓度”的比喻,宣泄如此“极致化”的情绪。如果告诉你说前者是当事人失恋使然,你或许还...
百家看点 | 心理学名人小辑 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 1895-1982年)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最小的女儿,将精神分析理论拓展至儿童领域,成为儿童精神分析奠基人。自幼深受父亲影响,14岁旁听研讨会,1918年因健康问题...
百家看点 | 小品拾录 元祐八年八月十一日将朝尚早,假寐,梦归縠行宅,遍历蔬圃中。已而坐于南轩,见庄客数人方运土塞小池,土中得两芦菔根,客喜食之。予取笔作一篇文,有数句云:“坐于南轩,对修竹数百,野鸟数千。”既觉,惘然思之。南轩,先君名之曰“来风”者也。 ——[北...
百家看点 | 诗话选登 蔡天启云:“尝与张文潜论韩、柳五言警句,文潜举退之‘暖风抽宿麦,清雨卷归旗’、子厚‘壁空残月曙,门掩候虫秋’,皆为集中第一。” ——[宋]叶梦得《石林诗话》 白乐天诗云:“紫藤花下怯黄昏。”荆公作《苑中》绝句,其卒章云“海棠花下怯黄昏”,乃...
百家看点 | 刊林撷思 从智能社会的视角来看,时间焦虑是智能教育背景下人类思想危机的表现之一,背后有着对就业、安全感、生存意义的深度省察。 (一)时间焦虑困境凸显社会就业难题 高校女教师时间焦虑中的职业发展焦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包括“非升即走”的失业压力以及再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