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汹涌”,教师如何安身立命

作者: 李竹平

近年来,AI成为热点话题,也实际成为很多行业积极拥抱的革新技术,用以提升创造力和竞争力。首先是2022年底OpenAI公布了ChatGPT,它的出现标志着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其强大的生成功能很快就引起了普遍关注,也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人工智能越来越强大,人的价值将何去何从?2025年1月底,DeepSeek以其低成本和开源大模型等优势突然爆火,给更多的行业和人群带来了切身体验得到的机遇和挑战。很多教育工作者,包括一线教师,也感受到了AI技术越来越密切地与自己的工作相关联。AI“汹涌”,教师如何安身立命?这个问题自然成为教师应然的关切。

一、慢慢地来:在喧嚣中保持教育理性

教师从事的是指向未来的创造性工作,对时代的发展变革,尤其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应该葆有好奇心和敏感力,这样才不至于让学生“拿着过期的船票去远航的码头”。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具有符合新时代需求的核心素养的“完整的人”,必须为学生的全生活着想,任何技术的应用,都要服务于这一核心目标。教师面对汹涌而来的AI,既要有积极学习应用的姿态,更要坚守教育的本真追求。

实际上,正如教育需要慢慢来一样,技术的发展进步也是经历了漫长的沉淀过程,才收获了丰硕果实的。AI技术并非突然空降而来,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萌芽,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取得比较显著的成果,而今天大家熟悉的人工智能,是在2010—2020年这10年间深度学习研究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孵化的。可以回想一下,从计算机技术普遍应用于一线教育至今的20余年间,我们一线教师是如何实现从初期的适应困难,到后来使其自然而然融入教育教学日常的转变的。或许有人抗拒过,但最终都会不知不觉地拥抱它,让其为自己的工作赋能,为自己的专业发展助力。这就启发我们,面对新技术和新理念,我们可以拥有“慢慢来”的心态,可以一点一滴地慢慢学,慢慢沉淀,但不能视而不见,不能逃避拒斥。

“慢慢地来”还有更重要的内涵,那就是要在充分研究和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应用新技术,而不是跟风盲动,“为AI而AI”。在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自然科技”主题)的教学中,我曾尝试用AI生成《江畔独步寻花》的动画视频。原本设想通过VR技术让学生“穿越”到杜甫的时代,却在实践中发现:单一AI生成的视频无法精准还原诗歌意境,技术实现的时间成本也远超预期。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教育不能简单成为技术的试验田。最终,我选择了向学生演示如何通过AI生成符合诗歌内容和意境的图片,以强化图像化策略在写景诗阅读鉴赏中的运用。当看到某些学校将AI课程异化为“玩技术”的游戏,将学科教学简化为“AI找资料”的机械操作时,我更加坚定了一个想法:必须警惕技术喧宾夺主的风险。

教育的节奏也需要 “慢慢地来”,这种“慢慢地来”,是为了精准地、充分地发挥AI在具体课堂上的赋能价值。语文教学中,AI 生成的图片可以辅助学生理解古诗意境,但真正的审美体验仍需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咀嚼品味。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比较AI生成的四幅《江畔独步寻花》画作在画面构图、色彩运用上与诗歌意境的契合度,这种审美判断的过程,正是AI无法替代的人文教育价值所在。

二、赶紧行动:在变革中重构专业能力

对于任何一场技术变革或理念更新,教师都应该主动适应乃至参与创造,以积极的行动促进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为增强职业获得感奠定基础。面对AI必然会带来的教育变革,教师需要第一时间进行自我反思:如何重构自身的专业能力体系?这种重构不是简单的技术应用的叠加,更不是接受技术培训,获得一些可以简单上手的资源,从外在上包装自己的课程和课堂,而是要在教育理念、教学策略、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系统性升级。

四下第二单元的大单元开启课,应用AI呼应科技主题固然是一个应景的选择,而如何让学生在学会学习、自主建构学习意义上向AI借力,更应该成为教师努力的方向。我利用AI生成介绍AI如何根据文字生成相应图片的科普说明文,就只不是简单地让学生看到AI的强大生成能力,而是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发现“专业知识”在科普说明文中的价值。同时,还考虑到了与教材文本的联结。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其与《纳米技术就在身边》在说明顺序、语言风格上的相似性。这个过程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科普文的写作规律,还培养了他们“人机协同”的思维方式——既善用技术工具,又保持独立思考。

这种专业能力的重构,需要教师自主自发的行动力作为基础。遇到新技术、新理念,教师若长时间观望踟蹰,甚至绕道而行,或者总奢望以不变应万变,专业能力的重构就是不可能的事情。AI时代,教师实现专业能力重构和进阶,需要不断自我培育三种核心素养:一是技术素养,能够积极学习乃至熟练运用AI工具进行教学设计与资源开发;二是课程素养,能够将技术融入学科本质,设计出目标导向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或学习活动;三是评价素养,能够建立“人机共评”的多元评价体系。例如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借助AI进行作文评改,生成具体评价,这只是第一步。紧接着,教师还要根据本次习作的目标训练点,对生成的评价进行取舍和转化,使其成为针对性提升学生习作水平且促进学生深度理解的一把钥匙、一个风向标。

三、闲庭信步:在喧嚣中坚守教育本真

AI“汹涌”而来,很多人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思考:教师职业会不会在AI面前黯然失色?我们知道,AI在教育教学方面已经能够完成不少事情,包括知识传授、作业批改甚至初步的教学设计等。甚至,有时候AI在这些方面比我们做得更好。那么,从当下始,更即将来,教师的价值究竟体现在哪里?答案在于: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完整的人”,人之为人,与工具截然不同。精神追求、审美创造、人文关怀等,才是“人”之本质。教育中需要的情感共鸣、价值引领和批判性思维等核心素养,是AI无法替代的教师专业能力,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

科普类整本书阅读课上,教师精心组织一场“AI能否替代科学家”的辩论活动,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模拟辩论,不仅深化了对科学精神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在思辨过程中提升了独立判断能力。这种教育场景,凸显了教师作为“思维引导者”的独特价值。

教育本真的坚守,还体现在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上,这是AI不能自主达成的,即使可以让AI在其中发挥助力作用,也不可能离开教师的设计和操作。当AI可以根据大数据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时,教师更需要成为“差异发现者”。

四、不断生长:在共生中寻找发展契机

不可否认,与AI发展历程中的前期阶段比较,当下AI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直接影响将会不断彰显,并且会因此重塑教育的生态系统。当然,我们教师肯定也会清醒地认识到:未来的教育不是“人机对立”,而是“人机协同”“人机共生”。这种协同、共生关系,要求教师不断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主动地寻找发展契机,凸显自己不可替代的价值。

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课程重构、课堂创新、评价变革等方面,都是教师在AI时代做出新探索、创生新成果的园地和阵地。学生能够通过AI获得更多知识,但素养需要通过教师设计的综合性实践来培育;照本宣科或仅在知识技能本身着力的课堂模式,应该被深度理解目标追求的课堂设计取代,让AI助力学习任务和活动的落实,是智慧的选择;评价方面,借助AI的数据处理能力,教师既可以从整体上了解教与学的情况,还可以从具体角度做出细致评价,为教与学的改进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参考……发现契机、创造契机,并不断精进,不断彰显作为“人”的“原创”价值,教师才能在专业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当DeepSeek等AI技术深度介入教育领域时,教师的安身立命之道,不在于与技术对抗,而在于重新发现教育的本质价值——唤醒学生的感知力、点燃学生的想象力、培育学生的价值判断力。AI“汹涌”而来,教师只有坚守教育之本真,沉淀教育之智慧,锤炼教育之能力,才能够在技术的浪潮中稳立潮头,笑看云卷云舒。

(作者单位:北京亦庄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