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树对话的日子
作者: 陈迟在和暖的南方地区,春天总是悄无声息,有时候轻呵一口气,万物共氤氲。细心的你,如果抬头看看,就会发现所到之处,大树有意无意留下红的、黄的、橙的、紫的色彩,那是专属于春天的痕迹。万物在四季里更新交替,万物也在时空里遥相呼应。
阳光在枝叶间涓涓流淌,轻柔地落在被树影包裹的人儿身上,有时候是一人独坐,望着远方出神的学子,有时候是抛开烦恼琐事,倾心交谈的师生。校园里的大树经常成为“心灵的庇护所”,它沉默着,也倾听着,静静地珍藏一个个动人的小秘密。
校园里的大树,有春的温柔,夏的蓬勃,秋的丰盈,冬的沉稳,陪伴着一届又一届学子,随四时变换,自由生长。
前两天收到了老同学的信息,询问我百年校庆是否有空“回家看看”。恍惚间,我才惊觉母校已经走过了百年时光,这位“期颐老人”亲切、随和地拥抱我们、送别我们,她怀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物,都深深镌刻着宝贵的记忆。翻开脑海里的旧相册,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一段段在大树下流连的时光。
那时我才上一年级,刚刚乘上知识之舟,在我满心欢喜迎接新的学习生活时,家里却发生了重大变故。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父母无暇顾及我,把我托付给不同的亲朋好友,小小的、不安的我“无处话凄凉”,于是,选择把喜怒哀乐、所见所闻讲给校园的大树听,尽管没有回应,我也十分珍惜这位沉默的“好朋友”,虽然大多数时候,我还是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大树下,看着远处的飞鸟隐匿在厚厚的云层里,看着天边的高山淹没在寂静的黑夜里。心里好像长满了荒芜的野草,一时之间不知道如何清理。
铅笔又秃了,我叹了口气,蹲坐在大树下,用小刀吃力又笨拙地削着铅笔。“妈妈削得真好!”循声望去,不远处,一个妈妈正在耐心地帮孩子削笔,一支支铅笔整整齐齐地躺在铅笔盒里……“我来帮你削铅笔好不好?”我回过神,原来是班主任陈老师,她弯着腰,正笑眯眯地注视着我。没等我回答,她已经自然而然地接过我手中的小刀,左三圈右三圈,她的双手犹如翅膀翻飞的鸟,很快一支铅笔就削好了。看着尖尖的笔头,我终于笑了。她郑重地递到我手里:“你看,铅笔秃了,削一削,它就重新变尖了。你不开心,笑一笑,快乐的事很快就发生了。”我似懂非懂,低头看着树影,它随风轻轻摆动,缝隙间落满了金黄碎片,偶然还会飘落一两簇花瓣,春天又到了。陈老师的话像暖暖的风,吹散了我心中的失望与委屈,如同我头顶的这棵大树,在无数难熬的日夜里,给予了小小的我面对生活、独立自强的力量。没有不可逾越的低谷,没有不会到来的春天,人活着就应该像一棵大树,面对风雨,向下扎根,慢慢蓄力,向上生长,势不可挡。面对生活的痛苦,抚平褶皱,感伤才会消逝,心留空地,阳光才能落脚。
校园的大树经历了数不清的春夏秋冬,在它眼中,校园的师生都是可爱的孩子,所有人都能卸下伪装,与树相拥。
中学时,我遇到了李老师。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曾提到,他会带领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学习,通过翻阅“生活”课本获取、学习知识。李老师的语文课也是如此,她会着意组织同学们感知生活的点点滴滴,课堂上围绕某一个主题展开交流,畅所欲言。没有了刻板要求,课堂无时无刻不迸发着碰撞的活力。有一回聊天的主题是“有哪些事,是毕业前不做,也许一辈子都不会做了的”,叽叽喳喳的讨论中传来了一个声音,低哑却格外入耳:“我认为是与大树对话。”如同软风拂过,种子发芽,同学们恍然大悟,纷纷赞同他的说法:怎么能忘记我们的老朋友呢?好的语文老师总是能呵护、尊重学生的诗情画意,李老师当下立断:“同学们,还有一个多月我们就要参加中考,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校园的大树作为我们的好朋友,陪伴了我们三年,借此机会,我们去跟大树再说说话、告个别吧!如果你愿意,还可以为大树写一首诗、撰一篇文。”
话音刚落,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奔向这些老朋友的怀抱。校园的大树总是那么温柔、智慧、宽容,如盖的浓荫下,我们曾飞踢毽子,吟诵诗文,谈天说地,它见证激扬的青春和纯洁的情谊,它允许逞强的少年释放茫然与不安,它也等待顽劣的孩童收敛锋芒,真正成长。
年轻气盛的学生总怀揣着不切实际的梦想,幻想着自己最完美的模样,渐渐长大,才意识到彼时的猖狂,暗暗庆幸:“还好我只讲给大树听,它永远不会笑话我。”在大树面前,我们一直都是可以随性撒娇、长不大的小孩。世界上的奇花珍木数不胜数,校园的大树不过是最普通、最不起眼的大树,可是它温暖了一代又一代人,又何尝不是最珍奇的大树呢?这辈子,我们大概率只能做一个普通人,但这没有什么不好,比起追逐完美,我们更要与自己和解,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勇敢地成为真实、自在、向上的自己。倘若能像大树一般,在人生的道路上,向需要帮助的人释放善意,我们便同样是“伟大”的,那个胸怀大志的少年,一直住在心里。
人生一程又一程,当初那个喜欢与大树对话的孩子,如今也成了一名教师,成了一棵“摇动别人”的树。我的学生生活始于大树,终于大树,我感念每一位帮助过我的老师,他们在我成长的过程中理解我的脆弱、看透我的伪装,密密麻麻地缝缝补补,教我“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教我“苟日新,日日新”,教我相信美好,全力以赴精彩人生。打开办公室的后窗,便能撞见满眼青绿,成为语文老师后,我很喜欢在课间与大树面对面,复盘自己的教学过程,不停地叩问自己:每一节关乎学生未来的课,我是否竭尽所能?是否给学生留下一些有用的东西?若干年后,当学生回忆起我时,我的言行举止能否在他们的心中产生些微积极影响?我不仅是在跟大树对话,更是在和自己对话。
生活繁忙,与大树对话的时间越来越少,但我的内心早已种下一颗种子,如今它也长成了大树。失落时,它是给予安慰的大树;懈怠时,它是给予敦促的大树;努力时,它是给予祝福的大树。于是,我像孩童时期那般悄悄许愿,给自己定了一个“远大目标”:希望能在更多学生心中种下一棵树,希望他们能勇敢地拥抱未来的人生。
(作者单位: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 成 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