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杯“工夫茶”的大课间
作者: 黄粉琴潮汕地区,工夫茶无处不在,它是潮汕人生活的一部分,更是文化与精神的寄托。在这袅袅茶香中,我也渐渐品悟到了独特的德育内涵。
我所执教的小学是一所偏远宁静的山村小学,学生数量极少,但每个孩子都如同山间清澈的溪流,带着质朴与纯真欢快地流淌在校园的时光里。校园里的建筑简单而朴素,几间教室,一方小小的操场,还有一间兼具多种功能的会议厅。在课间休息时,会议厅偶尔飘出的工夫茶香气,给这所山村小学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大课间的钟声悠悠响起,孩子们做完早操后,一个个小脸通红,额头上挂着细密的汗珠,迫不及待地奔向会议厅喝水,以缓解运动后的干渴。这时的我刚好烧开热水,准备泡一壶润嗓茶舒缓一下身心,见孩子们蜂拥而至,一个念头突然涌上心头,于是我便对他们说:“同学们,明日此时,老师请大家喝茶!”孩子们一听,立刻两眼放光,拍手叫好,热烈的掌声在会议厅里经久不息。
第二天,我从家中带来了泡工夫茶的茶具,孩子们如约而至,像一群欢快的小麻雀,好奇地围聚在摆放着工夫茶具的桌旁。他们眼神里满是期待与兴奋,叽叽喳喳地讨论着即将开始的“特别活动”。我微笑着对孩子们说:“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动手沏茶,感受一下潮汕工夫茶的韵味。”大家欢呼雀跃起来,个个跃跃欲试。
我先给他们示范了一遍工夫茶的基本步骤——
从温壶烫杯开始。只见热水在壶与杯间缓缓流转,升腾的热气如轻纱般缭绕,仿佛是在温柔地唤醒沉睡的茶具,让它们以最完美的状态迎接即将到来的茶香盛宴。每一个动作都力求舒缓而优雅,我轻轻提起水壶,让热水细细地注入壶中,再缓缓倒入杯中。杯与壶相互碰撞,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好似在奏响一段美妙的前奏。
接着是纳茶。这可是个关键步骤。我拿起茶勺,轻轻舀起茶叶,动作轻柔,如同对待珍贵的宝物。看着我用茶勺将茶叶轻轻拨入茶壶,孩子们都屏住了呼吸,眼睛一眨不眨,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微的动作,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见证一场庄重的仪式。
随后是高冲。水壶高高举起,水柱有力地冲入茶壶,刹那间,茶叶在壶中欢快地翻滚跳跃,像是被赋予了生命的精灵,在水中尽情舞动。它们相互交织、碰撞,释放出浓郁的茶香。
最后是刮沫、淋罐、烫杯。每一个动作都流畅自然,一气呵成。孩子们看得如痴如醉,完全沉浸在这充满艺术感与仪式感的泡茶过程中,小脸上满是惊叹与钦佩。
示范完毕,我将孩子们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自己轮流动手尝试。大家顿时热闹起来,虽然动作略显生疏,但那份认真劲儿却丝毫不减。小嘉皱着眉头,仔细地斟酌着茶叶的用量,嘴里还小声嘟囔着:“不能多也不能少,要刚刚好。”那模样活脱脱一个小大人,正全神贯注地攻克一道“难题”。而一旁的小彤则专注于控制水温,小手紧紧握着水壶把手,小心翼翼地将热水注入壶中,每一滴热水都倾注着她的用心与专注。当第一缕茶香从壶中飘散而出时,孩子们的脸上都洋溢着自豪与喜悦的笑容,那是通过自己努力后收获成果的满足,是对潮汕传统文化初次探索成功的欣喜。
茶沏好后,我们围坐在一起开始品茶。我端起一杯茶,轻嗅其香,浅尝一口,然后对孩子们说:“同学们,这工夫茶不仅是我们潮汕人的精神文化,是家家户户必备的饮品,它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你们看,泡茶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对待,水温、茶叶量、冲泡时间,任何一个小细节出了差错,都可能影响到整杯茶的口感。这就如同我们的人生,在成长的道路上,每一个选择,每一次努力,都关乎我们未来的方向和成就。”
孩子们静静地听着,眼神中透露出思索的光芒,小脑袋似乎在努力消化着这些话语。我继续说道:“而且,这茶叶在壶中经历沸水的冲泡后,却释放出馥郁的香气,就像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勇敢面对,就能在磨砺中成长,散发出属于自己的光芒。同时,潮汕工夫茶讲究的是和、敬、精、乐。大家围坐在一起品茶,要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在泡茶的技艺上追求精益求精,并且享受这整个过程带来的快乐。”
就在这时,原本和谐的氛围被一阵吵闹声打破。我循声望去,只见小轩和小瑜正争得面红耳赤。原来,是在分茶的过程中,两人因为谁先给谁倒茶而发生了矛盾。我轻轻走过去,没有立刻批评他们,而是默默地坐下来,重新开始泡起了工夫茶。
我一边泡茶,一边说道:“同学们,你们看这茶叶,它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形状和味道,但在这壶中,它们却能和谐共处,共同成就一杯好茶。就像你们在这个班级里,大家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性格和想法,但我们是一个集体,应该像茶叶一样相互包容、相互理解。”
我看了看小轩和小瑜,他们的目光都集中在了我手中的茶壶上。我接着说:“在工夫茶里,先敬谁后敬谁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心中的那份敬意和友爱。如果因为一点小事就争吵不休,那么这杯茶的味道都会变了,我们的班级氛围也会受到影响。”
小轩和小瑜听了我的话,都低下了头。小轩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我错了,我不应该和小瑜吵架。”小瑜也赶紧说道:“老师,我也有错,我太计较了。”我微笑着点点头,说:“知错能改就是好孩子。来,咱们一起再品品这工夫茶,感受一下它的包容与和谐。”
经过这次“小插曲”,我意识到品茶不仅能增强学生对家乡潮汕文化的认同感,还是德育的“好教材”。于是,我在会议厅的角落里给孩子们设置了一个茶水间,名为“饮茶阁”,孩子们可从家里自带茶叶来学校,在课间操后自己沏一壶独特的“工夫茶”,分享给伙伴们。
之后的日子里,我常常看到孩子们在课间主动围坐在一起泡茶、品茶。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争抢,而是学会了在合作泡茶时相互帮助,你递茶叶,我拿水壶,配合默契。在品茶时,他们也会分享彼此的快乐与烦恼。例如,一个孩子描述着在田野里看到的美丽蝴蝶,另一个孩子则倾诉着家中小狗生病的忧愁,大家都认真地倾听着,给予安慰和鼓励。而当有矛盾产生时,他们也会尝试着用包容和理解去化解。比如,小婷不小心碰倒了小汐的茶杯,她马上道歉,小汐则笑着说没关系,她们还一起重新泡了一壶茶。
这一杯工夫茶的大课间活动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德育不应局限于书本和课堂上的说教,而应融入孩子们的生活实践中。通过亲身体验潮汕工夫茶的泡制与品鉴,孩子们不仅能感受到家乡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潮汕文化的认同感,更能在这一过程中领悟到人生的智慧和品德的真谛。
在这所偏远的山村小学里,我希望这一杯杯工夫茶能让孩子们在质朴的乡村生活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茁壮成长,成为有道德、有修养、懂得包容与和谐的人。
(作者单位:广东汕头市潮阳区西胪里溪小学)
责任编辑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