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洄游到经典旁,倾听先贤哲思

作者: 贾未舟

细读作为追求创造性的精读,是生命遇见生命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细读作为一种高级教育方法是必然的。但是细读不是一般的“读读而已”,不能限于“取用”,因而也不能止境于教育问题。

细读如何构成一种生活美学、一种生命哲学,并且最终成为尘世的修行?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生命出场并在场。生命是什么?生命是身、心、灵的统一体,生命如何才能“出场并在场”?细读提供了可能,只有在细读的状态中,在“因敬居静而品”中,读者活泼泼的生命才能“出场”并保持“在场”。第二,细读的必须是经典原著。经典原著是无限时间和空间的思想魔力场。细读有两阶段:其一外求,分为粗读、精读和重读;其二内己,即修读。唯有细读,读者在从粗读、精读、重读到修读的两个阶段四个步骤中,才能实现从“慕道者、求知者、思想者到修行者”的四种生命状态的进化。经典原著中沉睡的“思想魔力场”于是被激活,生发出极大的精神能量。

细读需要经典原著,经典原著需要细读,二者互为充要条件,仿若“彗星深吻地球”,这样,细读过程中的细读者、作者意志、文本意义这三个世界,才能一体激活,才能走向三者不断的“视域融合”,才能有润物无声的“三国精神演义”。细读中,一种生活美学徐徐展开,一种生命哲学的“新高度”才能不断氤氲,一种人生的自然疗法才有可能发生。如此,生活美学和生命哲学,发生了,人间的修行,得以可能。

中国人“罕言性与天道”,而着眼于百姓日用,引譬连类,其美学传统本质上是一种生活美学,契合中国人忧乐圆融的文化精神,通过雅致的生活方式体现出来,内在蕴藉,意境绵长。生活美学就是生命幸福之道。雅致与否,无关身况,关乎心况。历史上所谓的孔颜乐处、魏晋风流、晚明性灵,皆为生活美学之标致。

生活美学的雅致不是风花雪月一通即了事,于其意境中见深醇之生命,发玄远之思,才不枉其美,而细读之生活美学,即此之所谓。细的美学的前提是生活用“敬”。“敬”的心理发生机制,是对“天、地、神、圣”之“畏”,也是对生命的责任意识和珍重之情。“敬”,修养操行,《论语·子路》说:居处恭,执事敬。敬是一种克己复礼为仁的礼仪感,是一切礼法的旨归。“涵养需用敬,进学则在致知”,事事用敬,处处用敬,随事专一,敬畏万物,“敬”使日常生活有了庄严感。敬而能省,正位凝明,如鼎之镇,以见己之过、之所不能。因而,敬是“细”之精神。而静为躁君,静以修身;或出或处,或默或语;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安静是最深沉的力量,是对生命的坦然心态,可见,“静”是“细”的工夫。“品”使得物我合一,丝丝入心,因而是“细”的方式。美感默动,品物流形,万物万事纤毫毕现,超凡入圣。细,因敬居静而品,是一种对生命的温柔的热爱,优雅的体认,把每一个平凡的事情做到极致,做成人生的事业。美感默动,品物流形,万物万事纤毫毕现,超凡入圣。因为细,生活,因而最终落成一种美学。

有这种细,有这种因敬居静而品的心性,个人的生命因而可以和世界等量齐观,也就是陆九渊所谓的“宇宙即我,我即宇宙”,和王阳明所谓的“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但是现实中人却总是“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因而人需要鞭擗向里、反求诸己,让生命在因敬居静而品中,收拾碎片化的日常,达到自洽和圆融。“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一个因敬居静而品的世界,细而含情,细而有韵,虽为百姓日用,却旨蕴深远,美感可触,这是一种极简主义。

因敬居静而品,在细行中,在短暂生命中用美感留住永恒。所谓的“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所谓的“君掌盛无边,刹那含永劫”,所谓的“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即是此意。生活中,无处不意境,无处不美学。此“细”者,在“灵”之安静以示虔诚,在“心”之温情以示热爱,在短暂中窥得永恒,在普通中彰显高雅。究天人,通古今,养心性,明本体。于是乎习剑精专,即为剑道;侍茶精细,即是茶道;饰花别致,即是花道;以道取利兼济天下,即为商道;克己复礼以仁,尽人事以待天命,居易以俟命,即为君子道。

经典细读,人书合一,即为书道。

细读之细,是心性,也是物真。任何技术或生活经验到一定程度就成了艺术,就有了“道”,就有了叩问宇宙奥秘的方式。正所谓:道不远人,道器不二。细读之书道,是指大道在细读中展现,细读则有方,有宗教般虔诚,有美学般韵味,有哲学般深沉,如同剑道、花道、商道、君子道一样,安静、质朴、纯粹、极简,是寻求万事万物之美的极限的匠心精神。用最深的爱把事做细,用最纯的情给物以灵,各安生理,各尽本分,修己以敬,敬天明德,天人贯通。细读之书道,让生命浸润在书之“道场”,让生命进入超越之维。

人,需要细读,只有经典才配得上细读,而经典也必须细读。细读经典,书道燮然。经典者,有“道”,可“学”可“体”,可以涵养精神而“明得自家本体”,还有“贤”可“慕”以思齐。恰如冰壶秋月,静水流深,如日之升,月之恒。细读,六经注我,我注六经,书我合一,贴己成命,虚室生白,周流六虚,此非美学乎?书道,月印万川,道之所在,唯经典存之,唯细读发之。

佛经上说,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经典细读之书道,亦须有威仪,亦须有细行。“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此心内之自若也;净手焚香,磊然静坐,“若无黄金罍,且有青白瓷”,心性悠潜,诚入圣域。细读的仪式感能强化心灵归属,产生一种奇妙的理解共振,于其中,“句句而求之,书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于其中,宠辱偕忘,顿悟缘起性空之妙。

细读里有书道,作为一种生活美学,是一种“悦读”,因而和 “苦读”不同。苦读是目的性较强的阅读,比如孙敬和苏秦的“头悬梁、锥刺股”。而“细读”,则是长期性的具有哲学性视野的人生事业。其出发点有三:对思想的敬畏;对真理的追求和责任感;修身养性的需要。苦读,是身体之苦,报偿是未来的成功,而细读如果有苦,则是精研覃思的精神之苦,其以苦为乐,是一种“天乐”。不过,细读与苦读也不完全冲突,关键是心态。《传习录》里,弟子问王阳明:“在读书时总是想着科考,怎么办?”对曰:“只要良知真切,虽做举业,不为心累。总有累亦易觉,克之而已。”王阳明的意思是说,只要悟得了良知,只要“明得自家本体”,只要致良知,读书和科举并不相妨。如此,细读和功业并称又何妨?

当生命遇见生命,生命就会有超越。对于当代人而言,细读不仅重要,还有迫切性,电子时代的便利性和碎片化使得阅读反而变得艰难,“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群居终日言不及义”。现代人的困境,在于“快”,容易 “被”生活。细读却是一种慢功夫,洄游到经典旁,倾听永恒的思想,可以试着让生活慢下来,遥契先贤,听听内心的呼唤,多一点儿伯林所谓的消极自由,唯此,人生才不会如白驹过隙、荒疏无根。一杯茶,一首曲子,一本书,容膝之室,“菜根也香,布衣也暖,读书滋味长”。无论人生境遇如何,细读,让人心安,“三军莫凌万钟莫致”,像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所说的那样:“人,诗意地栖居。”

细读,因此是一种哲学性的生命存在方式。生命可以通过细读和世界互动,见到著作者的真生命,见到经典里的真生命,生命不再是符号,生命遇见生命,细读者-著作者-经典中的人、事、物,构成了三方生存论结构和解释学循环。身、心、灵圆润无间,生命因而可以保持问题意识,不断反思批判,提升道德境界,同时始终保持对思想再造的欲望。在细读中,立乎其大,明得自家本体,“内在超越”于是隐现。在细读中,敬畏先贤,涵养心性,建构人性,虔诚地和经典实现精神往来,能使人变得谦卑,保持理性,富有理解,追求卓越,让生命富有美学韵味。细读的两个阶段四个步骤,也可以说就是人生“自然、功利、道德、天地”的四重境界 。说到底,在一个物化的时代,细读就是人生的正念修行。如王阳明所言:

如读书时,良知知得强记心之不是,即克去之;有欲速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夸多斗糜之心不是,即克去之。如此,亦只是终日与圣贤印对,是个纯乎天理之心。任他读书,亦只是调摄此心而已,何累之有?

生活需要这种细读的修行,“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需要“养不动心”“求放心”和“存心”,这种易简功夫,是人生的大本。唯此,“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细读的慢功夫,是安静中的执着,无争而无不争,后其身而身先,如《道德经》所谓“进道若退、上德若谷”,如《道德经》中的“前识者,道之华,愚之始也”,如《菜根谭》 所谓“鹰立若睡、虎行匍匐”,是一种睿智的功利主义,是一种包藏宇宙吞吐天地的格局,是一种涵今茹古的长期主义,是一种精致的人生哲学。经典细读,唯经典,唯细读,放逸生命,蕴藉本体,在其中而超乎其上,生命的“内在超越”,念兹在兹,成为可能。

当生命遇见生命,同气相求,同声相和,细读者与经典之间、兰友与兰友之间,“心”与“心”的印证,就有了修行的渴望。细读,用敬居静而品,是一种对现代性境遇的消解 ,没有比细读更好的生命的自然疗法 。细读可以是一种心理学上所谓的“移情”的浸入式心理治疗。其“移情”所投射的对象不是治疗师,而是所细读的经典文本。这种“移情”处于治疗的最高阶段,即“自我倚靠阶段”:细读者在不失去自我的前提下,在文本提供的意境中,心理得以转圜与舒缓。另外,细读作为一种修行,是一种对于生命功能性紊乱的思想治疗,因为细读伴随着哲学性思考即主体意识、本体意识、理性反思和内在超越意识。在细读发生的时候,心理和思想问题与文本世界在互动中发生微妙影响,生命中的万事万物都不知不觉中获得了充足理由,生命在拉长,在变宽,在自愈。

柏拉图在《斐多篇》讲述了苏格拉底临死前的表现:他面临死亡依然宁静而快乐,哲学使灵魂从身体中解脱和分离出来 。而斯多亚学派的塞涅卡认为自己是一个灵魂医生。读他的伦理学美文,感觉就好像在疗伤 。古希腊的伊壁鸠鲁说:“我在,死就不在,死在,我就不在了,何忧之有?”这种对待死亡的坦荡态度,理智而诙谐。要知道,人生除了生死,都是小事。而近代荷兰的斯宾诺莎则是“灵魂”的和平疗法:

无知的人不仅在各方面受到外部原因的扰乱,从未享受灵魂的真正和平,而且过着对上帝、对万物似乎一无所知的生活,或者也是受苦,一旦不再受苦,也就不存在了。另一方面,有知的人在他有知的范围内,简直可以不动心,而且由于理解他自己、上帝、万物都有一定的永恒的必然性,他也就永远存在,永远享受灵魂的和平。

更有研究者认为,后现代主义哲学经典里对自我的塑造、偶然的控制、个人与关系、理性与情感的问题阐述,对忧郁症有一定的疗效。对中国文化经典的细读,也会有非常丰富且独特的自然疗法,《庄子》和《道德经》中的人生减法和空船理论,《孟子》中的快乐疗法、《论语》中道德理想主义精神追求等等就很典型。细读,经典细读,构建了一个避难所,帮助克服现代社会中的人与社会、人与超越者以及人与人自身的这三重疏离,获得了一种生命的自然疗法。

细读经典,经典细读,书道居其中,人因为细读而能在经典中诗意地居住,发现经典之美,发现人生之美,这是一种生活美学。生命因此氤氲不已,因而“内在超越”,这构成了一种生命进化。

有这种美学,就会有这样的生活。细读,使我们有这样的美学,使我们有这样的生活,使我们有不断进化的止于至善的人性。细读,人、物、事于其中融洽亲和,看见且静且淡且雅的生活之美,看见且深且素且真的生命之诚,这是一种在场的生活美学,这是构建中的生命哲学。

经典细读,唯经典存之,唯细读发之。于是乎,当生命遇见生命,细读就如同彗星深吻地球,因敬居静而品,从知识、生活到生命,从教育学、生活美学到生命哲学,生命在超越,温润无声,明心见性。因而,细读成为尘世的修行。

(作者系广东财经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 成 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