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心理教师的“被观察”手记
作者: 邓君作为校园里的“影子医生”,我习惯用听诊器般的耳朵收集童声里的秘密。直到某天,我才惊觉自己早已成为孩子们放大镜下的观察对象。
“小文老师”
有一个可爱的圆脸大眼睛小男孩,大概十岁左右,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每天在操场上只要碰到我都喊“小文老师”。最开始他喊了便跑,等我反应过来想问他是不是认错人时,哪里还追得上,每次小家伙像从山林里蹿出来的野鹿溜得飞快。偶尔,我会继续追上数步,见跑远了的他回头冲我快活地笑,神情中流露出一丝狡黠,根本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我也就作罢。心想这是个淘气包,逗老师玩呢。
一天上午,下课后这个小男孩喊我时终于没跑那么快,我于是有机会追上去向他解释我不叫小文,叫邓君,是学校的心理老师。但他依然不改口,下次遇见不仅继续叫“小文老师好”,还对我弯腰行礼,毕恭毕敬的样子让我看了实在忍俊不禁。我夸奖他讲礼貌(岂止是讲礼貌,简直太重礼仪了),问他为什么要叫我小文老师,他歪着脑袋认真回答:“因为我喜欢‘小文’这个名字,觉得它很适合你,所以就把它送给你了。”小男孩的理由是我没想到的,也是第一次听学生这样认真地给老师解释外号的含义。
小时候,我和同学们也喜欢根据老师的特点起外号,但从不会起这么文气的,而是“苏老暴”“母夜叉”“母老虎”……诸如此类能展示老师风格却又让他们直接气炸的外号。这个从未和我打过交道的小男孩叫我“小文老师”,难道看出了我性格中的某些特点?
每天,走在小小的校园里,只要有时间我就会观察在操场上玩耍的孩子们。有时碰到哪个娃娃摔倒或受了什么委屈一脸不开心时,我会上前安慰一番,再和他们聊聊天,询问生活和学习中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事情,或者跟他们玩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可能小男孩碰巧看到我和学生们相处的场景,觉得我的言行举止符合“小文”这个形象,不然为何要把喜欢的名字送给我呢?
原来,我在观察学生时,学生也在默默观察着我的言行,并用富有儿童特点的眼光评判我、给我取好听的外号提醒我——要对面前的小生命充满虔诚与敬畏之心。
我体会到师生互相成全的深意了——每当想到有个学生叫我“小文老师”,他晶亮的眼眸在学校某处悄悄打量我,观察我,欣赏我,我的心里既感动又觉得很有趣。就像自己是一个散落在校园里的宝贝,被小男孩发现后用心地呵护着,守望着。
“我会想你的”
孩子们的观察从不局限于我的姓名游戏,他们一直在用更柔软的触角,丈量着成人世界的温度。
深秋的一天下午,太阳的余晖透过学校的桂花树,徐徐地洒落下来,在操场上留下斑驳的树影。孩子们穿行在浓郁的花香中,一边开心地踩着树影,一边快速朝自己班的路队走去。远远地,我看见那个表现特别的低年级女孩,在放学的队伍里和同学一起跟我挥手道别,后来她又回头对我说了句什么,我没听清楚,好奇地走近了问:“小朋友,你刚才说了什么呀?”
她前面的一个女孩飞快抢答:“她说的是‘我会想你的’。”我愣住了,这个举止有别于同龄人的孩子居然能够说出如此暖心美好的语言,这不免让我半信半疑,又觉得意外的惊喜。隔着队伍我不相信地问:“真的吗?”
女孩望了我一眼,嘴唇嗫嚅着,低下小脑袋,双手不停地拨弄衣角,尔后又偷偷抬眼瞟我。微风中,她头上两根细细的羊角辫轻轻摇晃,似乎也在跟我道别。前面那个机灵的女孩仍然大声替她回答:“她刚才真的在说‘我会想你的’。”
我欣喜地朝她们挥手:“谢谢你呀小朋友,我也会想你、想你们的!”
周一早晨,我在一年级教室外的走廊上碰到这个女孩,我搂住她的肩膀问:“你那天放学时说会想我的,对吗?”她不好意思地点点头。我鼓励道:“你是个善于表达自己的孩子,多么懂感情啊!能不能再说一遍,那天老师没听清楚呢。”
她星子一样的眼眸看着我,一字一顿地说:“我会想你的。”声音清脆,吐词也非常清晰,她的同学果然没听错。这个孩子如此会表达感情,这一刻,根本让人看不出她是个特殊的孩子。
其实,平常我也只是给她系系松散的鞋带,然后碰巧看到她翻捡垃圾桶里的面条,就提醒她吃脏东西对身体不好,并带她去水池那里把手洗干净;有时见她上课跑出教室,就陪她在操场上玩一下;偶尔,我会送些小点心和水果给她吃,又或者夸奖她长得好看、绘画能力强、衣服比昨天保持得干净整洁……这些寻常的、微不足道的点滴,却能让这个女孩在放学时向我挥手道别后,还补上一句“我会想你的。”这真是给了我莫大的惊喜和鼓励!
周五放学前,在教室走廊又碰到小女孩,我摸摸她脑袋,笑眯眯地说,“又要放两天假了,我会想你的。”小女孩抬头看我,神情有些愕然又若有所思的样子。
她可知道,她也在教老师怎样对学生表达情感呢。
孩子们赠予我的不仅是“小文老师”这样的昵称,或是“我会想你的”这般细腻动人的道别,他们更在无声处开启了我认知世界的另一重维度。我常远远注视着孩子们,操场上他们奔跑的身影如萤火虫般闪烁,而我知道,自己亦是他们瞳孔中的一粒微光。
(作者单位:湖北监利市红城小学)
责任编辑 成 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