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辩编变”与“生深升”

作者: 李玲

在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仅要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要全面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关注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思维发展、知识掌握情况以及解题能力等。通过一个阶段的授课,笔者发现有些学生在这些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

一、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课堂思维的单调。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思维判断能力的考查往往以较为简洁的设问方式进行,多以是非对错为结论。在这个阶段,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声音往往比较单调,缺乏多样性。然而,到了初中阶段,教师开始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换句话说,初中阶段的教学需要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以不同的视角发出不一样的声音。如果这种声音存在合理性,那么它就值得被听见。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的思维更加丰富多元。

2.知识理解的单独。

在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尽管教学内容相对简单,但有些学生往往只能停留在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层面,对于一些延伸的概念,他们很难将其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例如,在教学开发创造潜力的相关内容时,很多学生只是了解了概念,却无法将这些抽象的理论与实际生活中的具体事件联系起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解题能力的单向。

习题的问法有启示、意义、辨析等变化,但掌握规律就会发现万变不离其宗。对于同一段材料,改变设问后答题的方向就不一样,关键点就在于先学会将材料中的知识点转化为做法,接下来根据问法找答法。但对于部分学生而言,他们尚处于根据问法看材料找答案的阶段,还达不到根据材料对题型进行举一反三的能力。

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道德与法治既是一门传授道德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探究理论知识与注重社会实践的学科,也是一门需要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考查的学科。对此,如何让学生既能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感受这门学科的乐趣,又能达成感知知识无穷魅力、提升思维能力的目标呢?这需要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掌握学情的基础上从设问环节、授课方法以及作业讲解等方面进行巧妙设计,以此达到突显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学的创新性,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的目的。

二、采取的对策

1.设辩论,生成思辨思维。

思辨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参与者共同围绕同一个事件或问题进行辨析、推理和判断后达成共同的意识。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巧妙设计两难问题,让学生在辩论探究的过程中发出不同的声音,使其在思辨的过程中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与此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六课《友谊之树常青》的教学为例。教师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情境,通过对学生不断地追问,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锻炼,最终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实现顿悟。教师可以从如何呵护友谊这一角度设置两难问题,引导学生发出多种声音,同时将考试情绪、宿舍纠纷、身体状况以及亲子冲突等融合在一起,既增加情境的真实性,使学生有很强的代入感,又能让学生在两难选择时学会从多种角度去讨论如何正确地呵护友谊。另外,教师在学生探究如何呵护友谊的基础上对学习方式、亲子冲突以及身体健康方面予以正向价值引导。这样,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也更好地促进思辨逻辑的生成。

2.编故事,拓展知识深度。

通过课后作业反馈的结果来看,部分学生对于课堂中引入的案例可以很快地关联到所学知识,倘若换个背景材料或情境再设问就可以发现他们对知识的延展理解能力不强。面对这一情况,教师如果反复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一方面会造成课堂学习的无趣,另一方面会影响教学进度。对此,教师可以尝试用编故事的方式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下内容为例。教师在复习时先展示重要概念:开发创造潜力、行己有耻、止于至善、学会合理调节情绪、传递情感正能量等。然后通过对知识点的理解,结合生活实际编撰故事。小晨临近考试前沉迷网络游戏导致成绩一落千丈,被老师批评的他,感到很难过、很沮丧。班会课上观看“感动中国人物”陆鸿的事迹后,他决心向陆鸿学习,汲取榜样力量变成更好的自己。面对学习难题,他坚信能克服困难,对待班级事务也积极、认真。他还加入了学校的志愿者社团,周末去敬老院给老人读报。上述案例中,沉迷网络游戏对应行己有耻,需要磨砺意志增强自控力;感到难过沮丧对应面对消极情绪要学会合理调节,做情绪的主人;决心向陆鸿学习对应止于至善,要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力量;他坚信能克服困难对应自信自强;做志愿者对应体味美好情感,传递情感正能量。由此可见,上述故事实质上是将书本概念转变成具体的情节,将知识点融于故事中。这样,一方面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拓展了知识的深度。教师也可先创设一个故事开头,然后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实际来续写故事情节。这样,既能增强复习的趣味性,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3.变题型,促进能力提升。

对于材料题的解答,不仅需要学生掌握材料所体现的教材知识点,还需要掌握对应设问的答题技巧。

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下一道期末考试题为例。

材料:小娟进入初中以后一直很自卑,对班级事务也提不起兴致。后来在老师的建议下,小娟从参加班级出黑板报开始,主动与同学交流、合作,赢得了友谊。遇到困难,她和同学们一同面对,用坚持不懈的努力拿到黑板报评比一等奖,体验做事的责任担当。与此同时,她懂得同学之间要相互包容、尊重和理解。小娟还从同学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优点,完善了自己。

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小娟积极改变自己的行为对我们的成长有何启示。

答案:①学会与同学正常交往;②要自信自强;③在集体中涵养品德;④在集体中发展个性。

变式1: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小娟积极改变自己有何意义。

答案:①有利于与同学正常交往;②有利于自信自强;③有利于在集体中涵养品德;④有利于在集体中发展个性。

变式2:对此,有人认为:“只要有了自强的品质,我们就能变成更好的自己,飞扬青春。”请紧扣材料对该观点加以评析。

答案:①认为“变成更好的自己、飞扬青春、需要自强”是正确的,因为自强让我们更自信。②但认为“只要有了自强的品质,我们就能变成更好的自己,飞扬青春”是片面的,还需要学会与同学正常交往、树立自信、在集体中涵养品格、在集体中发展个性。

由此可见,启示类的题型是起点,需要学生通过对材料的解读准确找出教材中对应的做法。案例教学法的使用能够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学内容。学生在变式题型的训练中既能将教材知识熟记于心,也能促进答题能力的提升。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时刻牢记使命,将学生的成长装在心里,不断创新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提升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