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题导向下高中思想政治深度教学实践探究
作者: 许红云新课程视域下,问题导学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既强调知识关联,又强调知识运用,是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提升学生知识运用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新教育方式。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进行问题分析、探究问题解决途径,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
入其境,感其真,思并发。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激发其兴趣,自然能够促进其主动思考和积极思考。创设情境既要坚持立足课本,也要坚持立足学生,更要坚持立足课堂,遵循“三个坚持”,梳理知识,引导学生思考,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思想政治必修1第二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时,设计如下教学情境。
情境一回顾中国发展史,以列强瓜分中国土地、文物为背景,让学生观看相关视频,并引出问题: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走向胜利的执政党?
情境二链接社会政治,以中国独立、经济强大和综合国力壮大为背景,引导学生观看中国新农村风貌、人民安居乐业的场景,由此引出问题:如今的社会是如何而来?如今的中国为什么如此强大?未来的中国又该如何发展?
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观看视频,让学生感受到真实存在的历史,感受到什么是社会主义,激活学生思考意识,为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奠定基础。问题的设计由历史的解读,到政治的分析,再到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究,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在学生认知水平基础上将学生思维引入高进阶发展,使学生在思考和探究中发觉中国共产党对新中国建设的重要作用,使学生真正理解“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二、进行问题分析,帮助学生理解
问题导向下的深度学习,是以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主的学习活动。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源于问。为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掌握问题分析方法,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足学生探究空间,充分发挥其学习主体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之后,国内矛盾逐渐转为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面对矛盾呈现两种观点:一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同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应先发展资本主义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二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条件。在解决上述问题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判断哪个观点正确。然后将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分成不同小组,让他们再次对自己认定的观点进行辩证和分析。教学中,教师可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从中国落后原因入手进行分析,再逐步引导学生分析如果坚持发展资本主义会出现什么情况。
三、探究问题解决途径,帮助学生学会运用
问题导向下的深度学习是以掌握知识为目的的有效性学习。有效性学习是通过课堂学习将知识转化为自身思想、认知或者能力。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养成高尚的品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坚定政治信仰。为此,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社会现实,给予学生针对性学习辅导。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思想政治必修1第二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之后,以新时代为背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过程中应坚持什么。通过开展合作探究、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化学生的知识理解,增强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为社会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
四、结束语
总之,问题导向教学是以培养学生学习意识、发展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主的学习活动,是知学统一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对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有着重要作用。为此,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应不断优化问题引出形式、问题分析方法,结合学生兴趣发展学生能力,根据教学内容实现有效教学,从而落实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