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时机探究

作者: 顾玉华

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相融合,已经成为当下学科教学的基本思路。下面笔者以统编版思想政治必修2第三课第一框“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教学为例,谈谈一些浅见。

一、高中政治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时机理解

有研究表明,利用信息技术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形式,深化学生的体验,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进而构建高效课堂。从学科特点的角度来看,高中政治课程的理论性、时代性以及社会性极强,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所以,教师可以尝试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

信息技术之于政治学科教学的价值在于,其能够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辅助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教学。例如,在“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新发展理念“新”在何处。这样的过程应当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而主动建构意味着学生必须自主加工相关的教学素材。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相关的素材,激发学生进行比较的动机,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有所发现。素材的提供时机、引发学生进行比较的时机、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与概括以形成新的发现的时机,就是本节课信息技术运用的时机,自然也是教师进行研究的时机。

由此,从上面的分析来看,信息技术应用时机的把握,对应着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判断,立足于对学生学习起到辅助作用。

二、高中政治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时机探究

相对于信息技术运用的其他研究而言,本研究具有相对冷门的一面,这就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进行探究。

在“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教学中,教材明确阐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于学生而言,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以人民为中心,仅让学生去想象是不够的,必须让学生面对真实的生活素材。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教师可以借助于教材中“某日某市的环境”“今日某市的环境”来设计更为形象的对比材料。在本课教学中,笔者选择了家乡的一条小河——过去是被严重污染的(网上有流传视频),现在的小河不仅清澈见底,而且河两边设计了小路,安装了护栏。这样的素材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比较就可以发现:此前的发展过于追求GDP,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人的需要,而当前的发展追求的是让人有高品质的生活。而这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无独有偶,为了巩固学生的这一认识,同样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任务: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在父母的帮助下,搜集相关的素材并进行比较,以突显当前的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课堂教学向课后教学的延伸,是让学生去主动搜集相关的素材来支撑学习的观点。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对相关知识进行建构,而且可以让信息技术的应用落到实处。学生的表现也确实可圈可点。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找到了很多具有对比价值的素材。最终,当很多学生用视频的方式来呈现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并且发到班级群的时候,客观上就是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自己学习的时候。

三、高中政治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时机概括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高中政治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贵在恰到好处。这里所说的“恰到好处”就是学生有“需要”的时候,其中既包括建构新知识的需要,同时也包括巩固新知识、促进深度学习的需要。通过上面的分析还可以发现,信息技术应用的主体未必完全是教师。一言以蔽之,只要信息技术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那就是信息技术的最佳应用时机。

总体而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改变了政治教师的教育理念,促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手段,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宽了学生了解政治知识的途径,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体系。对于高中政治学科而言,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成为信息技术的主动应用者,都要努力让信息技术在最需要的时候发挥作用。如此把握信息技术的应用时机,就能够充分保障其辅助作用的发挥,就能够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更好地成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