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统编教材的高中历史深度教学探究
作者: 韩艳荣新课改的推进对高中阶段的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何有效达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高层次目标,如何摆脱浅层次教学、虚假学习成为制约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问题。深度教学是新时代背景下课堂转型的重要标识,是当前历史课程深化改革的关键突破口,能够为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增添新的活力,能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应当积极践行深度教学理念,以学生的知识差异为背景设计与组织各类探究活动,将学生真正作为学习的主体,促使学生深度参与探究活动之中,借助对话与反思、知识的自我建构与情感的深度陶冶,逐步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践行学习单元设计,撬动“课堂转型”杠杆
实际上,以单元形式开展有效的历史教学,能够超越“学科”与“经验”的二元对立,促使单元组织的进化,提高历史教学的系统性与整体性,强化课程教学的实效。在深度教学视域下,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促使学生构建系统化的历史知识体系。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当以单元整体视角合理规划单元教学中各类教学活动,开展深度教学,推动历史课堂实现转型升级。
以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的教学为例。在教学中,教师首先以整体教学的理念梳理单元教学内容,可以得知本单元主要包括“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三部分内容,分别按照“清朝建立时期政治历史背景—清朝前中期的历史发展—明至清时期的经济与文化状况”这样的时间线索依次呈现。
由此,结合本单元的核心知识,教师可以设计本单元教学专题。通过这样的单元教学,教师不仅能够有效达成课程教学目标,实现深度教学,还能够锻炼学生的信息搜索与处理能力,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落实情境教学理论,超越“个体能力”主义
实现深度教学的重大阻碍是个体能力主义。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个人的能力受到高度关注,而深度教学则主张“不应当以个体作为分析单位”,更加强调活动的媒介性、知识的境脉性、意义的交往性,践行的是情境教学理论。在深度教学视域下,将情境教学理论与高中历史教学结合起来,能够突破传统个人主义的束缚,摒弃个体与环境二元对立的模式,助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当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落实情境学习理论,优化历史课堂教学的环境,彰显深度教学的实效。
以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的教学为例。本课的重点内容是全球航路开辟的基本情况以及历史影响等。在教学本课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情境教学理论,借助生动有趣的历史学习活动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掌握全球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主要过程以及重大历史意义等历史知识。结合班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并在正式的课堂教学开始之前让学生搜集与全球航路开辟相关的历史资料,并在课堂中进行合作演出,生动地展现全球航路开辟的历史经过。
在深度教学视域下,教师通过设计趣味性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基于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展开探究学习,并以合作学习的形式还原历史场景、了解历史事件、重塑历史人物,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三、结语
由上述介绍可知,深度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是历史教学全面深化改革、彰显学科育人实效的有效助力。高中历史教师应当深入研读深度教学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并在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用深度教学理论武装头脑。通过开展单元整体教学、落实情境教学理论等多种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科学性,促使高中学生逐步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全面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