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地理信息化教学路径探究

作者: 李潞

一、资源共享,推进地理学习多样化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能够为地理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合理选择和整合资源库中的图像、文本、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教师可以将抽象的地理知识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内容,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记忆,促进学生的地理学习更加深入;通过使用虚拟实验室、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在线模拟地理现象和实验场景,能帮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学生也可以使用信息技术资源库中的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深入挖掘自己感兴趣的地理领域,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强化地理学习。

以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第一,了解太阳是地球的主要能源来源;第二,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然后,根据教学目标,利用信息技术搜索相关资料,为开展教学活动做准备。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使用视频素材或动画展示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对太阳能的好奇和探究欲望。通过信息技术展示太阳辐射的特点、分布规律和作用机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课后,教师也鼓励对此感兴趣的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深入了解太阳的奥秘。通过这样的信息化教学路径,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图文共用,促进地理学习立体化

通过展示地球的图像、地形图、气候分布图等,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表面特征和不同地区的地理情况。并且,通过展示自然灾害、地球环境变化或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视频,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地理现象的动态变化,增强对知识的感知和体验。此外,结合图片和视频进行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选取具体的地理事件或相关数据,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通过这样生动直观的视觉展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从而有效促进地理教学质量提升。

以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第一节《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的教学为例。本节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不同气候区域的主要植被类型及其特点,以及掌握植被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首先,教师在教学引入时可以利用一幅世界地图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气候区域对应的主要植被类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解知识时,展示不同气候区域的图片,如热带雨林、草原、针叶林等,并介绍植被分布和特点。通过图片展示和文字说明,讲解不同气候因素,如温度、降水量对植被类型的影响,让学生理解植被分布的原因和规律。然后,引导学生观看有关不同气候区域的植被的视频,如亚马孙雨林、撒哈拉沙漠、北冰洋沿岸等。这样图文结合讲解的形式,更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植被与环境问题的理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环境意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促进他们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三、游戏善用,推进地理学习趣味化

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地理游戏是新课标下一种富有创意和启发性的教学路径。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地理游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促进其对地理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教师通过设置不同难度级别的题目,涵盖地理概念、地域特点、气候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地理地图探索游戏。通过在线地图或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学生可以探索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文化景观等。教师可以设定任务和提示,让学生根据指示回答问题、科普知识等,引导他们深入了解各地区的地理资源和人文风貌。

以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流水地貌》的教学为例。为了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了一个“河流历险记”的游戏。学生跟随教师的指引,探索各种流水地貌,了解河流的形成过程和特征。通过这个地理游戏设计案例,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流水地貌的形成过程,提高地理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为他们提供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活跃课堂教学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