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 周昌梅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

1.偏理论,旧模式。

目前,仍然有些教师无法摆脱应试思想的桎梏,进行“灌输式”教学,让学生死记硬背课本内容, 导致学生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并没有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效果。死记硬背换来的不是对知识的活学活用,记得快忘得也快,学习到的只是一些浅层内容。在考试之前,学生沉浸在紧张的复习之中,强行记忆相关知识点。长时间的被动学习,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2.低认知,轻主体。

传统教学模式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忽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上剥夺学生的话语权、自主权、选择权,从课堂氛围能够看出学生的学习状态。初中阶段各个学科的学习时间紧张,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安排的课时本身就不多,一些教师认为在教学中要好好利用时间传授知识,安排学生合作交流则属于浪费时间。另外,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在这一时期对外界事物非常感兴趣,追求新鲜、刺激,不愿受到任何管束,懵懵懂懂的少年把叛逆当做个性。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相关对策

1.转变观念,生活入手。

以往教学活动中,受传统应试观念影响较为严重,有些教师仅仅围绕教材内容进行授课,使学生的思维受到一定的局限性,常常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完成相关学习任务,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师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一个宽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锻炼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活动中,教师将生活中的事例与教学内容整合在一起,穿插到课堂的各个环节,能让学生对这门学科、对生活有全方面的了解和认识,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例如,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一课《开启初中生活》中有一个“探究与分享”的板块设计,其中一个内容是要求学生“查阅相关人物资料或采访身边的人,记录他们对初中生活的回忆,并写下自己的发现与思考”。教师可以提前安排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在课下查阅资料,或采访身边的人。在上课之前,教师邀请一些学生分享自己搜集的资料或制作的视频等,并为大家讲一讲自己的搜集经历、采访经历。刘悄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采访了当年本市的“高考状元”,于是,她向大家分享了这名“状元”的事迹、学习经验,以及他的学习笔记。

2.明确目标,提升素养。

俗话说“预则立,立则行,行则通,通则恒”。无论做任何事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念,教学也是如此。教学目标对于课堂教学非常重要,教师要围绕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来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目标决定一节课教学质量的高低,所以,教师要以目标为核心开展多元化教学活动。这就需要教师深入解读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积极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内涵,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感受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灵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欣赏我国文字的演变、中国文字的发展历程,让学生感受文化的力量,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总之,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探索和挖掘,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其在日积月累中提升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