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做中学”理念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跨学科项目化教学实践
作者: 陈莉娟“做中学”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跨学科项目化教学实践的开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还能通过跨学科的项目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深刻认识到这一教学实践的重要性,挖掘道德与法治学科与语文、历史、艺术等学科的交叉点,共同构建一个丰富多元的学习平台,按照明确项目任务、设计项目方案、实施项目活动的步骤,推进学生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全方位成长。
一、明确跨学科项目任务
合理的任务设计是保证跨学科项目教学成功的关键,在“做中学”理念的支持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紧紧围绕项目主题,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使任务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可操作性。以“博物馆热助力文化传承与发展”项目为例,教师可以围绕学科特点与项目式学习特点确定跨学科方向,以此为基础进行“做中学”理念下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任务的设计。如:跨语文项目任务,结合博物馆的文物,撰写一篇关于文化传承的演讲稿,分析文物背后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并提出个人对文化传承的看法和建议;跨历史项目任务,参观博物馆,选择一件感兴趣的文物或展览,结合实地考察和文献资料,深入研究其历史背景、制作工艺、艺术价值等,撰写一篇历史研究报告;等等。如此设计出的跨学科项目任务既能够体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内在要求,又能够融入语文、历史、美术等学科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到更多领域的知识,进而提升跨学科素养。
二、设计跨学科项目方案
在明确了跨学科项目任务之后,需要对项目方案进行优化,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学生的年龄、兴趣、学习基础等,制订符合学生特点的项目方案,结合项目的跨学科特点,合理分配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操作中提升。
以“博物馆热助力文化传承与发展”项目为例。教师在优化项目方案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明确项目目标和要求,即:提高学生对文化传承重要性的认识;结合跨学科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艺术创作能力。二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进行项目小组的划分,每个小组负责一个跨学科项目任务,如,跨语文组需要在参观博物馆后,收集与所选文物或展览相关的资料,包括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社会影响等,然后进行整合、分析和提炼,撰写演讲稿,并准备进行口头演讲等。三是在项目方案中加入必要的评估机制,以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教师可以设定阶段性的检查点,要求学生提交阶段性成果,如演讲稿的初稿、研究报告的草稿、美术作品的初步构想等。
三、加强跨学科项目实践
在跨学科项目实践阶段,教师需要密切关注项目的实施过程,确保学生在项目活动中能够充分参与、深入实践。教师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以“博物馆热助力文化传承与发展”项目为例。在项目实践阶段,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跨学科项目实践。一是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博物馆的参观指南、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方法、研究报告的写作技巧等,同时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共同完成项目任务。二是引导学生深入实践。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所学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语文、历史、美术等学科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让学生感受到跨学科学习的魅力和乐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三是注重项目成果的展示和分享。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项目成果的展示和分享活动,如举办演讲比赛、历史研究报告会、美术作品展览等,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收获,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综上,“做中学”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跨学科项目化教学是一种富有创新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模式,它不仅将道德与法治学科与其他学科紧密相连,形成一种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融合,而且能够通过项目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和体验,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