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例谈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策略
作者: 孙其琛高中地理概念教学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的关键环节。然而,传统地理概念教学存在着单一的知识传授、概念脱离实际应用、评价偏重记忆等问题。本文将从核心素养视角出发,探讨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策略,旨在提供更加综合、更具实践性和全面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核心素养。
一、当前高中地理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重知识轻思维。
传统地理教育往往注重向学生传授大量地理知识,忽略了他们地理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这使得他们对地理概念的理解停留在表面,难以真正运用这些概念来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2.概念脱离实际。
把地理概念呈现为抽象的、孤立的知识点,而忽略了将这些概念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学习了一堆概念,但却难以理解这些概念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3.评价偏重记忆。
传统的地理概念教学评价往往侧重于考查学生的记忆和重复能力。这种评价方式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
二、基于核心素养视角分析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策略
1.构建地理概念体系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地理概念教学应该注重构建学科体系,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各个地理概念进行整合,形成一个有机的地理知识体系。学生不仅仅是被动记忆,还需要理解概念之间的关联和相互作用。教师还可以引入真实案例和地理现象,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来理解和应用概念。
例如,在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创建概念图谱,将各个地貌类型的概念进行整合和关联。学生可以使用图表、词汇等将概念之间的关系可视化呈现出来。同时,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地貌类型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通过比较,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各个地貌类型的特点,从而培养地理思维。
2.积极开展地理概念应用教学。
教师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卫星影像等,让学生进行地理数据分析和空间信息处理。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工具来解决真实问题。教师还可以创设模拟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地理概念来解决问题。
例如,在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模拟农业规划项目,要求学生根据地理概念和区位因素来规划一个农业生产基地。学生需要考虑土壤质量、气候条件、水资源供应等因素,制订合理的农业生产计划,进而培养问题解决和规划能力。接着引入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让学生使用这些工具来分析地理数据,研究农业区位因素的分布和影响。学生可以通过制作地图、分析卫星影像等方式来掌握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3.转变传统的概念教学评价策略。
评价是地理概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设计项目作业,要求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地理概念,解决复杂的地理任务。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演讲、辩论、小组讨论等方式,展示他们对地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以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城市的辐射功能》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提供不同城市的案例,要求学生分析这些城市的辐射功能特点,考查学生对辐射功能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对城市规划和发展的洞察力。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城市辐射功能相关课题进行独立研究,考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以此将评价重点从传统的记忆和重复转向对地理思维、解决问题能力、创造性思维和综合素质的评价。
三、结语
基于核心素养视角的高中地理概念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实践能力。通过构建地理概念体系、积极开展应用教学以及转变评价策略,可以更好地满足现代高中地理教育的需求,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复杂的地理问题和挑战。
注:本文系东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022年教学研究课题《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编号:YB20226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