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百年书院传承的地理课堂优化实践研究
作者: 黄颖我校建校以来,致力于发扬百年书院的教育精神,将“能以报国、仁以爱人”作为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可以获取知识成为“能”者,更能够提高思想品德,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积极贡献的“仁”者。随着“双减”政策和新课标的实施,如何将“能仁”精神与新时代的教学要求相结合已成为我校教育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因此,本文将深入探析基于百年书院传承的初中地理课堂优化策略。
一、优化课堂理念,培养综合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教学中的“唯成绩论”已经不再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应该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时,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对气候的学习产生兴趣。如:你们知道为什么在冬天北方地区的人们已经穿上羽绒服,而南方地区的人们却依然穿着短袖吗?这种气温差异是由什么引起的呢?学生通过查资料、讨论等方式先自主寻找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以外,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也很重要。例如,在教学完有关气候的内容后,教师可以给学生留下问题:你们还发现生活中哪些现象是由气候造成的呢?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将抽象的地理知识与具体的生活现象联系起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能够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二、优化课堂结构,创新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教师往往倾向于照本宣科,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基础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会磨灭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热情,打消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不拘泥于教材的结构和内容,通过多种方式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地理的奇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和地势》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中国的地形地貌特点,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进行对比分析。这样,一方面可以对已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另一方面可以锻炼空间思维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在保证学习连贯性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当下时事热点安排教学内容。这样,有助于加强教学与社会实际的联系,激发学生认识和了解不同国家的兴趣。
三、优化课堂内涵,培育思想品质
初中地理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对基础知识的传授。初中地理教材中所涵盖的丰富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探索世界的机会,通过学习这些文本知识,学生可以了解各国、各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并能够进一步认识到这些地理特征对人文发展的影响。除此以外,初中地理教材对我国的自然资源有很详细的介绍,这些内容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密切相关。教师可以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思想融入课堂教学中,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环保观念和行为习惯,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思想道德水平。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同时,可以结合实际案例,如水资源污染、浪费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案,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道德。通过以上教学实践策略的实施,不仅可以优化这一节的课堂内涵,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学生将能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提升社会责任感和公民道德水平。
四、总结
新课改背景下,“能仁”思想对于教育的发展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初中地理教学既应将百年书院所传承的“能仁”思想传承下去,又应结合时代特点,创造属于新时代的教学特色。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时俱进,转变传统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教师应该对课堂教学的结构进行优化,不被教材内容和框架所束缚,可以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来拓展课堂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教师还应注重教材文本内容所蕴含的思想内涵,注重思想教育,将学生培养成为思想健康、品德高尚的新时代人才。
注:本文系2023年度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百年书院传承的“能仁课堂”优化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