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师的成长之道探究

作者: 杜颖

“三新”是指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三新”理念的提出,对高中政治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应当立足于“三新”理念去探寻自身的成长之道。尽管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宏观课题,但具体到一位普通的教师身上,其所表现出来的关于专业成长的个性化理解,往往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笔者现对此话题谈谈粗浅认识。

一、“三新”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师的基本素养

面对“三新”理念,一个合格的高中政治教师,应当建立起关于新课程的基本理解。

对于新课程的理解,其主要抓手是新课标,尤其是新课标中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应当引起教师的高度关注。在解析新教材的时候,也应当将这些核心素养的内涵要素与具体的教材内容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形成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才能把握教材编写者的思路,从而让教材更好地成为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载体。高考无疑是当下高中教学最重要的现实目标,研究新高考不仅要研究高考试题,更要研究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要看命题者是如何将新课标理念与具体的试题结合起来的。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三新”背景下的高中政治教师,所需要的基本素养其实就是课标、教材、高考的解读能力与概括能力。只要将其有机地融合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那“三新”理念就能够充分体现在教学中,这种体现就是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轨迹。

二、促进政治教师专业成长的新途径

政治教师合理的自我认知、科学的职业规划,对于提升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强调在“三新”背景下关注自身的专业成长,归根结底是对学生和自己负责,是为了实现教学中的智慧共生。基于对课标、教材和高考的研究,能够保证日常教学既具有面向学生现实需要的高考基础,又具有面向学生可持续发展和核心素养发展需要的长远基础。

例如,统编版思想政治必修1教材中,包括四课内容,以及两个综合探究活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下高中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概念,但学生对其来龙去脉往往并不清楚,因此必修1教材的使用,重点就是帮助学生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由来,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促进意义。从教材分析的角度来看,可以采用的线索是:社会主义概念的提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改进与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炼与指向性。

这一线索与新课标的对应关系主要体现在:通过对社会主义演变的历史分析,可以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的认同;通过对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的概括,可以培养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同,并且从中体会到科学精神的存在;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下的中国各个领域的发展进行分析,可以强化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和精神。

进一步则是对高考的分析。当前高考强调素养立意。思想政治学科的高考则更多地通过提供相关材料,让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能够在核心素养的引导之下有效运用知识去答题。这是对核心素养的强化,是对相关知识的巩固。这里想特别强调的是,研究高考的时候要揣摩出题者意图,要结合试题分析等来梳理高考试题是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的,这样的关联研究可以更好地促进教师在高考的视野之下将课标与教材联系起来,从而让“三新”理念真正成为当下高中政治教师的成长基础。

三、用“三新”理念夯实政治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

“三新”理念之所以能够成为政治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同时满足了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需要。如果说传统的教学更多地重视高考这一实践的话,那“三新”理念则强调要认真研究新课标从而形成基本的学科理论基础,强调研究新教材以夯实对学科知识及其体系的理解基础,然后再将自己的理论研究成果用于日常教学,这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面向新高考的时候,教师的主要任务则是让学生用他们所积累的知识与生成的素养,去面对高考这一新情境。

总而言之,高中政治教学需要关注“三新”,而“三新”理念的落实则可以与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并行。实践表明,只有当“三新”理念能够紧密结合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时,其才能表现出可持续的生命力,而这也是当下高中政治教学以及政治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理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