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史研究的时空观念培养探究

作者: 季雁宾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指出,“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同时也强调“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通过这些阐述可以发现,时间与空间的交织在历史教学中的直接呈现就是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既是历史学科的本质属性,也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时空观念的培养需要建立在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基础之上,要让学生结合历史时间与空间叙述历史,并且在此过程当中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与历史现象之间的关联,同时对相关的史实做出符合规律的解释,进而在认识现实社会的时候,能够有意识地将研究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查。基于课程研究的视角来看教学载体,可以发现除了教材提供的课程资源之外,在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也存在着相应的课程资源,校史就是其中之一。相应的,基于校史研究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也就成为一个有意义的课题。下面笔者结合思考与实践,从校史研究奠定高中历史时空观念培养的基础、基于校史及其研究的时空观念培养教学案例、校史研究促进包括时空观念在内的核心素养发展等角度进行阐述。考虑到校史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因此笔者在阐述的时候,尽可能从宏观角度来进行。

一、校史研究奠定高中历史时空观念培养的基础

在高中阶段,如何更好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与学生心理距离较近,具有可信、可亲、可比特点的校史就成了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和宝贵财富。可以说任何一个学校都有独特的发展历史,当这些历史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时候,能够有效引领学生跨越时空,从而接受积极的教育。从这个角度来看,校史研究可以奠定高中历史时空观念培养的坚实基础。为了夯实这一基础,教师应当努力做到这样几个方面:

其一,基于时空观念培养的视角,积极挖掘校史资源。

一所学校发展的历史,是这所学校的人与事在一定时间与空间的积累,这其中必然伴随着具有显著教育意义的典型的人物或事件,将这些资源挖掘出来作为历史教育的一部分,有助于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其中有效的做法之一,就是借助于历史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介绍,然后通过时空之间的有机联系,将校史资源呈现在课堂之上,让学生去研究,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感觉到历史时空更加触手可及,从而让时空观念在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中生根发芽。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时,通过石器时代的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等,去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在学生掌握了这一知识点之后,教师就可以帮助学生去梳理逻辑,让学生到学校去寻找一些具有历史元素的事物,然后去探究学校发展的起源。这种基于逻辑的迁移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可以在课后通过观察或询问、调查等方式,去寻找与学校发展相关的事物。这样也就可以借助于身边的人或事来研究学校历史,而时空观念就可以在这样的过程中得以培养。

其二,以时空观念为抓手,寻找学生与校史之间的有机联系。

对于学校发展而言,其历史进程中的每一个人或每一件事情都有意义。因此,基于时空观念的培养需要来研究校史的时候,就要坚持以时空观念为抓手,确保学生与教师之间能够形成有机联系,这样前者才能够充分加工后者,而后者也才能成为前者形成时空观念的重要支撑。

当这些校史元素能够为学生所加工的时候,时空观念就可以显性的方式出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比如,很多学校都有学生通过刻苦学习考上理想大学的案例,作为校史中具有“非物质文化”的元素,当这些案例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可以让学生思考“这种努力又可以带给自己怎样的启发”等问题。通常情况下,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形成两种认识:一是在具体的时代背景之下应当怎样努力,二是前人的努力可以给当下的自己带来怎样的积极启发。这样的认识形成,自然就是时空观念得以培养的表征。

其三,让学生真正成为校史研究的重要参与者。

校史研究不只是学校的事情,尤其是想让校史研究发挥教育价值的时候,学生应当成为校史研究的重要参与者。从时空观念培养的角度来看,学生参与校史研究的落脚点,就是学生在感知人与事的过程中,形成关于时间与空间的认识,进而发现史事与时间及空间之间的联系,知道“鉴古知今”就是历史学习的本质所在,而“古今”反映的是时间,“鉴”与“知”则是历史留给后人的智慧。

二、基于校史及其研究的时空观念培养教学案例

在校史研究的过程中,如果从内容的角度来进行分类,可以发现校史研究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从时空观念培养的角度来看,如果想寻找更有深度的校史课程资源,就可以挖掘更具教育价值的红色校史等。这类资源往往具有更加显著的时空特征,更容易打动学生,所以也就更有时空观念培养的价值。有研究表明,抓好红色校史文化育人工作,就必须做到:明导向——在育情、育志、育行上下功夫;促转化——在强化、深化、优化上下功夫;强环体——在日常、经常、平常上下功夫;重质效——在落实、落细、落小上下功夫。

笔者在校史研究的过程中会发现,很多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存在红色元素。比如笔者曾经遇到这样一个情形:一个曾经在学校短暂工作过的普通职工,曾经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但是由于这个职工平时默默无闻,且没有跟别人讲述过自己的过去,因此除了极少数人之外,多数人并不知晓这件事。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知晓了这件事,然后在课堂上向学生做了介绍。很多学生都感觉意外,因为当下高中学生所了解到的抗美援朝历史,都来自书籍或者影视作品,当学生知道自己身边曾经有过这样一个英雄人物的时候,他们迫切想知道老英雄有过怎样的经历,想知道战争是不是真的那样残酷。因为种种原因,学生不可能与该职工直接接触,但这个时候再让学生去阅读与抗美援朝有关的史事,学生就会有不同的感觉。他们会感觉历史是那么远,却又是那么近。所有这些感觉叠加起来,实际上就是学生时空观念得以培养的重要助力。

在校史研究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还有一种更为普适的方法,那就是让学生从时间发展的维度,借助于编年史的手法进行。最直接的做法就是教师给学生提供学校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人与事,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确定主题,并基于主题去选择相关的人与事来编撰与主题相关的编年史。这种具有普适意义的校史研究方式,能够吸引更多学生的参与,自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当学生在自己的作业纸上基于选择的主题而罗列出学校发展历史上的人与事的时候,他们实际上也在对这些人与事进行着新的加工。在加工的过程中,学生最初可能是对人或事感兴趣,但主题引领下的规律或意义的挖掘,最终还是会让学生回归历史时空。最终发现,在一定的时间里,总会有具有时代特征的人出现,或有相应的事情发生。与此同时学生还会发现,有一些事情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人忘却,但也一定会有一些事情不因为历史的变迁而黯淡,这些事情当中所蕴含的意义,正可以为后来者提供更多的启发。当学生有了这些发现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学生自己亲手编撰的学校发展编年史,发挥了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作用。

三、校史研究促进包括时空观念在内的核心素养发展

在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引入校史研究,是对教材内容的重要突破。这种突破是有意义的。教材向学生提供的历史往往是宏观视角下的、具有世界或国家意义的历史。这种宏大叙事式的历史,可以让学生对历史发展的梗概与脉络形成清晰的认识,但一定程度上又让学生与历史之间产生了较大的距离。这种情形之下,借助于校史研究来辅助学生的历史学习,就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史”离自己并不遥远。

新课标强调历史教学要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时空观念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组成要素之一,意味着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要关注特定历史时间与历史空间下的人与事,要关注这些人与事的意义,这就是历史意义。历史意义是可以传承的,是能够由此及彼的。所以时空观念的培养,一定程度上就是让学生借助于历史思维,在新的历史时空里对新的人与事进行评价的素养培育。

有人认为,历史思维是历史认知领域中最根本的问题,是认识、反思和总结历史的思维方法,是人们总结历史规律、理性分析现实、探寻未来发展的思想武器。历史思维从本质上讲,就是从过去预见未来的思维。我们认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历史思维品质,是二者间的双向“奔赴”。在致力于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时候,校史研究所发挥的作用主要在于用学生更加触手可及的校史资源,让学生在具体的历史时空当中感受到身边的历史,并且在总结、发现历史意义的基础上,形成关于历史时间与历史空间的认识。这种认识既可以巩固对校史的认识,同时也可以反哺更多历史知识的学习,从而促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历史教师应当认真研究校史,让校史研究成为包括时空观念在内的整个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