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增强乡村儿童文化自信的意蕴、困境与对策

作者: 杜尚荣 张露露

摘 要:文化自信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培养和提升乡村儿童文化自信,有助于营造浓厚的乡土文化氛围,使乡村儿童认同乡土文化的内在价值,厚植乡土文化的人文情怀。然而,在现实乡村社会中存在着传统价值观念逐渐淡化、乡村民俗文化走向衰落以及乡村精神家园趋于解构等现象,导致乡村儿童普遍面临着价值认同危机、身份认同危机和自我认同危机。为进一步提升乡村儿童文化自信,需要强调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引领,重塑乡村儿童文化认知;重拾乡村民俗文化精髓,丰富乡村儿童文化感知;传承优良乡村精神精华,强化乡村儿童文化行知。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儿童;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5)02-0040-11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5.02.005

近年来,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纵深推进,文化自信与自觉问题日益受到学术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2024年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1乡村儿童作为备受重视的群体之一,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引领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接受乡村民俗文化熏陶,感知乡土文化氛围,从而增强文化自信自觉是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鉴于此,本文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阐释提升乡村儿童文化自信的发展意蕴,归纳乡村儿童文化自信的现实困厄,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儿童文化自信的优化对策。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增强乡村儿童文化自信的发展意蕴

梁漱溟先生曾说:中国文化的根在农村[2。文化是一个地域可持续发展的根基与土壤,中国文化承载着中华文明在历史洪流与变迁中沉淀下来的宝贵遗产。乡村儿童文化自信是指乡村儿童基于乡村的特殊地域而建立起来的文化经验,表现为对乡土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与积极认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升我国乡村儿童文化自信既是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要义,也是筑牢中国文化之根的必然要求。乡村儿童作为乡村发展中的重要主体之一,不断提升其对中国文化的自信自觉,有助于营造乡土文化氛围,使乡村儿童认同乡土文化价值以及厚植乡土文化情怀。

(一)乡村儿童文化自信有助于营造乡土文化氛围

树立乡村儿童文化自信,能够有效促进乡村儿童对我国乡土文化的深度理解与强烈认同。文化自信以文化认同和心理认同作为发展基础,是在文化的基础上所产生出来的概念,具有丰富的内容与复杂的系统。当认知主体开始自觉地、内在地认同某种文化时,文化自信会呈现出更好的发展状态[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儿童文化自信,是指在特定发展时期,乡村儿童群体基于历史传承、自然发展和社会价值观念的演化,对自身所属文化的传承规范、历史发展等内容所具有的肯定性状态和认同性理念。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乡村儿童从小依托乡土环境成长,在乡土这片大地上开启自己对乡土文化的认知,接受乡土文化的洗礼,养成对乡土文化环境的习惯性适应。在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提升乡村儿童文化自信,其实质是支持乡村儿童重塑乡土环境、认可乡土文化、构建乡土情感,由此形成一种文化体系。这种文化体系可以促进乡村儿童对乡土文化的认可,形成对乡土情感的依赖,建立起坚定的文化自信和高度的精神共振,进而确保自身所属的文化、道德、情感有所归属和依靠。

提升乡村儿童文化自信,能够有效地筑牢乡村儿童对我国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群体根基。中国乡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已深深印刻在人们心中,广大乡村已然成为乡土文化根源衍生与基因传承的重要场所。传递和发展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持续发展的时代风范与精神引领,是与其他文明加以区分的重要标志[4。乡土文化具有多种多样的内容形式,包含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家族族谱、传统技艺等。乡土文化无论是在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在乡村生活世界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乡村儿童肩负着民族振兴的使命与担当,让他们从小感知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了解乡土文化的历史起源,学习乡土文化的相关知识,掌握传承乡土文化的高超本领和精湛技艺,不断激活与焕发乡村儿童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自信自觉,有利于增强他们对我国乡土文化和乡土精神的价值认同,为我国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筑牢群体根基。

(二)乡村儿童文化自信有助于认同乡土文化价值

培养乡村儿童文化自信,能为我国乡土文化精神的传播和弘扬奠定基础。为更好地带动乡村向前发展,乡村振兴要以振兴乡村文化作为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尤其是要振奋人们的文化精神风貌,丰富人们的价值认同。文化自信不仅渗透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还渗透在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中,每一个方面的内容既连接着精神层面的熏陶,又赓续着文化层面的濡染。因此,只有依托自身成长的原生场域,接受农耕文化的陶冶与洗礼,享受乡土文化的熏陶与浸染,汲取乡土文化的精神养分,才能建立乡村儿童文化自信,进而培养其价值判断能力,让其精神状态与文化面貌有新的突破与变化。此外,乡村场域中存续的文化基因能深化乡村儿童的情感认同、乡土归属,契合乡村儿童的生长天性,塑造乡村儿童实践认知的生活形态[5。乡村人民良好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与行为规范是乡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既能帮助儿童增长文化知识,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乡村儿童自我认知。这在培养儿童文化自信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增强乡村儿童文化自信,为乡土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内化奠定基础。乡土文化主要以农耕文化为发展主线,开辟了属于自身的独有文化。在这种文化的浸润下,乡土知识的学习渐渐变成乡村生活中的重要活动之一。乡土知识孕育着乡村群体的生存智慧、生存方式与价值理念,其在个体生命成长过程中有着无法替代的教育价值。因此,乡土知识的教授有利于激发儿童重新思考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合理关系[6,在学习乡村文化过程中,使儿童拥有更好的本土化资源。此外,学习乡土知识不仅可以加深乡村群体对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重视程度,又能够突显人民群众与环境之间的良好关系,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融入乡村发展体系。因此,乡村振兴战略下培养乡村儿童文化自信,有利于引起乡村儿童对乡土文化原生性与独特性的关注;有利于培养乡村儿童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乡土理念;有利于促进乡村儿童对乡土知识文化价值的认可。

(三)乡村儿童文化自信有助于厚植乡土文化情怀

厚植乡村儿童的乡土自信,是展现乡土精神的重要方式。马克思主义理论将有情感、会思考、能创造作为人和动物最根本性的区分。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7。人类的精神需求一直是人生存的价值依归,更是人发展的强劲动力。儿童的乡村文化自信正是建立在这种精神之上。乡村文化与乡村儿童的生活环境紧密相连,因此,厚植乡村儿童乡村文化自信不仅可以增加其对乡土文化的认知,更是其展现乡土精神的重要方式。相应地,乡土精神通过鲜活的载体浸润于儿童的内在意识,以不同的存在方式影响着儿童的乡土文化自信。在乡村这片土地上,正是依托这些优秀的乡土文化,才能在现实环境中更好地引导乡村儿童认识乡土环境,传递乡土文化,欣赏乡土风情,展现乡土精神。

培养乡村儿童的文化情怀,是表达乡土情感的重要手段。“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乡村生活具有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8,被人们铭记于心,牢记于行。乡村文化深深扎根于乡村的日常生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与深厚的人文情怀。与城市的快节奏生活相比,乡村的“慢”节奏则蕴藏着更多的诗情与画意。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乡村生活总是以舒适悠然、祥和静谧、轻松自在的特点,更好地帮助乡村儿童抒发乡土情感。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树立乡村儿童的文化自信,就是要培养广大乡村儿童的文化情怀,让一代代在乡村亲身经历过、感受过、体验过的乡村儿童,能够真真切切地触碰到乡土文化的根与脉,随时随地描绘出乡土生活的美好画面,从内心深处滋生出属于自己的乡愁情感,从而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乡土的情感。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增强乡村儿童文化自信的现实困境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通过文化振兴,培植乡村儿童的文化自信。然而,现代化、城市化、网络化的快速发展在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让乡村儿童文化自信的培养面临着巨大挑战,存在着价值认同危机、身份认同危机与自我认同危机等现实困境。

(一)传统价值观念逐渐淡化,乡村儿童面临价值认同危机

1.城乡文化不断碰撞,乡村儿童出现价值危机

乡村儿童价值认同危机主要是指乡村儿童在乡村生活中的自我价值认同趋于解构甚至消失。乡村儿童在接触城市文化的过程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乡土文化与城市文化进行对比,在这两种不同文化不断碰撞交锋、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乡村儿童面临着价值认同危机。这种价值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集中体现在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四大方面的差异上:首先,乡村文化具有显著的阿波罗式特色,认定宇宙的安排必然是一个完善的秩序,人们不过是在接受它、维护它;城市文化具有浮士德式的特点,它充满着一定的创造和变化[9。其次,乡村是集血缘、地缘、礼俗为一体的社会,主要是由熟人来维系的社会;城市则是契约社会与法理社会的结合体,主要是由陌生人来维系的社会。再次,乡村强调抱团取暖和互助精神,人际关系紧密;城市则更加独立和分散。最后,乡村人具有幻想式的思维方式;城市人具有因果论的思维方式。乡村的价值取向与城市的价值取向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当生活在乡村中的儿童接触到城市文化时,便会产生强烈的文化反差感,并且随着城乡文化的不断碰撞,这种反差感逐渐增强,易导致乡村儿童出现价值认同危机。

2.乡村传统文化逐渐消解,乡村儿童产生文化危机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乡村社会正面临着传统文化逐步弱化的困境。在过去几千年的发展中,乡村一直是中华文明延续的基础,村落的发展在乡村儿童生活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它为乡村儿童的生活环境提供主要依托,对其成长成才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另一方面,它是乡村文化得以继承与发展的最重要载体之一。但是,随着城市“拥挤化”不断加剧,乡村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例如:人们对乡村传统村落的保护意识逐渐减弱,一些优秀的乡村传统风俗习惯逐渐消失,等等。传统依靠乡村发展而形成的道德观念、价值认可与历史传承都在消减,乡村传统文化也被市场化、浪潮化的经济结构所逐渐消解,乡村儿童由此面临文化危机。

3.城市“崇拜主义”日益侵蚀,乡村儿童遭遇认同危机

当乡村儿童开始利用现代化手段和新的技术媒介触碰到丰富的城市文化之时,容易被城市文化吸引,使乡村儿童弱化对乡土文化的学习。在乡村社会中,许多群体开始忽略传统的乡土价值理念,更有甚者逐渐遗忘了自己的乡村身份。随着现代化的加剧,乡村中的青年群体开始大量涌入城市,众多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驻扎于乡村大地。在城市“崇拜主义”文化的侵蚀下,乡村儿童开始对自己的乡村角色不再具有认同感,传统的村落就这样逐步地走向衰落甚至消失,传统的价值观念渐渐被乡村群体淡化,传统的生活方式慢慢被乡村群体遗忘。在这一过程中,乡村儿童的价值认同遭受严峻危机,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乡村儿童文化自信的培养。

(二)乡村民俗文化走向衰落,乡村儿童产生身份认同危机

1.乡村民俗文化被忽视,乡村儿童缺乏乡土记忆

钟敬文教授认为:民俗的形成对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具有规范和引导作用[10。民俗文化是关于民间大众生活风俗等文化的统称,包含人们集体创造出来供民众共享与传承的风俗习惯。在乡村中传承优良民俗文化,不仅可以促使乡村儿童形成文化认同感,而且也能根据儿童的生活习惯进行正确的身份认同指导。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人们应利用传统优秀乡风民俗文化维护乡村社会的发展秩序,完善其文化治理11。传统优秀民俗文化在时间的沉淀下越发凸显其时代价值,有利于凝聚民心、教化人民,使人民的行为规范与价值理念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城市学习的乡村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离乡村民俗文化越来越远。人们的农耕方式、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乡风民俗和思想观念也随之而变化,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乡村儿童不再具有乡村身份认同感,并开始缺乏乡土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