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师支持政策演进:历程、特点及启示
作者: 曲铁华 秦文雨摘 要:教育事业乃国之基石,农村教育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农村教师是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振兴农村教育的基础支撑。国家高度重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出台了数量众多的农村教师支持政策,成效显著。农村教师支持政策演进分为萌芽探索期、巩固调整期、深化发展期和创新完善期。这一过程呈现出四个显著特点:政策价值取向从社会本位转向人文本位,政策发展目标从巩固发展转向深化改革,政策制定结构自简单笼统转为规范严密,政策内容体系由单一封闭转向多元开放。这一演进过程对当今农村教育具有重要启示:加快推进立法进程,彰显政策法律效力;完善政策制定结构,构建科学系统体系;增强政策针对性,因地制宜优化内容体系;建立评估反馈机制,保障政策落地落实。
关键词:改革开放;农村教师;教育政策;教师支持政策
中图分类号:G40-01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5)02-0051-10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5.02.006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辛勤付出,农村教师支持政策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本研究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教师支持政策进行系统梳理,探究农村教师支持政策演进特点,以期对进一步完善农村教师支持政策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师支持政策演进历程
(一)萌芽探索期(1978—1984年)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地区面临教师数量不足、教师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为尽快恢复、提升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支持农村教师发展的政策,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1.观念转变,改造农村教师思想
农村教师作为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既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担,也是促进先进文化传播的主力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改进宣传工作》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各级学校的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1]1885。农村地区人口占比较大,农村学校是进行思想政治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建设文化中心,开展科技、文化活动[2]。这一政策的实施,丰富了农村教师精神文化活动,促进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2.初步规划,提升农村教师专业素质
农村的教育基础较为薄弱,农村教师专业素养整体上不足。因而,这一时期,我国开始探索建立新的农村教师进修机制,通过各种培训措施,帮助广大农村教师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进一步提升其学历层次。1978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的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和办好师范教育,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3]。1982年,教育部印发《小学教师进修中等师范教学计划》,规定中师函授与业余面授的学习年限[4]682。采用此种培训方式,既能够保障教学质量,又可以保障在职农村教师正常教学。
3.规范调整,保障农村教师工资待遇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经济实力欠佳,教育资金投入有限,加之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地方教育财政投入不足。为使广大农村教师成为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中明确提及:为鼓励教师到农村,特别是到老、少、山、边、穷地方任教,除荣誉鼓励外,要适当增加生活补贴[5]990。与此同时,要求各农村地区根据实际状况出台地方性政策,与国家出台的政策相配套,全方位保障农村教师工资待遇。
4.依时因势,恢复农村教师社会地位
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短板,提高农村教师社会地位刻不容缓。1980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必须形成尊师的良好社会风气,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建设一支稳定的、合格的教师队伍[6]。为进一步巩固农村教师社会地位,1983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强调:必须认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以极大的热情关心教师,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注意改善其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5]990。
(二)巩固调整期(1985—1999年)
1985年5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对教育领域取得的成就及经验教训进行了系统总结与反思。这是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政策之一[1]2285-2289。
1.高度重视,加强农村教师思想政治教育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农村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理应受到重视,加强农村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不言而喻。为进一步总结中等师范学校面向农村地区培养合格师资的办学经验,国家教委师范教育司于1987年5月组织召开了中等师范学校面向农村培养合格小学师资的座谈会,加强中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4]554。1990年印发的《中央宣传部、国家教委关于组织中等学校干部和教师学习社会主义理论的通知》要求:对中学干部、教师在社会主义问题上的一些认识和疑虑,细致地进行研究,有的放矢地、分层次地指导好学习[1]3059-3060。通过学习和教育,广大农村中学的干部、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得到提高,进一步坚定了社会主义信念。
2.全面部署,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素质关乎学生的学习质量,良好的专业素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985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要制定教师培训计划,促进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不断进修提高,使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更好地胜任教育教学工作[7]。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职务、聘任制度,通过考核、奖励、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8]3792。基础教育是提升人民素养的奠基工程,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较为薄弱,更需要增强其实力。
由于知识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农村教师专业化培训显得愈发重要,培训形式不仅限于面授课程,还包括函授、业余进修、广播电视等形式,以促进农村地区教师专业发展。同时,科技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偏远地区农村教师因此获得了优质培训资源,提高了专业素质。教育的功能之一是为社会服务,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各类教育统筹的综合改革,促进农村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农村教育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9]。
3.科学管理,改进农村教师工资管理模式
科学的工资管理模式有助于规范农村教师工资发放,农村教师作为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提升其经济地位有益于提升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为进一步推动农村教师工资管理模式改革,稳定资金来源,1995年出台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若干问题的实施意见》规定:农村公办教师的工资与民办教师工资的国家补助部分,由县级财政负责支付[8]3884。此规定有助于保障各级各类政府教育投入力度,为农村教师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4.多方考量,提高农村教师社会地位
1992年,多部门联合印发的《国家教委、国家计委、人事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改善和加强民办教师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提出:“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民办教师和公办教师要真正做到‘四个一样’:政治上一样待遇、工作上一样要求、组织上一样管理、生活上一样关心。在入党、评选先进、晋升职务、加入工会组织等方面,对民办教师和公办教师要一视同仁。”[10]这一文件的贯彻落实,提升了农村教师社会地位,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了尊重农村教师的良好氛围。
(三)深化发展期(2000—2014年)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增强,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农村教育依旧较为薄弱。发展农村教育任重而道远,不能一蹴而就。
1.理念先导,深化农村教师思想政治教育
深化农村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国家层面政策的支持。《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各级政府要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生活上关心教师,努力改善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解决实际困难,维护教师合法权益[1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教育,相关部门出台多项举措关心农村教师的思想、工作、生活等各方面,激励农村教师热爱教育,为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而努力。
2.本土生发,完善农村教师专业素质培养模式
为推动城乡师资均衡发展,相关部门联合发布了“特岗教师”“硕师计划”“师范生免费教育”“强师计划”等政策,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提升农村教师综合素质。政策的颁布实施,革新了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并激励了更多优秀人才参与。地方政府高度重视这些政策的落实,如广西壮族自治区为提高农村教师专业化水平,在政策实施中强调为城乡教师搭建平台,鼓励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交流经验。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提出:构建农村教师终身教育体系,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开展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的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12]15。前一时期重点关注补充语数英等传统科目农村教师,艺术、体育等科目的农村教师未得到足够的重视。2012年出台的《教育部 中央编办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强音体美、科学、综合实践等农村紧缺薄弱学科课程教师和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训[13]。
3.建章立制,优化农村教师经济补偿政策
教育经费投入应向农村地区学校倾斜。《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完善管理体制,保障经费投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14]。各级地方政府按照国家规定,扩充教育投入资金来源渠道。例如:湖南省泸溪县为解决城乡师资差距较大的问题,推行农村教师经济待遇倾斜政策,优先保障全额发放农村教师绩效工资;四川省提倡建立健全农村教师工资保障机制,贯彻落实政策法规中对偏远贫困农村地区教师提供津贴、补助的规定;福建省各市纷纷创新农村教师经济补偿方式,涵盖了专业、住房、津贴等方面。
4.全面推进,提高农村教师社会地位
2003年印发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指出: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定期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农村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予以表彰奖励,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关心支持农村教育的良好氛围[12]15。各地方政府主动采取相应措施,提升农村教师社会地位,致力于建设一支留得住、高质量、高素质的新型农村教师队伍。例如:河北省总结、推广农村原民办代课教师发放教龄补助经验,有效保障了其社会地位;黑龙江省提出将城镇教师中有农村学校任教经历的教师作为奖励对象,并且对农村优秀教师、班主任进行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