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层文艺活动的参与机制与文化认同作用
作者: 袁梦佳
文章主要探讨基层文艺活动的内涵、演变过程及参与者的多样性。在参与动力上,涉及经济激励机制、文化驱动机制、社会认同机制,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群众的积极参与。基层文艺活动在文化认同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增强地方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多样性、加强文化传承与发展。这为基层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基层文艺活动概述
基层文艺活动的定义。所谓基层文艺活动,是指在社区、乡村、街区等局部区域,广大人民群众主动发起或在有关机构的协助下举行的,以文艺演出、艺术创作、作品展览为核心的文化盛会。其包含了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书法等多种艺术形式,具备浓厚的群众色彩、非专业性质以及广泛的普及性。这类活动致力于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推动社区和谐共处、传承地方传统文化,促进了基层文化建设。同时,它也是群众表达情感、展现才华、促进沟通的舞台,体现了群众的生活状态和审美趋向。
基层文艺活动的参与主体。在基层文艺活动中,参与者涵盖了各式各样的人群。群众构成了活动的核心力量,跨越了年龄、性别和行业的界限,他们出于对文艺的浓烈兴趣和喜爱,纷纷参与到各种文艺表演之中。比如,社区广场上那些轻盈舞动的广场舞爱好者,以及乡村舞台上纵情歌唱的爱好者,都体现了群众对文艺的满腔热忱。同时,民间艺术家们也是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以卓越的手艺,如剪刻、针绣、木工艺等传统技艺,丰富了基层文艺的内涵,扮演着传承地方文化的关键角色。而青少年这一群体,亦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基层文艺的生力军。他们通过参与学校文艺社团和社区文化活动,为基层文艺活动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和创新的思想,促使基层文艺活动紧跟时代步伐,满足现代文化趋势和社会需求的变化。
基层文艺活动的参与机制
第一,经济激励机制。在基层文艺活动的参与体系中,经济激励机制扮演着促进群众投身文艺活动的关键角色。这种激励不仅局限于直接的财政资助,也涵盖了通过物质奖赏、资助、报酬等多种形式,点燃群众的参与热情。借助奖励机制,尤其是对于那些艺术表现突出的团体或个体,可以显著提升活动的参与度和魅力。比如,有的地方在举办文艺活动时,会设立一定的奖金或实物奖品,以此激发群众的创作和表演热情。同时,地方政府和文化管理机构也会对那些艺术水平高、社会影响大的活动给予财政援助,或通过竞赛、评审等途径,促进群众创作出优质作品。这种经济激励机制不仅能提升活动的参与程度,还能为大众提供展示才华和创作的平台,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文化归属感。经济激励机制还有助于激发文化产业的创新活力。比如,伴随文化产业的成长,不少地方借助文艺活动吸引游客,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的双赢。通过经济激励机制,群众不仅投身文艺活动,还能在经济上获得回报,从而提高了参与的积极性。
第二,文化驱动机制。文化驱动机制依托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影响力,唤醒群众参与文艺创作的内在热情。文艺活动的举办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消遣,其深层意义还在于继承和弘扬地方的文化遗产。文化驱动机制通过唤起群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归属以及骄傲之情,促使他们主动投身文艺创作。在推动基层文艺活动中,地方政府及文化机构通常会深入挖掘并推广本地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让群众在参与过程中领略文化的独特韵味。比如,部分地区通过举办传统节日庆典、民间手工艺展览、地方戏剧表演等活动,既满足了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又助力他们重新发现并珍视本地的文化财富。群众在这些文化活动中不仅能感受到艺术的独特魅力,还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身份。文化驱动机制的核心在于通过文艺的形式提升群众的文化自信,将文化打造成为群众的精神寄托。群众在参与这些活动时,不仅能享受到乐趣,还能在文化交流和互动中,加深对本地文化的情感联结,强化社区归属感。持续的文化激励将促使基层文艺活动成为推动社会和谐与文化传承的关键动力。
第三,社会认同机制。社会凝聚力的增强,依赖社会认同机制,即促进个体在集体中提升地位及声望的机制。该机制通过激发个体参与文艺创作的热情,使其在社群互动中寻求归属感。参与文艺创作,既是个人艺术才华的展现,也是与社会群体建立联系的途径。在文艺展示中,群众可获得同侪的认同、敬意与支持,这种认同感成为推动其参与文艺活动的强大推动力。基层文艺活动通过其组织架构及评审流程,落实这一社会认同机制。众多文艺创作活动通过设立评奖及奖励环节,为参与者提供了获得荣誉及社会肯定的机会。比如,地方政府和社区定期举办各类文艺竞赛和演出,优胜者不仅能得到物质奖励和证书,还能在社区内赢得较高的声望。这种社会认同机制不仅提高了群众的文化参与度,更成为社会交流的平台。参与者一旦获得社会认同,常常会转变为社区文化引导者或典范,引领更多人投身文艺活动。这种“引领效应”助力基层文艺活动的发展,并增强了群众的团结和归属感。社会认同机制为文艺活动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固的基石,也增强了其社会效能。
基层文艺活动中的文化认同作用
第一,增强地方文化认同。基层文艺活动在提升区域文化归属感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所谓地域文化,涵盖一个区域特有的历史渊源、民间习俗、地方艺术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独特的文化遗产通过文化艺术形式得以继承和推广。在这些文艺活动中,地方戏剧、民间歌曲、传统节日庆典等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项目,其不仅是传递文化的媒介,更是连接群众与地方文化的情感桥梁。通过参与文艺活动,当地的传统艺术和文化传统可以在社区和家庭中延续,帮助年轻一代深入理解家乡的历史背景、文化特色和价值观,从而增强他们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感。同时,强化地方文化认同有助于推动当地经济与社会的繁荣发展。许多地方通过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吸引游客,进而促进文化旅游业的兴盛。比如,地方特色舞蹈表演、民间艺术品展览等,不仅展现了当地独有的文化风情,也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在这一系列活动中,群众的文化自信心得到增强,愿意给予本地经济、社会及文化事业更多关注与支持。更重要的是,地方文化认同感的提升不仅仅局限于文化层面,在增强社区凝聚力和群众的团结协作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参与地方文艺活动,群众不仅能够亲身体验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还能加深与家乡的情感联系,进一步铸牢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
第二,促进民族团结与文化多样性。基层文艺活动在促进民族和睦与文化交融中扮演了纽带角色,特别是在民族众多的区域。我国56个民族的文化各具特色,在历史悠久的文化交流中,共同塑造了多元并存的文化风貌。基层文艺活动作为文化传播的舞台,不仅让各民族有机会展示本民族文化,还加深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借助群体性的艺术展现,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得以显现,逐渐化解了民族间的误会与隔阂。比如,少数民族的舞蹈、乐曲、传统服装等文化符号在艺术活动中得以充分演绎,让其他民族的群众有机会接触并欣赏这些文化,从而增强民族间的友谊和相互认同。在多民族地区的社区艺术活动中,民族和睦的理念得到了彰显,群众共同参与其中,表达对文化多元性和共存的敬意与肯定。文化多元性不仅在于呈现各民族的文化特色,还在于推动不同民族文化元素的交融。将现代时尚元素与民族传统音乐结合,既能让传统艺术焕发新活力,又能吸引年轻一代的注意力,提升他们的文化归属感。这种多元、包容的文化特质,进一步推进了民族团结的进程,推动了文化创新与继承。
第三,加强文化传承和发展。基层文艺活动扮演着推进文化继承与演化的关键角色。这种继承不仅仅是对古典艺术样式的持续,更是对文化核心与价值观念的传递。在这些基层文艺活动中,各地的传统文化形态,如民间歌曲、民族舞蹈、地方戏曲等,都通过丰富多样的方式得到了保存和传播。这些活动作为传承文化传统的重要媒介,通过演出和创作手段,让古典艺术在当下焕发新生,同时也为年轻一代提供了学习和承接的平台。基层文艺活动还为文化的更新与进步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许多基层文艺活动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和创新。比如,将传统戏曲和舞蹈与现代因素相结合,不仅使古典艺术得以存续,还提升了其表现力和魅力。这种创新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复兴,还为当地文化产业的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文化活动还能汇聚各种文化精华,促进文化的交融与创新,进而使文化在传承的道路上不断壮大。基层文艺活动既是文化传承的桥梁,也是文化创新的摇篮。在这些活动中,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世界的文化因子相互融合,推动了文化的多样化与深层发展。通过文化活动,文化不仅得到了守护与传递,还在新的社会语境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为社会各界带来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享受和精神滋养。
文章深入解读了基层文艺活动的参与动因。参与的推动力来自多方面,包括经济激励机制、文化驱动机制、社会认同机制,它们都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在文化认同感的构建上,基层文艺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增强地方文化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与文化多样性,加强文化传承和发展。这不仅使基层群众的精神世界得到了丰富,而且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营造文化繁荣、和睦共生的社会氛围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作者单位:常熟市文化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