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徽州张巡、许远信仰述略
作者: 李唐致远
民间信仰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如果我们回首历史,考察中国古代民众的信仰观念,就会发现中国的底层民众是如何通过超人间力量的形式来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的。张巡和许远二人领导的“睢阳保卫战”发生在唐代中后期的睢阳(今河南商丘),张巡、许远信仰却在千里之遥的徽州建立,其中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张巡和许远对于徽州及徽州民间具有怎样的意义?文章在阐述张巡、许远事迹的基础上,试对此进行探讨。
张巡、许远与“睢阳保卫战”
张巡(708—757年),祖籍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曾担任清河、真源(今周口市鹿邑县)县令,不攀附权贵,治绩突出,以“治县有方,民皆称颂”闻名。据《新唐书》记载,安史之乱爆发时,张巡正在真源县令任上,面对叛军攻击,他表现出不与叛军同流合污的气节。不久后,叛军接近睢阳(今河南商丘市),谯郡(今安徽亳州)太守杨万石毫无骨气地投降叛军并胁迫张巡担任长史与叛军对接。张巡假意应允,暗中聚集义兵,准备讨贼大业。他率众在宁陵、雍丘屡破敌军,扼守两月余,因城墙单薄,率众至睢阳,与太守许远会合,共同抗敌。至德二年(757年),叛将尹子奇率兵10万围攻睢阳,许远认为自己才干不足,将军政大权托付给张巡。许远,唐宰相许敬宗之玄孙,进士出身,“宽厚长者,明吏治”,天宝十四年(755年),被任命为睢阳太守。在“睢阳保卫战”中,许远与张巡协力共同拒敌守城。至德二年(757年)十月,粮尽城破,张巡与许远等诸将被安史叛军俘获,以身殉国。
天宝十四年(755年)冬,“安史之乱”爆发。数月后,安禄山攻陷东都洛阳,并于洛阳称帝,建国号为“大燕”。此后,叛军将以范阳为中心的河北地区作为大本营,派遣重兵进行防守,确保其根基的稳定;之后,派出精锐军队在长安与洛阳之间牵制唐军主力,对唐中央政府施加压力,保持正面的优势;同时,派出一支奇兵南下进攻江淮地区,借此切断唐中央政府与南方的联系,断绝其重要的赋税来源,并掠夺当地财富以补充军队作战供给。在这样的战略版图下,至德二年(757年),安禄山命令他的儿子安庆绪率领部将尹子奇联合少数民族的精锐兵力,共十几万人,浩浩荡荡地向睢阳进发。唐朝乃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孤城防御战——“睢阳之战”就此拉开序幕。
面对来势汹汹的叛军,睢阳太守许远自知无力独自抵抗叛军的大举进攻,派使者向张巡求救。彼时张巡驻守宁陵(今商丘市宁陵县),他深知睢阳的重要性,任命廉坦为城使留守宁陵,自己带3000人前往睢阳与许远合兵,共计6000余人。尹子奇多次攻城,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张巡“督励将士,日中二十战,气不衰”,与叛军“昼夜苦战”,曾创下一天内击退叛军20次进攻的傲人战绩。经过半个月的战斗,张巡率领将士先后歼灭叛军20000余人,生擒60多名叛军将领,叛军被迫连夜逃遁。随后,张巡在城内严查,揪出并斩杀奸细,提高了将士们的士气。不久后,叛军再次派兵进攻睢阳,张巡采取心理战术,顺利挫败了叛军多次进攻,打击了叛军的嚣张气焰。
好景不长,连番的失利使叛军大为恼火,再次增兵数万人进攻睢阳,睢阳城防的形势更加严峻,城内也因长期战斗而出现缺衣少粮的局面,城内将士和百姓每人每天只能分到一勺粮食。将士们日渐消瘦,但在张巡的榜样示范下,城内军民尚能保持士气稳定。精神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城内将士在饥饿与病痛的折磨下迅速减员,最后只剩数千残兵,再无力击退叛军。无奈之下,张巡派部下南霁云突围前往外地请求援兵,最终从他处借到3000人。不幸的是,这支援军在入城时死伤过半,叛军知晓守军缺乏外援后加紧了围困,城内形势愈发艰难。
城内粮草即将断绝之际,曾有将士提议放弃城池逃生。张巡认为睢阳是唐朝在豫东的门户,是中原地区的咽喉,拱卫江淮地区的屏障,如果叛军得到了这座城池,就会使江南地区陷于战火之中,中央政府也会失去东南的粮食供给。从大局出发,他拒绝了手下的提议,坚持固守睢阳,苦苦等待中央政府的援军。最终睢阳城中粮草彻底断绝,叛军攻破西南城门,俘获张巡等人。叛军将领尹子奇多次劝降张巡,但换来的只是张巡的连声痛骂。最终,张巡、许远等36人以身殉国。
徽州张巡、许远信仰建立过程
张巡、许远杀身成仁。张巡、许远的忠义行为挫败了叛军的阴谋,极大地鼓舞了唐朝军队的反击信念,故“天子下诏,赠巡扬州大都督,远荆州大都督”“巡子亚夫拜金吾大将军,远子玖婺州司马。皆立庙睢阳,岁时致祭”。如今,河南商丘的商丘古城内建有张巡祠,人们祭祀供奉不绝。无论是统治者还是底层民众都对张巡的忠义敬佩有加。李翰中称赞他:“语巡之忠,则可以敦世教;议巡之功,则可以系中兴。”韩愈认为他在面对绝境时仍能坚守气节,“所欲忠者,国与主耳”。文天祥也曾于宋元交替之际,前往潮阳,凭吊张巡、许远之庙,并在《沁园春》一词中表达了对二人忠肝义胆,许身报国的向往、钦佩之情。明代江和更是将张巡与颜真卿类比,赞赏二人的忠贞刚烈。
除了文人的赞赏外,张巡还受到各朝各代统治者的追封与褒扬,北宋徽宗赐额“昭烈”;南宋高宗追封其为“忠靖威显灵佑英济王”,理宗封赐“东平威烈昭济显庆灵佑王”;元顺帝加封“护国忠靖威显景祐真君”;明太祖赐名“忠烈灵祠”;清代不断对其加封,至光绪时其封号演变为“显佑安澜宁漕助顺效灵助顺彰威灵佑护国翊运之神”。
张巡在历代的封号变化是有其原因的,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需要弘扬张巡所体现的忠义观,尤其在南宋偏安江南一隅,苟延残喘之际,更需要这样忠义的形象来稳定民心以及争取支持。张巡信仰的建立开始于唐代睢阳立庙祭祀,南宋建立后张巡信仰逐渐形成。北宋靖康之变导致徽钦二帝被俘至北方,康王赵构在应天府(应天府即唐张巡坚守之睢阳)称帝后,继续南逃,途中留下了不少传闻。南宋建立后,人们根据这些传闻编撰了相应的神话故事,并与张巡信仰相结合,虚构了“张抃”这个人物。张抃在正史中没有记载,最初兴起于北宋末年的沅州,到了南宋时期,逐渐成为民间信仰之一。相关文献记载不能充分证实张抃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丁希勤在《古代徽州和皖南民间信仰研究》中认为张抃的事迹与张巡的事迹相似,故张巡可能是张抃的原型,张抃信仰的建立也就是张巡信仰的成形。
徽州张巡、许远信仰的体现
从张巡在历代的封号变化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封号的内涵不仅仅局限于“忠义”。例如,从“安澜”“宁漕”这两个词语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封号与徽州地区发达的水运交通密切相关。在徽州,当地百姓因地制宜,将张巡的形象进行扩充,转变为保护地方安宁与发展的神灵。徽州地处江淮地区,受历史和周边的影响,对张巡信仰抱有亲近信赖之感。在徽州,对于张巡的信仰经历了传承和转变、共同发展的漫长历程。徽州历来不流行佛道等宗教信仰,反而以更具乡土气息的“香火之庙”为主流。张巡作为地方的父母官,与高高在上的神佛相比,与平民百姓更加亲近,他的祠庙即为此类“香火之庙”。同时,徽州商人较多,受到地方文化传统的影响,张巡的形象逐渐脱离其原本忠义的神格而演变为保障商业公正与发展的新型神灵。徽商有着强烈的乡土情怀,即便远在外地,也不忘祭祀乡土神灵。例如,吴江盛泽徽宁会馆,就供奉着张巡的神龛。这显然是徽商外出经商时求发财、盼平安的精神需求的深刻体现。
此外,张巡、许远信仰还体现在岩寺“上九庙会”上。岩寺上九庙会是徽州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庙会之一,已成功申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九庙会是徽州人民传承和弘扬张巡、许远的忠烈精神的载体,也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徽州人民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
徽州张巡、许远信仰兴盛的影响
据前人研究总结,张巡、许远信仰在徽州地区得以建立的原因有三个:第一,表彰张巡在安史之乱中对叛军的阻击。他成功阻止叛军南下杀戮破坏,保护了江淮及南方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这种忠义之举对当地人来说是一种救命之恩,故以徽州人士为代表的南方百姓通过修庙祭祀的方式来表达对他的感激之情。第二,得益于朝廷赞赏和官方扶持。张巡在睢阳保卫战中用血肉之躯向天下人证明了他对唐王朝的忠诚与勇敢。唐肃宗了解了张巡的事迹后,立即下诏在睢阳立庙祭祀,褒奖他的忠义之举,使其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到了宋代,张巡庙的祭祀事宜仍由官方负责,极具权威性。宋神宗时,民间出现私自买卖张巡、许远祠庙以获取利益的不法行为,被大臣张方平检举揭发,获得神宗的赞许和支持,这体现出朝廷对张巡信仰的重视和保护。第三,环境影响及地域特征。张巡信仰在南方地区得到广泛支持与传播,还与江南地区的社会风俗密切相关。明代嘉靖年间,徽州知府曾下令扫除当地淫祠,张巡祠则因受到政府支持而得以保留,这种“政府背书”使地方精英能够借助修缮祠庙的机会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声望。徽州作为徽商的起源地,拥有丰厚的商业和文化积淀,这使张巡这位报国死节的忠义之神逐渐向保障地方商业、正义的地方保护神转化。
根据上文所述,徽州的张巡、许远信仰具有以下特点:第一,适应性。张巡、许远信仰能适应徽州地区不同活动、不同心理的需要,其被改造为地方保护神,正是这一特性的体现。第二,多元性。不仅以庙、祠的形式接受纪念和祭拜,还发展出以庙会为主的活动。第三,稳定性。从唐至今,张巡、许远信仰持续了一千多年,并未衰败,且与时俱进。
张巡、许远信仰对徽州地区的影响。第一,对人们心理具有慰藉作用,为人们的各项活动提供了心理保障和精神安慰或精神依赖。以徽商为例,徽州地区地处皖南山区,自然条件的限制性明显,农业种植条件不佳,多数人只能选择外出经商。徽商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张巡、许远成为保佑徽商经商成功或保护旅途中人身安全的守护神。第二,丰富了人们的娱乐活动。明人程敏政曾对祭祀娱乐活动如此描述,“每以岁三月二十八日,群集祠下,割牲沥酒,张乐荐献以娱神”,每年的三月二十八日,人们群集祠下娱神,为了“受福有必然”,其热闹程度可想而知,这种娱乐活动有助于人们放松身心。
张巡、许远以身殉国,是忠义的体现。由于睢阳、徽州两地的风俗习惯、时空条件与地理环境存在差异,因此中原地区的神灵与徽州民间信仰融合后,呈现出不同的变化。但是张巡、许远的忠义精神未发生本质变化,其忠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
(作者单位:安庆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