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革命历史类博物馆(纪念馆)陈列展览数字化建设
作者: 张蕾
在信息化时代,各类信息技术及数字化技术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中,重点强化数字化建设,引进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如虚拟现实技术、三维扫描技术等,能够丰富展览模式,创新历史文物讲述方式,增强参观者与文物之间的互动性,让其深刻理解历史内容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因此,加强陈列展览的数字化建设意义重大,能够为文物保存、创新观展模式提供更多可能。
陈列展览的特点
革命历史类博物馆(纪念馆)所展示的历史文物具有深刻的文化价值,承载了民族记忆。因此,革命历史类博物馆(纪念馆)具有如下陈列展览特点:第一,纪念性。革命历史类博物馆(纪念馆)的陈列展览通常围绕一个特定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展开,具有鲜明的专题性。与其他类型的博物馆不同,革命历史类博物馆(纪念馆)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以及政治色彩,能够彰显红色文化特点,展览内容更为集中、纯粹,有助于观众深入了解、感受革命历史。同时,革命历史类博物馆(纪念馆)馆藏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表达了人们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缅怀与敬仰。基于这种纪念性,革命历史类博物馆(纪念馆)在陈列展览上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与传递,让观众在参观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革命精神的伟大。第二,教育性。革命历史类博物馆(纪念馆)的陈列展览不仅是为了展示历史,还通过历史教育观众,启发他们思考与感悟。展览内容通常包括革命领袖、英烈的生平事迹、革命精神、革命思想等,旨在让观众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及崇高精神,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以及民族自豪感。除此之外,展览可通过互动体验、多媒体展示等方式,让观众在参观过程中能够积极参与、深入思考,进一步加深对革命历史的理解与认识。
陈列展览中存在的问题
物理空间限制。革命历史类博物馆(纪念馆)所在位置大多为革命旧址,还有部分展厅依托旧址建筑周边进行布置。针对旧址建筑举办展览时,由于建筑本身为革命文物,因此不可随意破坏及重建,仅能在既有的结构、布局及空间环境下进行展览,其存在一定的限制性,可选择的展示方式少,展示内容也不够丰富,还可能因物理空间不足,致使展览无法保证完整性。与此同时,物理空间的限制,还会增加展览更新的难度,涉及新的布展工作时,要对物理空间进行规划设计,无形中增加了更新展览的成本。革命历史类博物馆(纪念馆)通常收藏了大量的历史文物、资料,需要足够的空间进行展示,因建筑空间的限制而往往难以将所有展品都展示出来,导致部分展品被搁置或无法得到有效利用。此外,展厅面积有限,无法同时容纳较多的信息展板,展览角度也相对局限,难以为观众提供足够的观看距离及观看角度,展览的观赏性受到影响。
文物展示及保护问题。革命历史类博物馆(纪念馆)展出的文物展品,关联着对应的历史时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及历史价值。一方面,革命历史文物需通过展览体现并反映历史事实,将历史信息准确地传达给观众;另一方面,革命历史文物应基于文物展示,发挥教育作用,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增强观众的民族自豪感。传统的展览模式通常在文物展柜中展出文物,一般还会设置对应的图文版面,但是此模式过于单调,在观众较多时,部分观众难以近距离阅读及理解图文,对文物的理解相对局限。革命历史类博物馆(纪念馆)收藏的各类档案资料、历史文物众多,在文物保存中,其极易受到温湿度及光照的影响,若缺少对环境因素的把控,则可能增加文物的脆弱性,引起文物的物理损坏及变质问题。例如,革命历史类文物,如纸质文献、纺织品、金属器等,对环境的温湿度要求更为严格,若博物馆(纪念馆)的温湿度控制设备不完善或运行不稳定,可能引起文物褪色、腐蚀等问题。另外,采取传统陈列展览方式,不利于延长脆弱展品的保护时限;观众与展品也应保持规定距离,若出现接触、人为操作等不良情况,则可能导致展品受损。
参观体验方式单一。传统的布展方式通常需在有限的物理空间内,对文物进行布置及展示,这不仅导致内部行动路线的限制性较大,还可能导致观展视角过于单一,观众难以从多个角度对展品进行欣赏,致使文物展品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性不强,削弱了教育作用。观众对展品进行了解时,通常需通过多元化的信息,加深对文物的理解与解读。而传统的解说服务方式,无法满足各类观众的需求,在信息传递受限的情况下,观众无法全面了解文物的历史背景与文化价值。现阶段,博物馆(纪念馆)的陈列展览仍以传统的图像或文字展示方式为主,缺少对现代先进技术的融入及应用,因互动性不强而难以形成对不同年龄段、文化背景观众的吸引力。例如,部分年轻人在参观博物馆(纪念馆)时,期望通过现代互动技术、数字化技术获取文物信息,若不加以创新,则无法满足观众需求。
陈列展览的数字化建设措施
创建、管理数字内容。革命历史类博物馆(纪念馆)在陈列展览数字化建设中,需根据文物展品情况,创建对应的数字化内容,将档案中的重要信息提取出来,促进信息的转换及利用,推动陈列展览的数字化发展。例如,运用现代数字化技术,对文物进行高清扫描,通过3D建模,进一步完成对历史文献的处理,确保馆藏的各类展品都能够通过数字化技术加以记录,并提高馆藏藏品的管理效率,创新信息传递模式,促使文物能够以数字化方式呈现给观众。与此同时,在数字内容管理阶段,需结合现代化技术,建立高效运行的数据存储及备份系统,保证文物数据的安全性。例如,制定定期的数据维护方案,优化数据更新计划,促使数据始终处于安全状态下运行,并增设访问权限,避免数据丢失、泄露等风险。因此,革命历史类博物馆(纪念馆)可根据陈列展览的特点及文物情况,建立数字资产管理系统,对馆内的数字资源进行分类、存储,优化检索功能,提高数据信息的利用效率,提高信息安全,便于工作人员对数字资产进行高效管理。目前革命历史类博物馆(纪念馆)可基于数字管理,开展灵活多样的陈列展览活动,促使相应文物信息能够进行数字化展示;还可运用互动技术,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为观众创设沉浸式的参观体验,如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根据文物的历史背景及信息,创设更贴近当时背景的历史现场,增强观众的体验感。除此之外,革命历史类博物馆(纪念馆)可通过数字化展览平台收集观众的反馈意见及互动数据,并对观众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了解观众的参观习惯与需求,为后续的展览策划以及内容制作提供参考依据;根据观众的反馈不断优化数字化展览的体验,使陈列展览更符合观众需求,提高服务质量。
优化设计互动体验。随着数字化技术应用范围的逐步扩大,博物馆(纪念馆)展示空间也开始探索应用数字化信息技术,优化、强化互动体验设计,为观众营造多元化的互动体验,促使革命历史类博物馆(纪念馆)更具吸引力。首先,在陈列展览的交互体验设计中,可深入分析及挖掘不同观众的需求及兴趣点,提高设计的多元性,确保满足各类观众的需求,提高陈列展览效果。例如,年轻群体对数字化展览的接受度高,更易被具有现代感的展览方式所吸引;历史爱好人群倾向于对历史资料的深入了解,需保证文物的学术性。因此,革命历史类博物馆(纪念馆)可结合观众的需求,设计更为多元化的互动展览,如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更为真实的历史场景,让观众仿佛置身其中,增强体验感。其次,在陈列展览的互动体验设计中,可根据需求将多种数字技术有机结合,打造更为真实的参观体验,让观众在虚拟环境中体验文物对应的历史背景。例如,运用虚拟现实头盔与手套,增强观众与历史人物的互动性,让其在历史事件中担任角色,或与历史人物进行对话,加深对文物历史的了解;运用增强现实技术,针对文物,在其周边呈现动态信息或三维图像,使展览信息更为全面地展现出来,增强展览的视觉冲击力,通过直观、便捷的交互方式,引导观众在参观环节积极主动地获取文物信息;在展览区域设置互动触摸屏,观众可通过触摸屏幕了解展品信息、观看视频资料等,深入掌握文物背后的历史信息。最后,在陈列展览中运用数字化技术进行互动体验的优化设计时,还需考虑革命历史类博物馆(纪念馆)的特殊性,促使参与性与教育性融合。例如,通过设计在历史信息中寻求平衡点,如互动模拟阶段,需预先设置难度不一的历史问题,或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引导观众完成任务,同时激发观众的兴趣与参与度,让其体验革命历史,学习革命精神。
加大数字化建设力度。革命历史类博物馆(纪念馆)在陈列展览数字化建设中,需在保证与时俱进的基础上,动态收集及分析展览的相关数据,通过对数据的综合分析,明确展览内容的吸引度、受欢迎程度以及参观者的互动频率;引入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对系统的性能进行评估及优化,保证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尤其要明确现存或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通过优化,保证用户界面的便捷性,重点强化网络安全防护,保障数字资产的安全与隐私。例如,结合现代审美及观众需求,创新展示形式,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3D打印等,通过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历史。另外,应鼓励工作人员提出创新性的想法与建议,推动数字化建设的不断发展。通过实践探索新的数字化建设模式及方法,为革命历史类博物馆(纪念馆)的长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革命历史类博物馆(纪念馆)的数字化转型是必然趋势,其不仅能够突破传统展览模式的局限性,更便于实现对文物的全方位展示,增强互动体验,充分发挥博物馆(纪念馆)的教育作用。因此,应明确陈列展览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引进先进技术,提高陈列展览的数字化水平,促进文物的长期保存及历史文化传承。
(作者单位:淮安周恩来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