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人为本"视角下展览看板说明文字改进
作者: 何文淇
展览是博物馆直面观众的窗口,除了各类展品及辅助材料以外,图文面板及其说明文字也是展示的重要媒介。作为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看板说明文字不仅起到补充说明、承上启下的作用,还能够激发观众阅读兴趣,助力博物馆实现教育功能,更成为展览与观众对话的媒介。文章主要关注定州博物馆“天下大白——定瓷”展览,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引下发现该展览看板说明文字在内容与形式方面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以期使看板说明文字能够在展览中发挥更大作用,传递更多主题信息。
展览及看板说明文字概况
“天下大白——定瓷”是定州博物馆的常设展览,展厅面积840平方米,共展出文物233件。该展览通过定瓷釉色及器形的变化揭示定窑的历史发展脉络,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源起——北朝至隋”通过展示定窑创烧之初的典型器物,反映其最初的工艺水平;第二部分“发展——唐至五代”展示唐代早中期的定窑典型产品及晚唐五代时期的定窑各类精品白瓷,同时介绍所展示瓷器的装饰手法;第三部分“高峰——北宋”按照器形差异分类展示定瓷精品,用以说明其在北宋曾作为“供瓷”的特殊身份以及高超的制作工艺和成熟的装饰技法;第四部分“余绪——金元”通过展示瓷塑玩具、日用粗瓷,反映定窑生产质量下降,逐渐走向衰落。
文章讨论的看板说明文字以看板上面的文字为主,展品说明牌上的文字略有涉及。该展览共有展览看板30块,包括前言1块、部分标题及说明看板4块、组标题及说明看板25块,还有展品说明牌若干。这些看板上的说明文字对于阐释定瓷的发展历史、揭示各类器形及定瓷表面的装饰手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助于观众深入了解定瓷,理解展陈主题。
看板文字存在的问题
21世纪的博物馆运营,在人本理念的影响下,出现从“以物为中心”转向“以观众为中心”的趋势。“天下大白——定瓷”作为叙事型展览,各级说明文字穿插其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起到了揭示说明、提纲挈领的作用,但仍有进步空间。
第一,内容方面的问题。一是结构层次不明,该展览的看板文字大体可以分为四级,包括序厅前言、部分说明、组说明和展品说明。各层说明文字的上下衔接还是比较到位的。然而,该展览在结构上并没有划分单元,无单元标题与单元说明,这就导致一组一组的展品之间缺少联系,逻辑结构不严密、层次不明晰。比如,“高峰——北宋”部分展品最多、所占面积最大,其中白釉壶、白釉托盏、白釉罐、白釉盘等都属于生活实用品,而白釉净瓶是佛前供器。由于没有设置单元一级,且展品说明中没有标注展品功能,因此观众在观展过程中不易理解为何如此摆放展品以及前后有何关系。
二是文字详略安排欠妥。该展览整体说明文字的文字量适中,每一级文字的数量虽然都控制在观众所能够接受的合理阅读范围之内,但详略安排不当,让观众无法对主题产生共鸣。比如,“高峰——北宋”部分的部分说明仅有153字,很难让观众对定瓷在北宋时期的巅峰状态有深入了解,而该部分中“净瓶”一组的组说明,占据了两块看板,总字数近400字。这样的安排虽突出了重点展品,但无法让观众从宏观上建立整个展览的逻辑框架,使其无法深入理解展览主题。
三是文字表述过于专业。在传统展览中,观众阅读文字展板上的文字非常容易产生枯燥乏味或疲劳的心理。文字表述又过于专业,对观众而言无异于“看天书”,不仅不能使文字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还会让观众产生排斥、反感的心理。
在“天下大白——定瓷”展览中,部分装饰技法简介太过专业,观众理解起来较为困难。比如,介绍金银棱扣这种装饰技法时,有这样的描述:金银棱扣是在瓷器口边、足边包镶一圈金属箍,包金者曰“金扣”,包银者曰“银扣”,包铜者曰“铜扣”“口部有芒”。而缺乏专业知识背景的观众很难明白瓷器的口、足具体指哪里,“芒”究竟是什么意思。另外,“旋胚”“垂釉痕”等词出现在组说明中,用专业名词解释专业名词,使观众无法理解相关概念。
第二,形式方面。一是标题字体纤细,无法抓人眼球。展览标题应具有视觉冲击效果,才能吸引观众注意,激发其阅读下方说明文字的兴趣。该展览的馆标文字采用的是宋徽宗的瘦金体,虽清秀挺拔,但字体过于纤细,且展板位置不突出,距离稍远的观众很难看清标题内容,这就导致其下的说明性文字被观众忽略。
二是正文字号小,版面密度大,观众不易阅读。该展览中所有正文部分的字体均使用宋体,横向排列,符合观众阅读习惯与视觉运动规律。但字号过小、行距较窄、版面密度大,观众在阅读过程中可能出现丢字、跳读、串行等情况。除此之外,密密麻麻的黑色小字不仅给人以心理压力,还容易造成视觉疲劳,导致观众无法集中注意力阅读内容。
三是图文位置不对应。在组说明中,该展览采用图文对照的形式进行介绍。但一些图片和文字之间的关联度低,且没有使用特殊标记进行标识,观众在阅览过程中不易对照图片理解文字。比如,在介绍瓷器铭文时,文字说明将其分为三类,分别是人物姓名、发愿文、“官”与“新官”,但一侧的图片却没有分类,也没有“官”与“新官”的款式,而在这面展墙的背面才有“官”“新官”类的铭文,对照不严谨,图文结合程度低。另外,在定瓷的装饰内容介绍展板上,9幅图案下没有文字说明,左侧的文字以段落的形式呈现,观众无法一一对应,其科普的作用无法发挥。
解决方案
第一,加强学术研究,确保说明文字科学严谨。展览说明文字应当求尖、求精、求细,做到科学、合理、真实,如遇到有争议的问题,也应客观表述,不可先入为主,妄下结论,应向观众传递绝对正确的知识与信息。这需要工作人员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请教专家学者等方式对展品进行深入研究,以保证展览中所涉及的知识、信息科学准确。比如,南昌县洪州窑青瓷展在展厅中摆放着一本《洪州青瓷》,其汇编了专家、学者关于洪州窑青瓷的研究成果、观点、见识,该展览中所有说明文字都有出处、有学术研究成果支撑,有较强说服力。
“天下大白——定瓷”展览也应加强学术研究,仔细甄别各类论述,而后将系统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博物馆展览中。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展览整体的科学性,其中说明文字的内容也会更加有理有据,科学严谨。
第二,理顺逻辑结构,合理安排层次。展览离不开完整的逻辑结构,每一部分的文字说明都不可或缺。在框架之内,还应安排好层次关系,有主有从,各级说明文字的数量应详略得当,让观众形成整体认识,理解展览主题。
“天下大白——定瓷”展览应补充单元标题、单元说明与结语部分,丰富相关内容。例如,“发展——唐至五代”部分应将唐代早中期和晚唐五代时期区分为两个单元,并进行说明;“高峰——北宋”部分应将生活实用品与佛前供器区分为不同单元进行介绍。展览还应合理安排部分说明、组说明的字数,让层次更清晰。
第三,重视语言表述,确保文字生动可读。一是增强标题文学性。在说明文字的撰写中适当引入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使说明文字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以调动观众的情感,引发观众的想象。标题应强调文学性与艺术性,做到既好听、又好记,在吸引观众的同时,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比如,故宫博物院曾举办定窑瓷器展,展览标题为“洁白恬静”,用以形容定瓷的釉色及带给观众的感受,“恬静”一词就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能够直击观众心灵,值得学习借鉴。“天下大白——定瓷”展览在对部分标题命名时,可采用一些修辞手法,使标题朗朗上口、发人深思。
二是专业知识“科普化”。博物馆的受众群体是全体民众,涵盖各个年龄段,个体客观存在的差别导致个体对博物馆的主观需求不一,所拥有的知识背景与储备量也不尽相同。展览中所介绍的专业知识应当兼顾各种知识背景的观众。这要求撰写者既要摆脱学术表达形式,又要保证内容的正确性,撰写科学的普及性文字。
比如,中国文字博物馆“虎”字演变的说明为:“虎字字形是头朝上、尾朝下的一只野兽状,有着张大的嘴,锋利的牙齿和脚爪,甲骨文有些字形还有带条纹的身子,突出了老虎的特征。”其用简单的词语、口语化的表述来讲解专业的汉字构造方法及使用方法,激发了观众想象力,达到了传播目的。
三是表述方式多样化。“天下大白——定瓷”展览的说明中瓷器的装饰技法枯燥难懂,再加上专业性强、相似表达多,许多普通观众难以集中注意力仔细阅读。这需要创新相关说明文字的表述方式,注重文字的趣味性,采用提问形式或在文中加入幽默成分,使解说文字生动有趣;还要尽量减少大段的平铺直叙,丰富语句类型,如自问自答,引发观众思考,激发观众兴趣,增强其代入感、参与感,加深观众记忆。
第四,关注形式设计,追求空间比例协调。一是巧用图表,创新表现形式。所谓“图表”,指流程图、思维导图、各类表格等。诚然,单纯的文字能够最大限度传达策展人的思想,但仅堆砌文字会让观众有读教科书的感觉,其传播效果将大打折扣。在“天下大白——定瓷”展览中,应当巧用各类图表,用最少的文字做最精确的展示与阐释,让观众可以一目了然。比如,在介绍“支圈覆烧”时,可列表并配图片,一步一步向观众介绍烧造方法。
二是合理安排版面。说明文字可以让观众在没有讲解的情况下通过阅读来了解展览内容。在“天下大白——定瓷”展览中,应适当加粗标题字体、调大正文字号、加大行间距。同时,合理设计图文位置关系,尽量将图文放在一面展墙上,做到一一对应,最大限度发挥图片对文字的解释作用。合理的文字版面安排能够让传播效果大幅提升,辅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展览。
在“以人为本”的视角下,博物馆展览看板文字的书写与展示应做到以观众为中心。定州博物馆“天下大白——定瓷”展览的看板文字应该从观众的角度出发,提高其应用价值,真正发挥文字的说明作用,使观众能够与“物”平等而直接地对话,最终让观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通过阅读文字自主学习。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历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