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展览文物点交工作中的保护策略与思考

作者: 武鑫

博物馆展览文物点交工作中的保护策略与思考0

博物馆是文化遗产传播与教育的场所,而文物点交既是展览筹备工作的关键环节,又是博物馆文物保护管理的重要工作。文物点交不仅涉及文物的位置转移与权责流转,更需在人为动态操作中实现风险最小化的保护目标。随着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博物馆之间展览活动增多,点交工作的复杂性和风险性也随之提升。在此背景下,及时发现文物点交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并构建科学、合理、规范的文物点交保护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览文物点交的定义与重要性

文物点交的定义。从字面含义来看,“点交”有“清点核实”和“交接托付”意思。早在清朝《福惠全书·刑名·递解逃人》中便有:“若解到天晚,不便点交,须俟明早点验差解。”这里描述的是古代官差在长途押送囚犯且由沿途各地官衙依次押送时,如果到了晚上不方便对犯人进行交接,就需要等到第二天再做详细的检查和移交。

所谓文物点交,是指文物点交双方对所要清点交接文物的名称、编号、数量、状态、质地等技术数据及保存状况进行文字和影像的详细记录并确认的工作过程。在我国博物馆日常工作中,从文物征集入馆到编目进库房,再到展览、保护修复、学术研究等几乎所有需要提用文物或改变其保存或展示场所的业务工作,都涉及文物点交这一必要流程。而展览中的文物点交是文物进出库及布展撤展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文物保管责任与灭失风险转移的转变点。

文物点交重要性。在博物馆展览工作中,文物点交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明确划分点交双方责任。由于点交工作使文物管理权属及保护职责发生暂时性转变,所以文物点交这一必要的工作过程必须具备高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这是整个展览工作流程中文物管理和安全工作的基本保证。另一方面,通过文物点交,交接双方可以就文物的保存现状及其所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交代,明确所要展出的文物在包装、运输、操作及展示时需注意的事项,防止出现因对文物保存现状不了解而对文物造成损伤的情况,让文物操作人员在展览过程中对文物安全提高重视。

所以,规范、科学、标准的文物点交步骤和流程有助于博物馆之间成功举办交流展览。

文物点交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文物移动过程存在的安全问题。展览文物在从出库、点交、包装、运输到开箱、点交、入展柜的一系列过程中始终处于动态形式,频繁地移动文物难免增加文物受损的隐患。其主要表现为在文物移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碰撞、挤压、掉落、被抢、装卸事故等情况。其主要由人为因素造成。人为因素指的是文物操作人员在文物的移动过程中,因不小心、不合理、不规范而引起的文物损伤,还包括文物移动指挥人员因对文物本体了解不够充分、制定的运输路线不够方便安全以及没有安排合理的操作人员等情况而造成安全威胁。

点交人员操作不规范。在文物移动过程存在的安全问题中,威胁最大的,当属在点交过程中双方点交人员因操作不当而导致文物遭受损伤。在整个点交过程中,点交人员需要对文物的具体细节进行查看,此时需要通过双手持拿等方式去触碰文物,而在接触文物这一环节,触碰文物脆弱部位、未持拿文物整体、单手提拿大型文物以及未戴手套等一系列不规范操作行为,都会对文物造成不可逆的伤害。究其原因,就是缺乏一套科学合理的操作行为规范。

点交制度不健全。近年来,国家逐渐重视文物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先后推出了《馆藏文物展览点交规范》和《出入库规范》等全国文物行业推荐性国家标准,保证了文物展览点交具体工作程序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但是这些规定更多是指出文物点交管理工作的原则方向和指导意见,对细节层面的要求不够全面具体。现阶段,各文物收藏单位在展览文物点交流程中仍会出现点交手续不统一、点交过程管控不严格、文物现状描述不一致等问题。其原因是缺乏统一、科学、合理的工作制度标准,使得工作人员缺少责任意识和专业知识,在展览文物点交工作中出现随意性和盲目性,致使文物在整个点交过程中没有安全保障。

文物点交工作的科学保护策略

做好文物移动风险评估。针对文物在移动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我们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解除隐患。提前做好移动风险评估,对于规避文物点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是很有必要的。文物移动风险评估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文物本体评估,主要是对文物本体结构状态进行评估,得出文物是否可以移动的意见,给出安全评估报告,并根据文物具体信息准备相应的包装材料;另一方面,文物移动路线环境风险评估,在文物点交前,点交双方及第三方运输公司对展厅、运输路线、搬运通道等环境状况进行勘察,提出环境风险预判,了解文物所在库房或展厅以及点交工作环境,解决环境安全隐患。结合文物移动路线上的电梯、楼梯、台阶、门廊等相关数据尺寸以及区域监控和安防布置,制定具体的文物移动进度计划,并作出应急预案。文物移动是一个存在风险且复杂的过程,预先做好文物移动风险评估,建立科学的文物移动安全防护体系,是未来文物点交工作必须关注的。

制定文物点交操作规范。文物点交操作规范化、合理化不仅是整个文物点交工作成功的关键,也是对文物保护的安全保障。因此,文物点交工作必须制定严格、科学、合理的操作行为规范。

双方点交人员应穿着合适、方便、妥帖的衣服,不得佩戴首饰,以免误碰文物。女性应避免披肩发,尽量穿平底鞋。

在接触文物前,先观察文物整体,了解其物理状况,包括可以接触的部位、着力点、重量、易碎位置、是否可以分体等(如图1所示)。

对于有盖、托底或有可分离部件的器物文物,比如带盖壶、分体甗,必须分开拿取,切勿搬动整体,以免部件掉落或碰撞。对于体积较小、零碎、易磨损的文物,应在内衬软纸的囊匣内进行点交,以防散落丢失。

对于已失去原有功能的文物,拿取时不要以有提梁、铺首衔环、立耳等部件为着力点,这些地方往往耐受力较低,容易出现断裂情况。对于重心比较高的文物,持拿时放于较低位置的手部施力,另一手则辅以支撑而不施力。器物的重心大多位于器物近底部的1/3以下处(如图2所示)。

持拿彩绘文物时,尽量避开彩绘部位,防止彩绘脱落。持拿瓷器时,应佩戴防滑手套或不戴手套(如图3所示),避免出现滑落风险。

拿取文物的基本原则是要手托底并兼顾重点部位,一次只持拿一件器物(如图4所示)。拍摄照片时,应保证设备与文物之间的安全距离。

完善文物点交工作制度。为了更好地推进展览文物点交工作,保障文物在整个点交过程中安全无误,应建立健全统一、科学、合理的工作制度,使展览文物点交工作更加规范。第一,完善文物点交审批、提用、操作流程等相关制度和要求,规范工作细节,明确各方职责,减少主观随意性,确保文物点交工作安全、有序、高效地进行。第二,对文物点交协议、合同类文件,尤其是关于点交方面的相关条款,需要更加完善细节内容,严格划分双方责任风险,从法律层面保障文物的安全。第三,设计合理、正规、简洁明了的点交记录文本,点交双方对于点交内容和文物现状描述语言要做到统一、明确、无异议。

思考与展望

文物点交重“物”更重“人”。实施文物点交工作的一系列科学保护策略的根本目的是保证文物的安全,文物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在点交工作中一定要“以物为本”。但从整个点交工作流程来看,重“物”的前提是重“人”,无论是点交工作中的点交人员、运输人员还是摄影人员,都需要有专业的业务能力,这样才能确保对点交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能作出合理安全的决策,并且对文物的深刻理解也能提高工作沟通效率,明确各自的责任,从而把风险降到最低。此外,文物点交工作也需要参与者具备严谨、细心、认真的工作态度,任何环节中的粗心大意都可能导致点交工作出现疏漏。所以,文物点交工作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同时要有对文物的“敬畏之心”,树立安全保护意识,提升法律素养。

展览中的文物点交工作也是双方工作人员相互学习和了解的契机,不同的文物收藏单位在点交过程中会体现出不同的运作形式,受地域等客观因素影响也会出现不同的工作方式,对文物的辨别水平和认知也存在差异。对于文物点交参与者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双方在工作中不仅可以互相借鉴启发,共同进步,还能为双方未来合作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础。

未来要顺应数字化智能化趋势。随着科技数字化、智能化和信息化不断与博物馆业务融合发展,未来可以尝试开发统一的文物点交管理系统,实现文物点交信息的电子化记录和管理。系统应包括文物基本信息、状况描述、图像资料、点交记录等功能模块,并具备数据统计、分析和共享功能。同时,可以探索使用二维码、RFID、视频点交等已经在其他领域较为成熟的技术,以提高点交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尝试新技术的前提是加强信息安全保护,确保文物信息的保密性和完整性。

文物点交是博物馆展览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体现着博物馆工作经验水平和专业层次的高低。作为博物馆工作者,不仅要解决现阶段点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未来还应探索效率更高、安全性更强的工作模式,紧密围绕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建立科学完善的工作制度,推动文物点交工作朝着更加标准、规范,合理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郑州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