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衡南县“泉湖二月八”调查报告
作者: 欧姮帆
笔者在知网、万方等中文数据库中搜索“泉湖二月八”相关论文,结果显示相关期刊论文仅两篇。郑茜的《农村文化产业经济化发展战略研究——以湖南省衡南县“泉湖二月八”为例》和《泉湖二月八——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主要探究泉湖二月八作为文化名片如何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对其中蕴含的农耕文化内涵少有论述。据此,笔者回到家乡实地采访当地老人,结合自己的赶集生活体验,并查阅线上地方史志等文献资料,对衡南县“泉湖二月八”这一传统庙会风俗进行调查。
泉湖镇区域概况
泉湖镇,古称泉湖市,春秋属楚地,民国属清泉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命名为泉湖乡。1958年9月设立泉湖人民公社。1984年2月改为泉湖乡。1995年5月撤区并乡,由泉湖乡与龙秀乡合并为泉湖镇。至2014年,政区无变更。
泉湖镇位于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的西北部,因镇中金光村有“泉水湖”而得名。据传古代镇西南方向的鸡公嘴山侧,突然地裂泉涌,形成直径约50米的圆形小湖,水明似镜,故称泉湖。据《清泉县志·地理志》记载:“泉湖在城南七十三里,水由石沙涌出,可溉田千亩,极旱不竭。夏秋间水面烟浮,天必雨。因此而得名。”明初,古丝绸之路衡永大道从茅洞桥改至泉湖转道,衡祁古道与衡永大道在此交汇,朝廷于泉湖设立七塘、八塘两处驿站,连接从衡阳城出发的一塘至六塘,打通官马大道,泉湖遂成为湘南政治、经济与文化的重镇,旧称“泉湖市”。泉湖镇东临谭子山镇,南接柞市镇,西邻鸡花镇,北交衡阳县岘山乡,镇人民政府驻红湖村,距衡阳市区34千米,距县城云集58千米,总面积96.48平方千米。泉湖镇地形以丘陵为主,地势南高北低,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民族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等。
“泉湖二月八”由来
上古时代,炎帝部落、黄帝部落都曾在衡阳境内活动,神农与嫘祖仙逝于衡山,帝喾驻兵雨母山,三苗、扬越等农耕民族先后迁徙定居衡阳,而后先秦楚民、中原汉族南下,浙赣入湘,造就了衡阳境内种类繁多的农耕文化遗产。如今,衡阳很多地方仍然保留着浓厚的农耕文化色彩。一年之计在于春,衡阳人非常看重春天,特别是春分时节,要为一年收成做好准备。正所谓“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赶春也是如此。在衡南县,赶春叫作“赶二月八”,比较有名的是泉湖二月八;在衡阳县,赶春叫作“赶春社”,渣江春社远近闻名;在衡东县,赶春叫作“赶春分”,即定在春分当天,雷打不动。关于“赶二月八”的举行地点,市场上一位76岁的老人进行了解释:“二月八,衡阳县还有一个岘山,还有渣江。天晴就在衡南泉湖,下雨就在郴州,刮风就在泉州,泉州就在广西这头。从三国就开始了,为寿老爷庆生。”但据笔者线上查证,郴州并没有赶二月八的习俗,泉州也不在广西,而是隶属于福建,且福建泉州没有赶二月八的习俗。广为流传的说法是泉湖二月八起源于明朝,晚于三国。不过衡阳县的岘山确实有二月八活动,只是流传广度远远不如渣江二月八。
衡南民俗赶集庙会“泉湖二月八”是典型的农耕市集文化活动,传承了数百年。由于泉湖二月八市场傍依衡祁古道,因此集市在公路上一字长龙排开。穿境而过的湘桂铁路兴筑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国道322线亦修建于抗战时期,之前一直为土马路,20世纪70年代改为柏油马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修筑硬化、拓宽为20米宽的水泥公路。泉湖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交通便利和人文厚重,“赶二月八”的名气要比其他地方的庙会名气大得多。据说,在明朝时期,由于泉湖地区遭受了罕见的旱灾,因此当地百姓颗粒无收,闹饥荒。在这种情况下,天上的神仙寿福爷使用法力降下了雨水,解除旱灾,拯救了百姓,并保佑小镇风调雨顺,连年丰收。为了表达对寿福爷的感激之情,人们决定在二月八日,即寿福爷的生日,举办标志性庙会,以各种庆祝活动纪念寿福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庙会活动逐渐演变成一个包含农贸交流的综合性农耕文化节。它不仅是为了庆祝寿福爷的生日,也是开启春耕生产的前奏,因此也被称为“二八节”。泉湖二月八的来历是一段充满神话色彩的地方记忆,它既展现了衡南地区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也是对农业生产的庆祝,更是地方文化和传统习俗传承的重要体现。
“泉湖二月八”的习俗
二月八正值春节过后,同时又是开启春耕生产之时。庙会上耕牛交易、农具交易、生产生活资料交易频繁,买卖兴隆。与赶庙会相关的小吃文化,如烧饼、油圈子等也应运而生。商贸习俗成为“泉湖二月八”的主要内容。每年泉湖镇都会吸引临近省、市、县的数十万名商贩、村民聚集于此,商贩们通常提前一个星期就陆续赶来,占地囤货。各地工匠们用竹子、木头制作的桌凳、簸箕、箩筐等传统农资农具,是“赶二月八”的热销产品。其次就是牛市,不仅包括耕牛的买卖,还包括骡子、驴等牲畜的买卖。据53岁的刘先衡回忆:“现在种田都是机械化耕种了,小型农用机械旋耕机卖得俏,但泉湖牛市也是一个不容忽视且坚挺的存在,市场上往年只有十几头牛,今年有上百头耕牛在这里进行买卖交易。”在泉湖二月八的苗木市场,前来购买的农户络绎不绝。
衡南民谚云:“拜年不歇客,拜年拜到二月八。”“二月八”成为当地每年春节活动的最后一个高潮,访朋友、走远亲,其乐融融。泉湖二月八促进了戏曲、曲艺的发展,衡州花鼓戏、衡阳湘剧、祁剧、皮影戏、渔鼓的演出,深受人民群众喜爱。近年来每逢二八节,政府组织各个部门到泉湖镇送文化、送科技、送医疗、送就业,现场服务,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
“泉湖二月八”蕴含的思想文化
区域文化构建。集市发展至今,呈现出“千集千面”的特点,各个地方的集市经历了历史沿革,承载着独特的地域文化。泉湖二月八作为在当地延续了600多年的民俗,已经成为当地特有的文化基因。例如,庙会时的特色娱乐活动,如唱戏(花鼓戏)、美食(吃麻圆,喝酃之酒)、舞龙,当地有句谚语:“泉湖赶‘二八’,麻圆尽你呷”,对寿福爷的崇敬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从功能主义的角度来看,泉湖二月八可以被视为文化认同的构建。如今,泉湖二月八最初的信仰文化渐趋隐没,赶集活动成为地域文化在生活中的鲜活表达。“赶二月八”在泉湖镇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有助于当地居民的身份认同,同时也是一张融汇了地方风土人情的文化名片,为当地文化和旅游发展提供支撑。
农耕文化下的商贸形式。中国古代除少数大中城市以外,广大地区盛行名为“草市”“亥市”等的定期集市,时间通常是一天,常附带民间娱乐活动。在交通便利、物流发展的今天,集市贸易仍然存在于许多农村地方。例如,衡南县栗江镇,每隔几天人们都会乘轮渡到河对岸的常宁市去贩卖农副产品。尽管现在交通方便了,但是也不是家家都有小汽车、摩托车,很多农村没有公共交通,只有在赶集那天才会有公共营运。另外,农村地域广阔,与集镇的距离远近不一,人流量不够,商贩也不会每天摆摊。泉湖二月八作为一年一度的大型综合性集市贸易活动,吸引了诸多商贩,并且时间在春耕前,农户们需要为新一年的耕种活动做准备,因此集市上出现大量农具、种子、耕牛等有关农业生产的商品。
地域情感交流。大集,这一历史悠久的民间盛事,源自神农时代的“日中为市”——人们于白天,寻得一个地方,交流汇聚、互通有无。泉湖二月八作为大型集体活动,参与人数众多,十里八乡的父老乡亲都聚集于此,是中国人独有的乡土浪漫。如今互联网贸易手段日趋先进,购物都是在线上,与陌生人面对面的接触较少,而赶集,重点在于“赶”。集市,与商场的严肃拘谨、超市的明码标价、线上的对症下药不同,其间充满了自由自在、讨价还价的热闹氛围。走在集市上,摊主的叫卖声、熟人的寒暄声此起彼伏,这种浓厚的社交氛围,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重新找回了那份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和归属感。如今乡村大集也成为网络热点,在各大媒体平台受到广泛讨论,唤起年轻人记忆中的乡土情怀,被誉为中国农村版的“黑色星期五”。
“泉湖二月八”的传承延续
随着时代的变化,泉湖二月八集市贸易与时俱进,贸易的时间、种类、规模,以及成交的金额都大幅增加,成为湘南一带极为活跃的综合性农博交易市场,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从2011年起,泉湖二月八变民间自发为政府主导,树立文化品牌。2016年,泉湖二月八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的泉湖镇新建了二月八集贸市场、民俗文化广场,赶集商贩统一在二月八集贸市场指定空坪进行划行规市交易,做到“摊担进市场、经营进门店”,确保商品交易市场安全有序。娱乐活动除了传统的庙会活动外,还包括花鼓戏演出、“飞花令”诗词对决、版画大师非遗木刻展示等多种文化活动。现在的“泉湖二月八”衍生出每年由衡南县委宣传部主办,衡南县广播电视台等承办的泉湖二月八农耕文化节暨文艺汇演,花鼓戏、渔鼓、皮影等戏曲曲艺表演类节目在泉湖农贸市场轮番上演。非遗展览馆及文化体验园,有助于提高民众对泉湖二月八的认知度,促进民众了解其深刻内涵,使其成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时代气息的民俗文化品牌。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