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胶东花饽饽的文化功能与经济价值
作者: 胡馨元
胶东花饽饽,又称胶东面塑,是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胶东地区涵盖烟台、威海两市以及青岛市、潍坊市的部分区域,位于山东半岛胶莱河以东。该地区属于麦作文化区,面食在当地饮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馒头。与北方其他地区的称呼不同,胶东地区将馒头称为“饽饽”。当地妇女运用手工技艺,将面粉塑造成各种形态的饽饽,并在表面装饰花鸟虫鱼等艺术图案,其主要应用于传统节日、成长礼仪、红白喜事及祭祀祈福等重要场合,蕴含着朴素的祈福纳祥之意。它是胶东地区的独特民间艺术,典型代表包括“福袋”(如图1所示)“枣饽饽”“寿桃”等造型。
胶东花饽饽的特点
首先,胶东花饽饽的造型丰富多样,兼具现实性与想象力。在人物造型方面,能够塑造出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神话人物和戏曲角色。例如,嫦娥奔月中的嫦娥形象,身姿轻盈,衣带飘逸;福禄寿三星中的寿星,额头饱满,面带和蔼笑容,传递出祥瑞之气。在动物造型方面,主要为常见动物,如圆润可爱的小猪,以豆做眼,憨态可掬;敛翅收羽的燕子,回首抬头,安静优雅。这些动物造型精准捕捉了其最鲜明的特征,经过艺术加工,呈现出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形象。在植物造型方面,以各类花卉和果实为原型,塑造出牡丹、莲花、桃子等造型。牡丹花花瓣层层叠叠,尽显贵气;桃子造型则饱满圆润,粉白相合,寓意福寿绵长。在几何造型方面,通过揉、搓、擀等手法制作出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基础几何形状,再将这些形状组合拼接,形成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的图案。例如,用圆形和方形组合成寓意团圆、方正的造型。
其次,胶东花饽饽色彩鲜艳明快,偏好使用纯色并强调对比。在色彩运用上,往往青睐红、黄、绿、紫等高纯度色彩,它们相互交织,对比鲜明,犹如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红色喜庆,黄色吉祥,绿色生动,紫色典雅。在制色环节,使用红曲米提取红色,用菠菜汁提取绿色,这些天然色素,既绿色环保,又健康无害,更能使色彩焕发自然质朴之美,宛若天成。上色时,通常采用点染、晕染等手法,使色彩过渡自然,富有层次感。例如,在制作花朵造型时,先用红色点染花瓣边缘,再用白色从花瓣根部向边缘晕染,使花朵看起来更加娇艳逼真。
再次,胶东花饽饽的制作工艺精细。面团的准备过程具有一定的操作流程。选用优质小麦粉,经过多次筛选去除杂质。加水和面时,对水温、水量的控制非常精准,以确保面团的韧性和延展性。和好的面团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醒发,并根据环境温度和湿度进行调整,使面团达到最佳的发酵状态。在制作过程中讲究塑形手法,运用搓、揉、捏、剪、挑、压、粘等多种手法(如图2所示)。例如,灵巧的剪刀能勾勒出小鸟栩栩如生的嘴巴与爪子,挑子则轻轻描绘出花朵细腻的纹理,细致的双手捏出人物丰富的面部表情与服饰上的精致褶皱,细节处理精致入微。蒸制过程讲究火候(蒸制花饽饽对火候的要求极高):先用旺火,使花饽饽迅速膨胀定型;然后转中火,让内部熟透;最后用小火,防止表面出现干裂。蒸制时间根据花饽饽的大小、形状和面团的发酵程度而定,需要制作者凭借丰富的经验来把握。
最后,胶东花饽饽文化寓意深厚。一方面,它参与节日庆典。在胶东风俗中,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制作“枣饽饽”,其圆润的形状和顶部点缀的红枣象征着团圆和红火,寓意着年年高升。在元宵节时,人们会制作“面灯”,通过在面团上捏出各种形状的灯碗,倒入植物油,插上灯芯点燃,以此祈福祛灾。这些面灯不仅具有不同的形状,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寓意。例如,鱼形面灯寓意年年有余。
另一方面,它还参与人生礼仪。结婚时,会有龙凤呈祥造型的花饽饽,祝愿新人婚姻美满、幸福长久;孩子满月时,制作“老虎头”花饽饽,祈盼孩子虎头虎脑、健康成长;老人过寿时,“寿桃”花饽饽必不可少,祝福老人长寿康泰。
此外,胶东花饽饽兼具实用与审美价值。从食用性来讲,胶东花饽饽以面粉为主要原料,经过发酵、蒸制等工序制作而成,口感筋道,麦香浓郁。在过去,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食之一,即便在物质丰富的今天,依然是很多人喜爱的传统美食。从观赏性来讲,精美的造型和鲜艳的色彩使其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无论是置于家中作为点缀,还是在各类民俗活动中亮相,它们都能为环境增添一抹浓郁的文化气息和欢庆的色调,成为传递情感与文化的桥梁。
胶东花饽饽的文化功能
胶东花饽饽不仅是美味的食物,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功能:
首先,民俗传承功能。胶东花饽饽与当地众多民俗活动紧密相连,是民俗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参与要素。例如,过年期间蒸制的枣饽饽,形状饱满,点缀红枣,寓意着日子红红火火,蒸蒸日上,代代相传的古老习俗营造出春节的喜庆氛围;在婚嫁仪式上,龙凤呈祥、鸳鸯戏水等造型的花饽饽,是嫁娶习俗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寄托着对新人婚姻美满、白头偕老的美好祈愿;孩子满月时,“长命百岁”“麒麟送子”等主题的花饽饽,蕴含着对新生命茁壮成长的深切期盼,传递着对生命的崇敬与珍爱之情。通过参与各种民俗活动,花饽饽将先人的生活智慧与文化传统不断传递给后代。
其次,情感表达功能。花饽饽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的独特方式。在走亲访友时,精心制作的花饽饽能将思念、关切、祝福和尊重传递给对方。若家中有老人寿辰,晚辈便会献上寿桃造型的花饽饽,其饱满之态与鲜艳之色,无不彰显着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美好祈愿;遭遇困难时,邻里间赠送的花饽饽不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传递着温暖与鼓励,让受助者感受到浓浓的关怀与支持。这种情感依托使花饽饽超越了食物本身,成为连接人与人情感的纽带。
胶东花饽饽的造型多样、色彩纯浓艳丽,展现出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成为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其制作过程融合了绘画、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通过揉、捏、搓、剪等手法塑造出栩栩如生的形象,如娇艳欲滴的花朵、活灵活现的动物等,能充分展现制作者的精巧技艺与创造力。同时,这种民间艺术形式也欢迎和鼓励儿童参与,为儿童提供了亲身实践、深入接触传统文化、深刻感受艺术魅力的宝贵机会,有助于启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实现美育与劳育的双重结合。
最后,文化凝聚功能。在胶东地区,花饽饽的制作往往是集体参与的活动。在重大节日或庆典前,一家人、亲朋好友或左邻右舍都会聚在一起制作花饽饽。这种集体创作的过程不仅促进了家庭成员间的深入交流与紧密合作,还有效拉近了邻里之间的情感距离。同时,胶东花饽饽作为地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当游子远离家乡时,花饽饽成为他们对家乡的情感寄托和记忆象征。每逢佳节,品尝或制作花饽饽的行为,能唤起他们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和文化认同。花饽饽成为凝聚地域文化情感、维系游子与家乡联系的重要桥梁。
胶东花饽饽的经济价值
胶东花饽饽作为山东胶东地区传统的民间面塑艺术,具有多方面显著的经济价值:
首先,旅游经济带动作用。胶东地区不仅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而且花饽饽作为当地特色文化符号,正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元素。例如,胶东花饽饽在2025年春节期间,凭借独特的工艺和文化,成为吸引年轻游客的核心,美团旅行数据显示,中式花饽饽的搜索量同比上涨239%,表明这一非遗美食在年轻人心目中的地位正逐步提升。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购买花饽饽作为纪念品或伴手礼,直接推动旅游购物消费。在烟台、威海等地的民俗文化旅游景点,游客热衷于购买花饽饽作为纪念品,这一消费行为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的旅游购物消费,进而促进了旅游经济的繁荣发展。
其次,食品产业拓展作用。花饽饽本身是可食用的面食,随着市场需求增长,其生产逐渐走向产业化。特别是机械化生产的加入,大幅提升了花饽饽的产量和规模,加之完善的物流和快递服务,使得产品能够轻松销往全国各地,甚至远销海外。从原料采购、制作加工到包装销售,形成完整产业链,不仅解决大量劳动力就业,还创造巨大经济效益。
再次,文化产业融合作用。胶东花饽饽不仅能够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素材,还可以与时俱进塑造新的吉祥造型(如图3所示)。以花饽饽为主题的纪录片、动画片等文化产品,不仅提升了花饽饽的文化影响力,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经济效益增长。胶东花饽饽与影视、动漫等产业融合,衍生出多种文化产品。以花饽饽造型开发的工艺品和贴纸、手办、Q版等文创周边,作为文化创意产品销售,附加值高,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最后,品牌价值提升作用。众多花饽饽品牌涌现,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创新设计和加强营销推广,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品牌效应吸引更多消费者,增加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像“巧饽饽”等知名品牌,凭借良好口碑和品牌形象,产品价格高于普通花饽饽,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为企业带来丰厚利润,推动地方特色品牌经济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外事职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