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淄博市周村区芯子民俗文化
作者: 李婧怡
在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芯子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表演艺术,经常活跃在春节、元宵节等重大节日期间的街头舞台上。妆容精致的扮玩,五彩缤纷的丝衣,排山倒海的锣鼓,人声鼎沸的街巷是芯子民俗展演的独特风景。芯子不仅为周村“天下第一村”的美名增光添彩,也承载着当地人深厚的情感与历史记忆。
周村芯子是一种集表演、戏曲、舞蹈、故事于一体的综合性传统民间表演艺术,通常在重大节日期间展演,其中以元宵节期间的表演规模最为盛大,可持续二至三天。表演内容包括抬芯子、舞龙舞狮、扭秧歌、摇旱船、踩高跷、杂技表演、锣鼓表演等,以芯子表演为主体。“演的人一只脚被绑在杆子上,杆子固定在底座上,长长溜溜,晃晃荡荡,看着像一根灯芯”,这是芯子这一名称的由来。
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
周村区,隶属于山东省淄博市,位于淄博西部,地势南高北低,孝妇河、范阳河、淦河、米沟河、水浊河流贯境内。凭借密布的河流、山东半岛临海的优势地理条件,周村自古就是交通枢纽,是商品集散、文化交流的重要地点。“旱码头,旱码头,虽然不是紧挨着海,但是我们有市场,之前小清河那块儿全是货轮。”中国封建社会男耕女织的传统家庭经济模式,催生了繁荣的丝绸纺织业,而周村也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全国闻名的丝绸供应地。芯子演员所穿的服饰皆用丝绸制成,鲜亮柔软、细腻轻盈,游街时衣袂飘飘,更好地模拟了灯芯的纤细感,同时也提升了视觉观赏性。
周村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镇,早在上古时期,这里就有先民渔猎开垦,繁衍生息。汉唐到明清时期,周村一直是重要的丝绸生产地。有民谣形容当时的景象:“桑植满田园,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历史上的周村是商业文化发达的古镇,是商品聚散的重要场所。《灭后阁记》中记载:“长山周村镇,商贾云集,各行货物,皆出南省,凡采买运载,俱安然无恙。”“周村人哪个不知道‘天下第一村’的名号?听说还是乾隆皇帝给我们提的呢,这谁能不骄傲。”广阔的华夏大地上村落数以千万计,能担得起“天下第一”这一名号的却寥寥无几,当时周村的繁华可见一斑。作为中国北方的重要商镇,“金周村”“旱码头”“丝绸之乡”都是周村享有的美誉。
周村芯子的起源
“接驾”泰山奶奶。“演芯子是为了迎(接)泰山奶奶”,据土生土长的周村人刘桂云老人说:“传说泰山奶奶是周村长山人,三月十五是她的生日。每年从三月三开始,周村人就会做好准备迎(接)泰山奶奶回娘家。到了这一天需要村里最能管事、最能说上话(有权威)的老人自个儿(亲自)去泰山祈福祭拜,请泰山奶奶回到周村娘家。为了欢迎泰山奶奶,从三月三一直到三月十五,都得演节目庆祝,敲锣打鼓、舞龙舞狮、唱歌跳舞啥的(之类的),后来演着演着就变成今天的芯子了。三月三接泰山奶奶回娘家的表演现在没有了,但直到今天过年的时候咱们还会给泰山奶奶烧香呢,演芯子成了周村春节最热闹的事了。泰山奶奶高兴了就会保佑咱周村人,全村老小这一年都能平平安安的。”
庙会表演优化。关于周村芯子的起源,另一种说法是跟庙会表演形式的优化有关。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文化传统使得山东人民对庙会等民俗活动有着特殊的感情。同时,山东的民间信仰也极为丰富,这些信仰活动往往与庙会相结合,使庙会更具神秘色彩和吸引力。周村有众多的庙宇,由此产生了丰富的庙会表演活动。芯子表演和庙会活动结合,进而蓬勃发展。
周村芯子的组织模式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凝聚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敬拜神灵、庆祝丰收迎新年的传统,春节承载着民众心灵的寄托。周村芯子的展演时间通常是每年的正月初二和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六两个时间段,表演队伍从年前开始筹备,在年后进行表演。“昨天我们在爱国社区那边表演,今天到正阳路,明天会去大街。前几年都是演两天来着,今年这不是淄博文旅火了,来看的人多了,领导就让加了一场。”据锣鼓队的王福军说,相比他一开始从事这一行业时半个月内要演一周左右的时间,近年来芯子的表演时间缩减,规模也不断减小。而淄博旅游的热潮为这一民俗表演注入新的活力。
周村芯子的表演人员主要由两部分组成:芯子上的小演员和负责其他项目的成年人。据了解,为了减轻抬芯子演员的负担以及保障表演的安全,芯子上的小演员通常是10岁以下的孩童。笔者所观看的芯子表演中最小的演员只有6岁。这些小演员要身体灵活、有悟性,最重要的是必须胆大。表演芯子的小演员大多是戏班子里成年演员的孩子,他们在平时正常上学,在寒假期间跟随戏班子参加训练和表演。小演员们化妆需要两至三小时,复杂些的扮相甚至需要半天时间,表演全程不能喝水、吃东西。踩芯子虽是一件苦差事,但对于周村小孩来说是不可多得的荣耀。
“俺们演芯子分四块。一上来就是锣鼓队上街(游街),我已经敲了二十年的锣了,俺们队里基本是五六十岁的老人了。之前有干抬芯子的,年纪大了抬不动了就改敲锣打鼓了。锣鼓队后头(后面)跟着的那个叫标旗,举着个长旗子,上头(上面)是今们(今天)演的戏名。再往后就是拿大扇子的了,俺们叫旋络,啥颜色的都有,外头都是用绸子弄(做)的,看见这个就知道芯子要来了。最后出来的才是芯子,有在桌子上的,叫桌搁,像个小车一样的叫车搁,最难抬的是那些顶在头顶的,叫头搁。演头搁最累人(使人累)了,但是叫好的人也最多了。”芯子表演流传至今有着完整的表演程式,各部分演员各司其职,激情投入,才有了一出又一出喝彩声不断的表演。
周村芯子的文化内涵
传统的社群观念。周村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由于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周村人形成了强烈的宗族、亲情和伦理观念,注重家族和社群的关系。周村芯子展演以有地缘联系的各个村镇、街道、社区为组织团体,它是节日期间周村本地乡民、社群、庙宇、市场联通的重要媒介。预示着开场的锣鼓一响,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会聚集在街上,感受芯子带来的节日氛围和强大凝聚力。“陪家里老人过来的,一年一次嘛,让他们也热闹热闹,看完芯子年也就过完咯。”周村人民在芯子表演中体味乡土社会的“年味儿”气息,感到放松和愉悦,这时,社群间的情感交流、强烈归属感超越了物质世界,成为芯子的首要功能。
延续的敬神传统。原始的敬神信仰不仅影响着周村先民的生产生活,也孕育了许多取悦神灵的敬拜仪式,芯子起源于对泰山奶奶的敬拜传统并逐渐演变为今天的表演民俗。泰山奶奶在山东人的信仰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被视为慈悲、善良、智慧的象征,能够保佑人们平安、健康、顺利。山东人相信,无论是求子、求学还是求健康,只要心怀诚意向泰山奶奶祈愿,就会得到她的保佑,顺利实现。笔者的奶奶就曾前往泰山为笔者求取保佑高考顺利的桃木剑和手串。此外,芯子的表演形式体现了民间神灵信仰的特点。芯子底座中通出的用于支撑的铁棍被装扮成树枝、花束或其他道具,使人看不出来。这种设计不仅增加了芯子的稳定性和美观性,也寓意着神灵的力量和神秘性。芯子的表演伴随锣鼓、唢呐等乐器的伴奏,营造出一种庄严、神秘的气氛,进一步加深了观众对神灵信仰的体验和感受。
独特的精神风貌。周村芯子民俗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内容,生动地展现了周村人团结协作、敢于创新、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成为周村地区独特的文化名片。芯子的制作和表演过程需要团队成员的紧密协作和默契配合,体现了周村人团结协作、众志成城的集体精神。芯子表演内容丰富多彩,充满了创新和创意。这种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体现了周村人敢于突破传统、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他们不断吸收新的元素和创意,使芯子艺术焕发出新的活力。正如芯子演员方正国所说:“发扬传统文化嘛,我们不光要卖力演,也得跟上潮流哩。”芯子民俗也传递了周村人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在庙会、节日、庆典活动中,周村芯子都能带给观众无尽的欢笑和愉悦,展现了周村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精神风貌。
周村芯子的发展现状与传承对策
发展现状。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周村芯子的传承和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传统的表演形式和技艺逐渐失传,年轻的传承人缺乏,芯子表演者出现年龄断层。另一方面,新时代社群观念的弱化、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也使得周村芯子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逐渐减弱。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现代社会的变迁导致了人际关系的变化,虚拟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现实社群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快节奏的生活加重了年轻人的压力,导致人与人之间的陌生化现象,更难以建立深层的社群联系。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多元文化的交融,年轻人的价值观逐渐趋向个人主义和自我表达,对传统的社群观念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年轻人的参与感降低也造成了现代芯子表演艰难发展的现状。
传承对策。周村芯子在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将这一民俗传承下去,不仅有助于留存优秀传统艺术形式,也有助于延续当地人的特定情感记忆。芯子的发展需要政府支持。当地政府要组织各种形式的社群活动,加强社群成员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提高社群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并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促进芯子民俗的可持续发展。芯子表演队伍要积极探索芯子与现代娱乐方式的结合,通过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创新表演形式等方式,提高周村芯子的观赏性和吸引力。当地政府还要善于抓住淄博旅游爆火的机遇,依托周村古商城旅游景点开展芯子表演,拓宽受众群体,将社群记忆传达给全国各地人民。
周村芯子是周村地区独特的文化名片,展示了山东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它蕴含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发挥着愉悦精神、联络情感、传承记忆的重要作用。作为周村人,通过此调查报告将这一独特民俗向公众展示,实属幸事。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