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丰傩舞原生态艺术特色及文化旅游
作者: 乔子珂 乔子珍
在华夏文明长河中,“傩”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起源于古代先民对平安、福祉的强烈渴盼。傩舞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在我国各地广为流传,其中又以江西南丰傩舞最为著名,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人士的关注与讨论。文章以江西南丰傩舞这一独具魅力的非遗舞蹈为研究对象,阐述其原生态艺术特色,探讨非遗舞蹈在现代文旅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为非遗舞蹈的传承及当代文化旅游行业发展提供助力。
江西抚州地处长三角、珠三角及闽东南三角地区的腹地,三面环山,地势南高北低,气候湿润,物产丰富,下辖两区九县。南丰位于抚州南部,早在商周时期,当地已经出现人类活动的痕迹,春秋时期曾为吴国、越国及楚国属地。当地保留了许多传统的民风民俗,如傩舞、宜黄戏等。此类民俗活动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及旅游开发价值。近年来,随着江西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南丰傩舞再次走进民众视野,并引起人们的讨论。重溯南丰傩舞发展历程,了解其原生态艺术特色,无论是对傩舞的保护和传承而言,还是对江西文旅的发展而言,都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南丰傩舞发展脉络及主要类型
作为一种古老的舞蹈,“傩”的起源与农耕文明密切相关。在远古时期,汉民族主要依靠农业耕种维持生存,为获得“丰收”,很多民众自发通过“舞蹈”的方式“娱神”,以期“风调雨顺”。随着社会的发展,“傩”的“娱神”功能开始消退,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民俗活动,并传承至今。根据历史资料记载,汉代初年,长沙王“吴芮”传傩于南丰西乡一带;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活动,傩舞在唐宋时期得到快速发展;从明清两代开始,南丰傩舞开始逐渐融入戏曲文化元素,其娱乐性功能再度增强,同时还涌现出大量新的曲目。经过岁月的洗礼,南丰傩舞也在不断创新,逐渐成为一种深受当地人喜爱的民俗舞蹈。
南丰傩舞种类丰富,具体分为以下四类:一是“大傩舞”。在南丰县,“大傩”是最常见的种类,广泛分布于各乡各镇。一个“大傩”班至少需要5名成员,多者可达数十人,另有伴奏乐手数名。在清末以前组建的称为“老傩班”,民国之后组建的则称为“新傩班”,在当地均享有一定的声誉。二是“竹马舞”。在南丰县,“竹马舞”也是一种常见的傩舞种类,表演形式主要有五人制和七人制两种,由两名乐手负责伴奏。三是“和合舞”。这种类型的舞蹈以双人舞为主,每个班通常有4~5名成员,两三名乐手负责伴奏。四是“八仙舞”。这种类型的舞蹈主要表演各种八仙故事,具体又分为两类班队:一类由8名成员负责表演,称为“八仙班”;另一类由10名成员负责表演,称为“十仙班”。“八仙班”和“十仙班”在演出时,均需要多名乐手负责伴奏。
南丰傩舞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与其他的艺术形式进行融合,其表演种类也因此变得更加丰富。以2016年在国家大剧院演出的大型舞剧《傩·情》为例,该作品在传统南丰傩舞的基础上,还加入了民族舞蹈、舞剧的元素,整个舞蹈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性,还具有极强的故事性,充分展现了传统傩舞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全新变化,让更多人看到了非遗舞蹈的特殊魅力。
南丰傩舞原生态艺术特色
南丰傩舞虽然属于“傩戏”,但是与其他地区的傩舞相比,存在显著的差异,不仅表现形式更为灵活,还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被称为“南丰县的文化名片”。
表演形式独特。南丰傩舞现存舞蹈节目数量80余个,包括《哪吒》《开山》《财神》等,其内容大部分与传说故事、民众生活密切关联,表演形式也十分丰富,包括单人舞、双人舞、群舞以及专门的特技舞蹈等。当演员们表演舞蹈时,伴奏乐手通过演奏富有节奏的音乐,烘托渲染演出的氛围,以增强舞蹈的感染力。在表演舞蹈时,演员们还会采用各种道具进行辅助,其中傩面具是最为常见的道具。在南丰傩舞中,不同的面具所绘制的色彩不同,其代表的角色也不同,演员们戴上这些面具,就会从“普通人”变成“所扮演的角色”,从而赋予傩舞特殊的寓意。除此之外,傩舞表演者还会运用斧、枪等兵器,或者蜡烛、火把、旗帜等道具辅助表演,使演出更加精彩。
文化内涵丰富。早期南丰傩舞主要表达民众对“五谷丰登、平安幸福”的期待,内涵相对较为单薄。南丰傩舞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入其他文化元素,如地方民俗,戏曲、武术等,成为当地民众喜爱的节目形式。在每年的春节期间,南丰都会举办各种类型的傩舞表演,来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而民众通过观看傩舞表演,能够获得愉悦的体验,从而深化自身对于家乡文化的记忆。此外,江西地区本身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如书院文化、美食文化等,而南丰傩舞通过舞蹈的形式展现江西地区民众的审美理念,以及对故土浓厚的依恋之情,可以在民众心灵层面构建关于“乡土”的共同记忆,也因此成为向外界展示江西本土文化的独特形式,其内涵得到进一步拓展和延伸。
地域色彩浓厚。南丰县历史悠久,于257年正式建制,迄今已有1700多年。《地理·中国》节目曾对南丰县进行了详细介绍,认为“南丰”这一名称与当地种植水稻密切相关。汉朝时期,该县隶属豫章郡,三国时期设立县制,名为丰县,因县境内多产一茎多穗之稻,且徐州境内亦有丰县,故原江西丰县改名为“南丰”。除此之外,南丰当地出产的蜜桔,早在唐朝开元年间,便被定为朝廷贡品,至今仍是当地有名的特产。“傩舞”起源于汉初的南丰,兴盛于明清的南丰,与南丰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凭借古老的意蕴、独特的传承方式,获得广泛关注。可见,“傩舞”与“南丰”早已融为一体,密不可分。外地游客到达南丰,首先看到的就是处处可见的“傩舞元素”“傩文化符号”,包括面具、石雕、建筑等,它们都在向游客讲述着关于“傩舞”的传说与故事。“南丰”也因此成为著名的“中国傩乡”。
在南丰,“傩舞”不仅仅是一种舞蹈形式,一种娱乐性的节目,也是南丰人心中的骄傲,更是南丰人对家乡的永恒记忆。“南丰傩舞”是南丰向外界展示地域文化的重要形式。
南丰傩舞在现代文化旅游中的合理运用
南丰傩舞历史悠久,不仅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还具有相应的文化旅游开发价值。南丰县应结合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需求,在保留南丰傩舞原生态艺术特色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策略,合理运用南丰傩舞,为当地文化旅游发展提供助力。
通过傩舞表演促进文旅发展。在南丰当地,傩舞深受民众喜爱,是一种常见的舞蹈形式,但是对外地游客而言,傩舞具有一定的神秘性,其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很多游客选择前往南丰旅游参观,不仅是出于对“南丰蜜桔”的喜爱,也想领略当地“傩舞文化”的风采,从中获得独特的视听体验,更好地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结合游客的需求,当地政府和傩舞班社可以在旅游旺季组织傩舞表演,通过公众性舞蹈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从而为当地文化旅游的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
运用傩舞元素设计文创产品。南丰傩舞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多种文化元素,而“傩舞”本身也被称为“中国古代舞蹈的活化石”,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当地文化工作者可以从“傩舞”中提取典型元素,通过创新的方式,设计相关的产品,面向游客销售。既可以为当地文旅产业发展开发新的亮点,又可以增强南丰傩舞的影响力。例如,“傩舞”面具本身具有极强的艺术张力,表情夸张,色彩丰富,承载着人们关于“上古时期”的独特记忆,也是解读民族文化的“重要密码”。设计者可以将面具元素与“南丰蜜桔”“南丰美食”“南丰美景”“南丰居民”等多种元素相结合,设计并推出全新的文创产品,包括瓷器、礼盒、饰品等,还可以进一步开发周边产品,通过多样化的文创产品展现“南丰傩舞”的价值,从而成功获得更多游客的喜爱。
借助傩舞活动展现地域文化。南丰的民俗文化丰富,除傩舞之外,还有舞龙、庙会、宜黄戏等多种形式,地方管理者可以尝试将各种非遗类活动融合为一体,通过会演、展演、巡演、竞赛等多种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南丰独特的地域文化;还可以通过组织大型的傩舞活动,展现南丰民俗文化的魅力。南丰傩舞具有系统性、规范化的特点,傩舞表演的步骤具体又分为起傩、跳傩、驱傩及圆傩,整个过程有时长达半个月之久,地方管理者可以将“傩舞”作为主题,设计系列活动,如煮元宵、猜灯谜、放花灯、剪纸比赛等,通过丰富的民俗活动增强傩舞表演的趣味性;还可以在“跳傩”期间举办美食节活动,方便游客在欣赏“傩舞”表演的同时,自由品尝当地的美食,如南丰水粉、临川牛杂等。“特色舞蹈”+“特色美食”的形式,可以让游客对南丰傩舞、南丰地域文化产生更强烈的认同感。
随着时代发展,南丰傩舞的社会功能、表演形式有所变化,其娱乐性明显增强。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非遗文化的重视力度,南丰傩舞也凭借其独有的特色,成为南丰文旅发展的“亮点”,地方管理者可以结合游客多样化的需求,深入挖掘南丰傩舞的价值,通过“传统舞蹈”与“现代文化”的碰撞,增强南丰傩舞表演活力,盘活当地文旅资源,使南丰傩舞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丰傩舞”与汉民族文化、南丰地域文化一脉相承,底蕴丰厚,特色鲜明,具有极高的价值。在文旅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南丰县既需要厘清南丰傩舞发展脉络,保留其原生态艺术特色,又要深入挖掘南丰傩舞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及商业价值,结合受众喜好及时创新南丰傩舞表演形式,通过傩舞表演展现南丰地域文化魅力,为当地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