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双鱼趣》图真伪鉴定

作者: 马艺菲

八大山人《双鱼趣》图真伪鉴定0

八大山人一生当中所画花鸟类作品繁多,所画题材有鱼、鸟、花卉、静物蔬果、山石等,其中以鱼为题材的作品因具有独特的风格特征和情感寄托而受世人喜爱。目前市场上署八大山人款的鱼类绘画作品良莠不齐,需要我们甄别画作的真伪。2024年澳门中信拍《双鱼趣》图,署“八大山人”款,钤“八大山人”白文方印、“何园”朱文方印。从《双鱼趣》图的用笔、用墨、落款、印章四个方面与八大山人真迹作品作对比,可以看出拍品《双鱼趣》图用笔生硬、墨色无变化、落款笔法随意无生气、印章细节欠缺,从而鉴定出该拍品是伪作。

八大山人(原名朱耷)在绘画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明皇室后裔,他背负着亡国之痛,从而造就了“墨点无多泪点多”“泪眼中的江山”的艺术风格。他的画作以水墨画为主,其中花鸟画,在造型上进行夸张变形,笔墨简练,风格奇骏;山水画近师董其昌,远法董源、巨然、郭熙、米芾、黄公望、倪瓒诸家;善书法,能诗文。他的作品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笔下的动物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他笔下展现的世界是经过“善化”的真实世界,他认为人们看到的世界是“假”的,唯有经过感情处理的笔下形象才是真实的宇宙,故他的作品形象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以及耐人寻味的艺术意味。其作品“以少见多”,一幅作品往往只有一个形象,画面留有大量的空白,充分体现了中国画“计白当黑”的艺术表现形式。他的作品物少意多,常赋诗词或文字以隐喻自己的情怀。

拍品详情

《双鱼趣》,立轴,纸本水墨,高140厘米、宽69厘米,署“八大山人”款,钤“八大山人”白文方印、“何园”朱文方印,创作年代不详。某艺术网拍卖结果显示,《双鱼趣》图在澳门中信2024年秋季拍卖会上以2446480元的高价成交。

年代考证

八大山人的艺术创作分为三个时期。50岁之前为艺术创作的早期,绘画题材多以花卉、蔬果、松梅等为主,表现形式以卷册居多。画面比较精巧工整,笔法挺劲有力,具有金石气息。此时期的署款有“传綮”“个山”“驴”“人屋”。50岁至65岁为中期,画风逐渐转变。绘画题材多为鱼、鸟、虫、草、动物等。画中形象逐渐夸张变形:动物面部多呈鸡蛋形,上大下小,动物的嘴、眼多呈方形,鸟兽多单足站立。笔墨挺劲有棱角。65岁以后为晚期,艺术风格日趋成熟。绘画题材多为鱼、鸟、孤石、荷花等。造型极为夸张,笔法更加简略,笔势却朴茂雄伟。画面中常将鱼、鸟等的眼睛绘成一圈一点,眼珠顶着眼圈,一幅“白眼向天”的神情,表现出这些鱼、鸟既倔强又自由的生动之躯。这些既夸张又矛盾的形象,正是画家自身的真实写照,将国破家亡的痛苦与悲伤,对自由的向往之情都表现在笔墨之中。通过对比三个时期的艺术特色,推测拍品《双鱼趣》图可能为八大山人晚期的作品。

关于“八大山人”四字署款,据其所有作品考据,最早应用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八大山人在创作《花竹鸡猫册》时,开始使用“八大山人”一号,题跋也由“山人”“个山人”用笔连缀衍生出“哭之”“笑之”的花押状形象。

“八大山人”署款期,大致有两个阶段:1684年至1694年,“八”作对角型“><”;1694年冬,八大山人名号署款风格由对角形“><”转变为圆化形“八”。从1695年起,八大山人名号署款由“><”形式转变定型为“八”。1694年,是八大山人山水画作品猛增的转折点,也是八大山人署款形态“哭之”“笑之”的转折点,这一年既有对角型“><”署款的作品,如《安晚册》(日本泉屋博物馆藏)、《秋山图》(上海博物馆藏),又有署款形态转变为圆化形“八”的作品,如《倪高士六君子图》(沈阳故宫博物院藏)。由此推测,此幅《双鱼趣》图可能为八大山人的晚期作品。

拍品辨伪

首先,从墨色来看,中国绘画讲究墨分五色,笔墨的干枯秀润,纵观八大山人的绘画作品,所绘景物虽少,但不乏笔墨韵味,浓淡干湿各得其所,墨色温润,淋漓尽致,更能体现出米氏云山的意味。上海博物馆馆藏八大山人《鱼鸭图卷》,从中可以感受到八大山人高超的用墨技巧,墨色淋漓尽致,如同鱼儿刚浮出水面。画面实虚结合,明暗对比强烈,不同的墨色形成不同的块面感,突出形象的立体效果。再观拍品《双鱼趣》图,墨色干枯乏味,毫无生机之气,远看两条鱼的鱼背、鱼尾,宛如一坨墨块糊在纸上,无墨色变化,无立体感的呈现,无鱼儿皮肤细腻、光泽之感,给人一种生涩、枯燥的视觉印象。

其次,从用笔来看,八大山人绘画用笔灵活且方硬,以书法用笔入画,轻松但不放肆,多中锋用笔,且以秃笔作画为多,下笔干净利落,没有任何的犹豫,由此体现出他坚定的远离俗世的心态。拍品《双鱼趣》图用笔无变化,所有用笔均朝一个方向展开,笔法生硬、晦涩,虽有轻松之感,但过于平均。尤其是两条鱼的鱼嘴、鱼眼,以及鱼的外轮廓的刻画用笔生涩、毫无变化,没有体现八大山人用笔的特点。

最后,从造型来看,八大山人画的鱼都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鱼类,鱼头、鱼嘴、鱼鳃、鱼腹、鱼鳍、鱼尾等生理结构都能准确地在画面中呈现出来。除此之外,八大山人所画之鱼的各部位比例大小也都与实际种类的鱼相符,并能准确抓住各种鱼类的特点呈现在画面中,这也符合中国画六法论中的应物象形。拍品《双鱼趣》图中,上面的一条鱼,据鱼头形状、鱼眼睛、鱼须子判断,其应为鲶鱼,但不符合现实中鲶鱼的形象。现实中的鲶鱼头部宽扁,嘴部宽大,而拍品中的鲶鱼头瘦而小,嘴圆而窄,鱼眼睛圆瞪宛若卡通画中的鱼。下面的一条鱼,从形状上看,其应为鲫鱼,但不符合现实中鲫鱼的生理结构。

因此,从笔、墨、造型三方面对比拍品《双鱼趣》图与八大山人真迹,可看出拍品《双鱼趣》图为伪作,其真实作画者画工水平较低。

拍品《双鱼趣》图中“八大山人”署款为“哭之”形态,也就是处于“八”作对角型“><”时期。《八大山人印款说》一书对“八大山人”署款进行总结,“八”作对角型“><”时期基本总结为4个阶段:1684年“八大山人”四字无连缀,“八”字上半部分呈锐角;1684年至1689年,“山人”二字连笔,“八”字上半部分呈锐角;1688年至1689年,“山”字做变形,“八”字上半部分呈锐角;1689年至1694年,“山人”二字连笔,“八”字上半部分呈钝角趋势。这4个阶段的“八”字写法都为方折角形态,而拍品《双鱼趣》图中署款“八”字为反括弧形态,与八大山人真迹不一致。拍品《双鱼趣》图署款“山人”二字为连笔,与1684年至1689年、1689年至1694年两个阶段相似。但八大山人真迹的署款“人”字为两笔所写,中锋用笔,干净利落,无拖泥带水之感,有骨有肉。拍品《双鱼趣》图署款中“人”字由一笔所写,笔尖所至,笔画无转折柔弱,收笔模糊,不肯定,无骨气,毫无八大山人书法风格,更无八大山人草篆那种意象飞动的奇崛拙趣。由此可知,拍品《双鱼趣》图署款“八大山人”为伪作。

据文献考证,“何园”朱文方印最早出现于康熙己卯年(1699年)的《大风堂名迹》中,其题为《艾虎图轴》。拍品《双鱼趣》图中所署八大山人“哭之”形态款的出现时间为1684年至1694年。款的时间早于印的时间至少5年,显然印与款的时间无法统一,而年代矛盾的印章与款,表明拍品《双鱼趣》图明显为伪作。八大山人真迹《安晚册》和《岁寒三友图轴》中的“何园”朱文方印印框为不规则形状,边框左上角有明显的棱角突出,边角有残破的古朴之感,下方边框及左下角有明显缺口。而拍品《双鱼趣》图中“何园”朱文方印印框四周是光滑规整的,并没有明显的棱角突出和毛边残缺。

从二者的印文来看,拍品《双鱼趣》图中的“何园”朱文方印的线条较直,粗细无变化,八大山人真迹《安晚册》和《岁寒三友图轴》中“何园”朱文方印的线条变化丰富,刀痕明显。八大山人真迹“何园”朱文方印中“何”字,曲线圆润流畅、神采奕奕,“口”部内呈方形、四角清晰;拍品《双鱼趣》图中“何园”朱文方印中“何”字,贯穿其中的弧线比较生硬,拐弯处出现波折,整体显得有些憋屈不安,“口”部内呈圆形,无四角。八大山人真迹中“何园”朱文方印中的“园”字的“口”部较为圆润,上下窄中间微突;而拍品《双鱼趣》图中“何园”朱文方印中的“园”字的“口”部偏细长,有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由此可断定,拍品《双鱼趣》图和八大山人真迹《安晚册》及《岁寒三友图轴》中的“何园”朱文方印是两枚完全不同的印章。

从笔墨造型、署款特点以及钤印来看,拍品《双鱼趣》图应为伪作。市场上八大山人的作品鱼龙混杂,出现了大量的伪作、仿作,严重损害了八大山人的声誉。我们可以依据艺术家各个时期作品的风格特点与形式总结规律,把握其艺术风格的发展脉络与绘画习性,以此鉴别书画的真伪。从同时期的画作风格来看,艺术家的创作往往在印章题跋、形象构造、笔墨特点、绘画细节和习惯等方面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书画收藏者、艺术爱好者需要全面掌握艺术家的创作背景,了解同时期作品的形式特点与风格规律,理性参与书画拍卖活动,从容地进行艺术品消费。通过对八大山人各个时期艺术风格的简要分析,我们不仅可以辨别市场中作品的真伪,增加市场的透明度与真实性,而且可以领略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

(作者单位:燕京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