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川县怀古同室操戈的『保元之乱』
作者: 王新生进入四国岛后我们住在了香川县高松市的酒店。香川县为令制国下的赞岐国,在47个都道府县中面积最小,但因平原较多,人口密度较高。香川县与本州岛的冈山县由1988年建成通车的濑户大桥相连,关系密切。高松市为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城市。
乌冬面与栗林园
香川县最为有名的是赞岐乌冬面,游客选择香川县作为观光点的第一个理由通常是乌冬面。因1970年大阪世界博览会,1988年濑户内海大桥通车,1995年地方媒体的渲染,2002年其他地区乌冬面自助餐的出现等数次“乌冬面热”的推动,制作乌冬面所需的原料小麦粉在香川县的消费量从1980年约占全日本总量的5%上升到现在的25%,为第二名埼玉县的两倍以上。

香川县的栗林园是日本名园之一。江户时代四国共有14个藩(其中1600年关原之战后被迫臣服德川家康的外样大名有10个,其中势力较强的是土佐藩、德岛藩;关原之战前跟随德川家康南征北战的谱代大名1个;江户幕府成立后特意安排德川家族的亲藩大名3个,与谱代大名一起监督那些离心离德的外样大名)。高松藩已有的一处私人庭园,因栗树较多,被称为“栗林园”。1642年,松平赖重作为高松藩第一代藩主继续扩大庭园的规模,历经5代藩主100多年后才全部完工,成为松平家族代代相传的别邸。1875年,明治政府将其改为县立公园,1953年,文部省指定其为特别名胜,此后昭和天皇、明仁天皇、德仁皇太子均来过该园。公园内最珍贵也最具特色的是两百多株“箱松”,树龄皆在两三百年以上,姿态各异,优雅古典。
与中国渊源颇深的人物
对中国人来讲,有两个香川县出身的人物值得纪念。一个是佛教大师空海,他公元804年到唐朝留学,遍访名寺,在长安青龙寺拜惠果大师为师,尽得汉传佛教密宗真传。806年,他回日本后创立佛教真言宗(又称“东密”),在和歌山县高野山创建修行道场,被封为弘法大师。1982年,西安市与日本佛教人士在西安青龙寺建空海纪念碑。1984年,惠果空海纪念堂在青龙寺落成。
栗林公园

空海年轻时在四国的山谷修行,修行之路被整合为88个灵场,即横跨四国四县(香川县、爱媛县、高知县、德岛县)的88个寺院,称为“四国遍路”。1400公里的朝圣之路以徒步为主,过去宗教修行意味浓厚,如今演变成一种新态旅游方式,借此追寻自我、洗涤心灵、体悟人生。
另外一个人物是著名政治家大平正芳。1972年,他作为外务大臣随田中角荣首相访华,积极促进中日恢复邦交正常化。1979年,他作为日本首相访华,正式提出对中国进行大规模经济援助,即政府开发援助(ODA,俗称“日元贷款”),贷款持续近30年。
崇德天皇:从怨灵到守护神
如果从历史影响的角度看,在香川县,值得一提的政治人物是崇德天皇。如果叙述崇德天皇,应先从其祖父白河天皇谈起。第72代白河天皇于1073年20岁时即位,1086年让位自己的儿子堀河天皇,以太上天皇的名义掌握政权,开“院政政治”之先河(在此之前是藤原家族成员掌握国家权力的“摄关政治”),借助新兴武士阶层,天皇退位后另辟院落处理国家大事,同时削弱藤原家族的政治影响力。
1107年,堀河天皇去世,其子鸟羽天皇即位,白河上皇进一步稳固了权力。白河上皇的养女藤原璋子作为中宫,为鸟羽天皇生下后来的崇德天皇,也有说法称其实际上是白河上皇的儿子。1096年,白河上皇因宠爱的皇女去世而出家成为法皇。白河法皇连续扶植堀河、鸟羽、崇德三代天皇,1129年去世,享年77岁。白河的私生活混乱,据说也喜欢男性,特别是与璋子的不伦为崇德天皇的不幸埋下伏笔。
鸟羽天皇5岁即位,1123年让位崇德天皇,在白河法皇去世后开辟院政,无所不用其极地打压排挤甚至设计废除崇德皇位,1141年,终于迫使23岁的崇德天皇退位。鸟羽天皇扶植自己3岁的第九皇子即位为近卫天皇。鸟羽上皇出家为法皇。近卫天皇早逝,鸟羽法皇再次扶植自己的第四皇子、崇德天皇同母之弟即位为后白河天皇,杜绝了崇德天皇开设院政之路。因为弟弟为天皇,兄长不能开设院政。
1156年,鸟羽法皇去世,崇德上皇掌握实权与后白河天皇发生冲突。与此同时,藤原家族的藤原忠通与藤原赖长兄弟、平氏家族的平忠正与平清盛叔侄、源氏家族的源为义与源义朝父子均围绕家族的继承权发生矛盾。结果,崇德上皇、藤原赖长、平忠正、源为义为一方,后白河天皇、藤原忠通、平清盛、源义朝为一方,展开激烈的争斗。后白河天皇一方先发制人,打败对方,崇德上皇被流放到赞岐国(今香川县),藤原赖长、平忠正、源为义等人被杀,史称“保元之乱”。
善通寺

崇德上皇在赞岐国潜心抄写5部大乘经经文,反省悼念征战亡者,诚恳请求将经文送回京城奉纳。后白河天皇疑心太重,不愿收下,无情将经文退回。崇德上皇愤怒癫狂,咬舌血溅经文,用鲜血写下诅咒:“吾将成魔,取民为皇,取皇为民……将此经文尽归魔道”。此后崇德天皇闭门不出,不修边幅,任由指甲和头发变长,外貌恐怖,犹如日本童话中的天狗形象,去世时年仅46岁(也有暗杀说),葬于当地的白峰陵。



崇德天皇在流放地8年后去世,京都朝廷没有任何触动,只是命令赞岐国的国司举行葬礼仪式。1176年,与后白河天皇、藤原忠通关系密切的建春门院、高松院、六条院、九条院等高官相继死亡,1177年连续发生 “安元京城大火”计划推翻平家的“鹿之谷密谋”等事件,开始出现崇德天皇怨灵所致的传言。1184年,后白河上皇宣布为怨灵镇魂,将崇德天皇的院号从“赞岐院”改为“崇德院”,将“保元之乱”站队崇德天皇一侧、已经去世的藤原赖长也追封为正一位太政大臣,同时在“保元之乱”的战场建“崇德院寺(社)”。到江户时代,文艺作品《雨月物语》《椿说弓张月》等将崇德天皇描述为怨灵,于是形成了菅原道真、崇德天皇、平将门(平安时代中期关东豪族)为日本三大怨灵之说。
崇德上皇也渐渐演变为四国守护神。1221年“承久之乱”后流放土佐国的土御门上皇(后白河天皇的曾孙),途中经过崇德上皇御陵时,为慰灵而弹起琵琶。传说此时崇德上皇于梦中现身,与土御门天皇定下约定,答应守护其留在都城的家人。后来,土御门天皇的遗孤——后嵯峨天皇在镰仓幕府推举下即位。
幕末时期,孝明天皇曾命令幕府将崇德天皇的魂灵请回京都未果,其子明治天皇继承父亲遗愿,在京都建白峰神宫,祭祀崇德、淳仁两位天皇。昭和天皇在崇德天皇800年祭的1964年,派特使前往香川县坂出市崇德天皇陵举行祭奠仪式。1987年,两位日本天文学家以崇德命名新发现的行星,可见直到今天日本人仍然担心这位怨灵出来作祟。
(责编:刘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