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笼包”姑娘李仪被央媒点赞“手有魔法吧”
作者: 阿春近日,一位95后杭州姑娘的励志故事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她凭借做小笼包的一手绝活儿,成功获得杭州市150万元的补贴,被央媒点赞“手有魔法吧”。这一消息瞬间点燃了大众的好奇心,究竟是怎样的小笼包,能让她获得如此高额的奖励?
工作第一年,李仪就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年纪轻轻的她现在已是“全国十佳面点师”,并拿到了杭州市高层次“C类人才”的荣誉。经她之手的杭州小笼包,拥有标致的18道褶子、鲫鱼嘴的收口,每天都会被抢购一空。目前,27岁的李仪是知味观湖滨总店面点间的领班,负责面点间所有小吃的出品把关工作。在人们的印象中,知名店铺都是由资深大厨坐镇,像李仪这般年轻的大厨着实少见。
初中毕业
成为中式面点师
1998年,李仪出生于杭州的一个普通家庭。初中毕业时,李仪成绩平平,父母希望她继续读高中再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可是,李仪却执意要读职高学习做面点的手艺。父母难以理解她为何不选择正常的升学路径。然而,李仪心中那份对中式面点的热爱,如同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无法被扑灭。最终,父母拗不过倔强的李仪,只得同意了她的选择。
进入职高后,李仪并未选择“躺平”,而是发奋学习技能,她如一块干涸的海绵,尽情吸收着中式面点制作的知识与技巧。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李仪的努力与专注,很快吸引了浙江省非遗传承人赵杏云大师的目光,并决定收她为徒。
拜入师门后,李仪开启了一段艰苦而充实的学艺之旅。赵杏云大师对她要求极为严格,每天她都要制作上百个油酥和包子来练手。制作油酥时,面粉和油脂的比例稍有偏差,做出来的油酥要么硬邦邦的,要么过于蓬松容易散。李仪在一次次的尝试中,不断摸索着最佳的比例和制作方法。每一个油酥的制作,都需要她全神贯注,从原料的准备、搅拌的手法,到火候的控制,每个环节都不能有丝毫差错。
而练习包包子的过程,同样充满了艰辛。一开始,李仪包出的包子形状各异,褶子也歪歪扭扭,根本达不到师父的要求。但她没有气馁,而是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包包子的动作。她仔细观察师父的手法,不断调整自己的手法和力度,还在小本上记下每次面团发酵的时间、温度和状态。长时间的练习,使得她的双手布满了老茧,胳膊也常常酸痛不已,但她从未有过一丝放弃的念头。

李仪介绍,杭州小笼包的有趣之处在于,无论筷子夹起小笼包的力道如何,面皮总给人一种将破未破的感觉。肉皮冻化开的汁水是咸鲜口味,肉馅不会过甜,汁水也不会过多,与江南其他地方的小笼包明显不同。此外,杭州小笼包的面皮是死面,面皮两边薄、中间厚,能支撑住丰富的肉馅和汁水。
李仪很喜欢面点间的工作,她说自己实习时是在“吃百家饭”——找做小笼包的师傅学两个月,再找包馄饨的师傅学几个月……直到她样样都入门,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式面点师。
职高毕业
成为“全国技术能手”
2016年对于李仪来说,是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一年。凭借着扎实的基本功和对中式面点的热爱,刚入职知味观的她,被幸运地挑选上参加全国饭店业职业技能竞赛。首次参加全国大赛,师父赵杏云既为徒弟感到骄傲,又充满了担忧,对她开启了“魔鬼式”训练。每天,李仪都要制作上百个油酥和包子来练手。这可不是一件轻松的活儿。包包子时,褶子的数量、大小、间距,以及收口的形状,都需要做到精准无误。李仪常常一忙就是十几个小时,烤箱的高温让她汗流浃背,双手被面团磨得通红,但她从未有过一丝退缩。
在那段紧张的备赛日子里,李仪仿佛着了魔一般,全身心地投入训练中。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照进厨房,她已经站在了案板前,开始了一天的练习。她仔细回忆着师父传授给她的每一个技巧、每一个动作,不断地重复着、改进着。中午休息时,她也顾不上吃饭,而是继续研究馅料的调配比例和面皮的制作方法。晚上,当同事都已经下班回家,她还在厨房中,思考着如何才能将小笼包做得更好。
比赛的日子来临了。李仪带着紧张与期待,踏上了前往赛场的征程。比赛开始后,李仪熟练地拿起面粉,开始制作面皮。她的双手如蝴蝶般轻盈地舞动着,每一个动作都流畅而自然。不一会儿,一张张薄厚均匀、大小一致的面皮便出现在了案板上。接着,她精心调制馅料,力求馅料达到最佳口感。包包子时,李仪全神贯注,双手快速地旋转着小笼包,手指灵活地捏出一道道褶子。整个过程一气呵成,仿佛是一场精彩的表演。进入蒸制环节,李仪更是小心翼翼地控制着火候和时间。她深知,这是决定小笼包成败的关键一步。随着蒸笼中蒸汽的升腾,一股诱人的香气弥漫在整个赛场。
李仪将自己制作的小笼包端上评委席,评委们仔细地观察着小笼包的外观,然后轻轻咬上一口,鲜嫩多汁的馅料和劲道的面皮在口中交融,美味瞬间在舌尖上绽放。评委们纷纷点头称赞,对李仪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功夫不负有心人。李仪在全国饭店业职业技能竞赛全国总决赛中式面点师个人赛中脱颖而出,斩获第二名的佳绩,并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这一消息传来,李仪激动得热泪盈眶。她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回报,她用实力证明了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年纪轻轻的李仪,已是“全国十佳面点师”,并拿到了杭州市“C类人才”的荣誉,还被央媒点赞“手有魔法吧”。消息一经传开,李仪迅速在网络上走红,引来众网友点赞。“她对小笼包制作技艺的执着追求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一位网友在评论区留言道。还有网友表示,李仪的成功为年轻人树立了榜样,让大家看到,即使不走传统的大学升学道路,拥有一门精湛的手艺,也可以实现人生价值,并获得丰厚的回报。
深耕细作
要传承更要创新
从传统的杭州小笼包到现代化的烘焙技艺,李仪始终坚持在传承中创新。她和同事们在保留传统工艺精髓的基础上,大胆地进行创新,推出了一系列令人眼前一亮的“网红”产品。定胜糕,作为一款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糕点,在李仪的手中经历了一场“变身”。她用绿色的菠菜汁替换了传统定胜糕的粉色,不仅为其赋予了更加清新自然的色彩,还增添了一份健康的元素。同时,她还精心设计了体积更小的款式,一口一个,方便食用,无论是作为日常零食,还是当作馈赠亲友的礼品,都恰到好处。
而龙井茶饼的创新,则充分展现了李仪对传统口味与现代口味融合的独到见解。她将传统的榨菜与肉馅替换为抹茶和奶酪,这种大胆的组合,既保留了龙井茶的清新茶香,又融入了奶酪的浓郁奶香,给顾客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味觉体验。龙井茶饼一经推出,便迅速在年轻人群体中走红,成为知味观的热门产品之一。

这些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创新美食丰富了饮食文化,还迎合了现代人对于口味和健康的追求,为知味观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在知味观总店的外带区,常常能看到一幅场景:左边,是一排当地老人,他们排着队,购买传统的卤味,那是对老味道的执着坚守;右边,是拉着行李箱的年轻人,他们满怀期待地等着糕点出炉,准备将美味带回去,与亲朋好友分享。
李仪的创新之举,得到了杭州市政府的认可和支持,她获得了150万元的创业补贴。据相关数据显示,在李仪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知味观的年轻顾客占比增长了30%,销售额也随之增长了25%。创新,无疑为这家百年老店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吸引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目光。
近日,李仪向广大顾客强力推荐道:“我们推出了蛇年限定糕点,这可是团队花了大半年心思研发出来的。糕点的口感和造型都很有特色,大家不要错过哦。”
李仪的创新之路,拓宽了知味观的发展思路,更为传统中式面点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未来,她将继续在传统点心领域深耕细作,将非遗手艺传承下去。
责编/伊和和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