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都”女作家江觉迟:家风如灯,照亮前行之路

作者: 思齐

“文都”女作家江觉迟:家风如灯,照亮前行之路0
本文主人公江觉迟

“我们看到,这个展柜里不仅有一把剪刀、一块红布,还有一件小孩的肚兜。这三件看似不起眼的物品,与一个源自桐城的亲子故事有关……”2024年12月的一天,当看到奶奶“裁襟励子”的故事和自己亲手打造的“裁襟励子文化园”登上央视科教频道时,家住安徽省桐城市嬉子湖镇珠檀村的江觉迟热泪盈眶。她在庆幸自己一直以来的努力和付出的同时,更加感恩于江家注重诚信的好家风。

奶奶“裁襟励子”成典范

江觉迟家是桐城有名的七代书香门第,她的爷爷和父亲都是著书立说的教书先生,而奶奶苏蕙华更是桐城的名人。江觉迟从小就知道,奶奶出生于“一门双秀才”之家,从小便和家里的男孩子一起接受文化教育。

父亲曾告诉江觉迟,她的大伯父江兴汉在私塾读书时,一天,师母按照当地风俗,打算为自己即将满百日的幼子缝制五彩肚兜,以此祈求上天保佑孩子无病无灾。谁知家中找不到一小块红布,师母便询问在私塾读书的学生们家中是否有。江兴汉不假思索地表示自己家有。回家后,江兴汉将此事告诉了母亲苏蕙华。苏蕙华翻箱倒柜地寻找,却未找到红布。想到儿子已经答应了师母,她毅然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红绸嫁衣,剪下一块衣襟,让儿子带给师母。师母看到红布上崭新的剪口,立刻意识到这不是普通的碎布头,就和老师一起到江家了解情况。得知这块红布取自苏蕙华的嫁衣,夫妻俩深感歉意。而苏蕙华却淡然地说:“我不是不珍惜这件有纪念意义的嫁衣,但这样做,一是为了教育孩子尊师重教;二是让孩子懂得言而有信的重要性;三是让孩子学会成人之美。一襟寓三教,我应该感谢你们才是。”

听闻苏蕙华这番话,老师很感动,当即为她题诗《裁襟励子》。自此,苏蕙华“裁襟励子”的故事广为流传,并被收录进《桐城县志》,成为桐城母教的典范。

奶奶“裁襟励子”的故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江觉迟。2005年,因喜欢阅读、写作和旅游,江觉迟到西藏去游玩,没想到途经麦麦草原时遭遇道路塌翻,不得已在此停留了数日。幸亏得到了当地人的热心帮助,她才有了容身之处,免受饥寒之苦,这段经历让她与麦麦草原结下不解之缘。

和麦麦草原上的人们熟络后,江觉迟了解到那里有很多孩子都没有读书,其中有不少是失去父母的孩子。震惊之余,想到家中几代人都是教师,向来重视教育,江觉迟不愿看到草原上的孩子们继续辍学,便决定留在麦麦草原,尽自己所能地让那些孩子们多读书识字。得知江觉迟的这一打算,尽管父母不舍得她远离家乡数千公里,但明事理的他们更清楚教育的重要性,支持女儿去帮助草原上的孩子们。

草原上盛开的“吉祥花”

万事开头难。刚到草原时,江觉迟深切体会到,作为土生土长的安徽人,想要长期留在草原上十分不易。生活习惯、气候环境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让她一度难以适应,甚至萌发了打“退堂鼓”的念头。那天,给父母打电话时,听着父母关切的话语,她再也忍不住了,便说出了想离开草原的想法。然而,一向疼爱她的父亲这次却没有依着她,而是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既然答应了要教草原上的孩子们学文化,就一定要做到。你想想,奶奶能做到‘裁襟励子’,就是因为她言而有信,这可是我们家的好家风。如果你现在放弃,那我们家注重诚信的家风就要从你这里中断了。”一语惊醒梦中人,奶奶“裁襟励子”的精神和父亲的叮咛,给了江觉迟前行的勇气,她毅然留在草原。克服身体上的种种不适和生活中的重重困难,拿出自己全部的积蓄,创办了草原孤儿学校,并开设“裁襟励子” 草原流动小课堂,为孩子们传道授业解惑,还像妈妈一样细心照顾着他们。

年复一年,江觉迟帮扶的草原孩子达到了100多个。其中,有三四十个孩子从小跟着她长大,年纪大的孩子叫她阿姐、老师,年龄小的孩子则叫她妈妈。江觉迟深爱着这些孩子们。一次,在和父亲通电话时,她动容地说:“起初我确实适应不了草原上的艰苦环境,身体也吃不消,就想离开草原。但现在我和孩子们的感情日益深厚,就算有人要赶我走,我也不离开。”看到她正在用行动践行注重诚信的家风,父亲欣慰地笑了。

江觉迟在草原上一待便是十多年,因此未能在病重的父亲跟前尽孝,错过了最后陪伴父亲的机会。父亲去世后,她想过要留在家里陪伴母亲,但想到父亲生前对她的嘱托,她又义无反顾地回到孩子们身边。那时候,她利用闲暇时间,记录了和孩子们相处的点滴,还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以及在草原上的所见所闻,创作了小说《酥油》。后来,这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梅朵与月光》,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好评。

江觉迟不求回报地付出,当地群众都看在眼里,将她视为家人,并给她取了个藏族名字“扎西梅朵”,意思是“吉祥的花”。江觉迟很喜欢这个名字,也希望自己能一直做草原上的“吉祥花”。

然而事与愿违,2017年,江觉迟的母亲病重,为了照顾母亲,她不得不找了一位接班人继续教草原上的孩子们。

有一次,和一位朋友交谈时,朋友了解到她奶奶“裁襟励子”的故事,便建议:“你作为故事主人公的直系传承人,应该将故事的精神发扬光大,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下去。”江觉迟将朋友的话记在了心里。

江觉迟想到家乡桐城有“中国文都”之称,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包括“裁襟励子”在内的众多文化瑰宝。过去她因忙于草原上的教育工作而分身乏术,现在应该多为家乡做点事了。经过慎重考虑后,江觉迟决定为“裁襟励子”的故事建立载体,传播桐城宝贵的家风故事。

传承百年家风励后人

江觉迟是个言出必行的人。自2018年起,她凭一己之力,将自家老宅一点点打造成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的“裁襟励子”文化园。为了丰富文化园的内涵,除了打造“裁襟励子”非遗馆、苏蕙华故居、苏蕙华墓园,江觉迟还逐步增设了诚信图书角、农耕文化陈列馆、渔文化馆。2024年11月,她又增设了“裁襟励子”母教馆。

7年来,为了建设文化园,江觉迟投入了超过100万元的资金,几乎耗尽了她所有的精力和积蓄。

困难再多,江觉迟都不轻易放弃。房屋不够,她就租用邻居闲置的老屋;资金短缺,她就白天跟着工人师傅劳作,晚上写稿子赚稿费。2019年,她出版了自传体小说《雪莲花》。和小说《酥油》一样,《雪莲花》也是江觉迟在西藏高原支教十几年的见证。之后,她又推出《帕米尔少年》等作品。

“文都”女作家江觉迟:家风如灯,照亮前行之路1
江觉迟宣讲“裁襟励子”的故事

江觉迟的稿费收入,都转化成了文化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在她看来,传承奶奶的“裁襟励子”精神,把桐城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母教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人感受桐城传统文化的魅力,花再多的钱也值得。当然,她也常因资金问题发愁,但最后她都竭尽全力逐一克服。

近几年,江觉迟一心一意传承“裁襟励子”精神,经常面向学校、文化场馆以及社会团体分享“裁襟励子”的故事。因此,她获得了“安庆好人”“裁襟励子”非遗项目传承人等称号。但江觉迟更看重自己肩上的责任,她明白每一次分享“裁襟励子”的故事都是在传承诚信的家风。她坚信,奶奶言而有信的品质会一直伴随着她成长,激励她成为更好、更努力的人。

让江觉迟欣慰的是,“裁襟励子”精神正在影响着更多人,并被更多人知晓。2020年,“裁襟励子”文化园被评为“安庆市家教家风实践基地”,“裁襟励子”精神入选安庆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随后又被列入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裁襟励子”文化园已成为诚信教育的优秀载体之一,成为桐城市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责编/高爽

E-mail:[email protected]